愛伊米

中國民間文學

作為我國文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民間文學是由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和勞動過程中經由口頭創造出來的、廣為流傳的一種口頭語言藝術。

中國民間文學

它多半直接反映出了勞動人民真實的社會生活和飽滿的思想情趣。

民間文學出現並流行於“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他的主要表現形式是豐富多彩的,主要

有民間故事、民間寓言﹑民間傳說、神話故事、笑話、長篇敘事詩﹑說唱文學﹑諺語﹑謎語等。

民間文學產生於人民中間的特性,決定了它的使用體裁一定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一些方式。

這些內容很好地表現出了勞動人民的道德觀念、審美情趣、思想認識、生活態度,以及對於各種客觀事物的評價等,以勞動人民的自身形象為主要描寫物件,能夠反映出社會生活的廣泛性和深刻性的特點。

中國民間文學

與此同時,民間文學在社會中的功效也不同於其他的文學形式,與嚴肅的專業性著作不同,民間文學更加貼近生活,老百姓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比如諺語,這些話其實是漁民、農民、瓦匠等在自己實際工作中總結出來的一些經驗和規律,對其他人有指導的作用。

在過去,民間文學被一些資產階級學者所鄙夷,他們認為民間文學和民俗都是沒有文化﹑沒有教養的階級產物。

事實上,民間文學自有它樸素優雅的性質。 民間文學的特徵相比於作家文學,民間文學的特殊性在於創作和流傳方面

,民間文學區別於作家文學的最基本特徵就是口頭性、變異性、集體性和傳承性

中國民間文學

1.口頭性

在漫長的過去,廣大勞動人民都被排擠在文字使用之外,哪怕是一些專業或者是半專業的民間藝人也不能倖免。

長期以來,他們只能用口頭語言來完成自己的文學創作,有的創作甚至建立在方言的基礎上,使用方言創作、表演,並在一部分範圍內傳播。由此可見,口頭性是民間文學的一個主要特徵。

中國民間文學

2.變異性

在長期流傳的過程中,民間文學作品的結構﹑形式﹑主題有其相對穩定的一面。

但是,因為口頭語言本身便是一種不夠穩定的形式,在作品流傳過程中,常會根據時間﹑地域﹑民族的不同,以及傳播者的主觀思想感情和聽眾的情緒變化等因素而有所變化。

尤其是在社會發生大變動時,人民群眾在傳唱的過程中,會根據個人情感的變化在傳唱的內容中增加新的內容,來滿足自己的情感宣洩,由此也會產生一些新的內容、新的作品。

這種自然而然的變化是區別於作家文學的重要形式。

中國民間文學

3.集體性

一些專業的作家文學大多數都是作家個人的思想情感表現,屬於個人產物。

而民間文學則是由大量的勞動人民參與進來的一種文學,是集體文學。

這種集體性的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想象、思想等不屬於具體的某個人,他是全體使用者的一種共鳴。

一件作品成為“初坯”之後,開始在一小部分勞動群眾中傳播,在傳唱和向別人講述的過程中,有無數的唱述者對其進行加工、雕琢。

這一過程便再一次加入了唱述者的新思想,甚至會受到聽眾反饋的情緒感染。所以,民間文學沒有具體的署名。

中國民間文學

4.傳承性

20世紀中期之前,人民處在社會的不利地位,不能真正使用文字去記錄、儲存他們想要告訴別人的知識、經驗甚至是情感。

他們只好用語言、動作的形式去傳承。儘管沒有相關的具體文獻記載,但是這卻愈發表現出這種文學生命力的頑強。

現如今我們聽到的一些故事還是以口頭的形式流傳下來的,這種靠口頭世代傳承下來的故事或歌謠,儘管在形態或內容上有了很大變化,但它們依然存在著,為我們的現代文化提供幫助。這也就是民間文學的傳承性特徵。

中國民間文學

民間文學的以上四種特徵,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彼此關聯的。

其中,集體性和口頭性對民間文學創作和流傳起著主導作用;變異性和傳承性是在集體性和口頭性發揮作用的過程中體現出來的,它反過來又印證了集體性、口頭性的重要意義。

這四個特徵聯絡起來就是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在創作和傳播方面的區別,同時也是辨別民間文學的重要標誌。

中國民間文學

民間文學的體裁樣式

1.神話

神話作為民間文學的一種重要的體裁樣式,它是遠古人既所創造的反映自然界、人與自然關係以及社會形態的具有高度幻想性的故事。

長期以來,文學、歷史、哲學、社會學、宗教等各領域的研究者都曾對神話作出過各種解釋,形成了各種學派,但他們都未能對神話作出全面的、本質的、準確的概括。

馬克思指出:

“任何神話都是用想象和藉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隨著這些自然力的實際被支配,神話也就消失了。”

神話是“透過人民的幻想,用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加工過的自然和社會形式本身”。

這一著名論斷才真正揭示了神話的本質。

中國民間文學

總的來說,神話的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對自然現象的解釋,如《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

二是反映人們生產鬥爭和征服自然的願望,如《后羿射日》、《精衛填海》;

三是對社會生活的反映,如《黃帝蚩尤之戰》、《刑天舞干鏚》等。

中國民間文學

2.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是民間文學中的重要門類之一。

從廣義上講,民間故事就是勞動人民創作並傳播的具有虛構內容的散文形式的口頭文學作品,是所有民間散文作品的通稱。

它還有一些其他的稱謂,如“瞎話”、“古話”、“古經”等。

我們這裡所說的民間故事是狹義的,是指神話、傳說以外的口頭創作故事。

民間故事包括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間寓言、民間笑話這幾大類。

其中,生活故事中的長工和地主的故事、工匠的故事、巧媳婦和呆女婿的故事等是大家所熟知的故事型別。

中國民間文學

3.民間傳說

民間傳說是由勞動人民創作並與一定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地方古蹟、自然風物、社會習俗等有關的故事。

傳說的主人公大都有名有姓,而且多為歷史名人。

傳說中人物的活動遺蹟,常常被聯絡到某些地方的某些自然物體、人工物體及社會風俗,成為這些事物來歷的說明。

因此,傳說具有歷史性和地方性特點,它的流傳往往有一箇中心點。

中國民間文學

按類別分,傳說可分為人物傳說、歷史事件傳說和地方風物傳說三個大類。

我國著名的民間傳說

中《牛郎織女》、《孟姜女》、《梁祝》、《白蛇傳》合稱為中國四大民間傳說故事。

又因廣義的故事包括神話、傳說,故又稱中國四大民間故事。

由於這四個傳說故事長期在民間口頭流傳,集體加工,現已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大型傳說故事,甚至流傳到海外。

中國民間文學

4.民間歌謠

民間歌謠以其精簡的篇幅和情感性與史詩、民間說唱等其他韻文形式區分開來。

它是勞動人民在口頭上的另類文學創作,屬於能歌唱和吟誦的韻文部分。

它本身有比較特殊的節奏、音韻、曲調等。

對於歌謠,《詩經》裡有“心之憂矣,我歌且謠”的說法;《毛詩故訓傳》裡解釋說,“曲和樂曰歌,徒歌曰謠”,這是我國對於歌謠的最早的概念,它分為民歌和民謠兩部分。

一般說來,在類別上,它也能分為勞動歌、儀式歌、生活歌、情歌等六大類。

中國民間文學

5

.史詩和民間敘事詩

史詩和民間敘事詩的篇幅較長,情節和故事性較複雜,所以,人物形象塑造得都比較飽滿。

它們屬於民間詩歌中的敘事體長詩,一般是由某些比較有名的民間歌手儲存和傳唱。

它們都是勞動人民和專業藝人共同創作,並以口頭形式流傳開來的故事,故此,有人稱它們為故事詩或故事歌。

中國民間文學

史詩是比較重要的文學藝術形式,一般,一本史詩就是某個特定時期內的民族歷史形象。

它在不同民族剛開始形成的時候產生,用來記述不同民族中和天地、人類起源有關的傳說,它還包括民族在戰亂中的著名人物和卓著業績、遷徙以及戰爭等重要事件,史詩分為創世史詩和英雄史詩兩種型別。

《孔雀東南飛》、《嘎達梅林》等都是不同民族中比較有名的敘事詩。

它主要在階級社會中出現,本身具有很強的社會性,內容有愛情婚姻敘事詩和表現民族或者階級鬥爭的敘事詩。

中國民間文學

6.民間諺語

民間諺語是大眾在口頭上習慣的固定語句,是大眾的智慧和長時期的經驗總結,最後用通俗易懂的言語表示出來的藝術結晶。

它有廣泛流傳和言簡意賅等特點,是一種定型的藝術語句,它分為兩類,一類是狹義的,一類是廣義的。

狹義的諺語主要指比較有教育意義的口耳相傳的語句,寓意深刻、表現完整的諺語和某些特殊形式的歇後語、俗語等都是廣義上的諺語。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恰當地運用諺語能讓我們看起來更幽默風趣,寫文章的時候,也可以用來加強文章的表現力。

諺語大部分都在口語中流傳,閃爍著大眾的智慧光芒。

中國民間文學

7.民間說唱

民間說唱在很久前就有出現,帶著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明顯的民族風格。

四川天回鎮曾出土過“說書俑”,它表明在漢代的時候我國就有了說書人的存在。

現在,我們往往把民間說唱稱之為“

曲藝”

“說唱”這個詞語,大概在隋唐間就被群眾所習用。

中國民間文學

說唱藝術在唐代的時候正式形成,可以把和尚用來講解佛經的“變文”當作民間說唱的直系祖先,當時的“變文”為了吸引更多的人,講經說法的時候用的是韻散結合的形式,既說又唱,聲情並茂。

後來也用這樣的辦法演唱歷史中流傳下來的故事。

到宋代的時候,說唱藝術開始繁榮起來,經濟的不斷髮展,讓都市變得繁華起來,出現了一種叫“勾欄”和“瓦舍”的供專職藝人表演的地方,特色各異的說唱活動非常活躍。

例如,“說”包括“說三分”、“說渾話”,唱的有“諸宮調”、“小唱”等,學的有“學鄉談”、“叫果子”(模仿市聲)等。

中國民間文學

民間的說唱是以“說書人”的身份和大眾交流的,說唱者與觀眾的感情比較親近,所以,很多人都喜歡這種屬於“敘述體”的藝術形式。它和“代言體”的戲劇表現手段是不一樣的。

其中的大部分曲種都是既說又唱的,把文學、表演和音樂融合到了一起,在某種程度上,有一定的綜合性。據不太完善的調查,現在盛行的曲種大概有300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