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張智華:清代北京文人筆記述要①

1、《人海記》,查慎行,北京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版

作者簡介:查慎行(1650—1727),初名嗣璉,年四十始更名。寧悔餘,號他山,學者稱初白先生。浙江海寧人。康熙四十二年五十四歲時成進士,任編修,曾奉命分纂《佩文韻府》。雍正四年,以弟嗣庭文字獄案,牽連入獄。次年赦歸,卒於家。初戶為清初著名詩人,著有《敬業堂集》。

張智華:清代北京文人筆記述要①

主要內容:查慎行客居北京三十餘年,《人海記》系其康熙五十二年告歸後,集其客居京師時之聞見雜錄。本書所錄多為明季清初典制掌故、人事瑣聞。凡科試、職官、武備、宮廷、禮制、海運、圖書、物產、人事等,均有涉及,大多得自親聞。而清初記事,更多親歷,頗可資考證。全書分上下2卷:捲上記典制者有:《漢官給俸》、《內閣墨判》、《世祖受賀》、《翰林外轉》、《明孝陵享殿》等。記科試者有:《滿洲考試》、《順天鄉試官員》、《洪武科舉》、《歲貢恩貢》、《殿試策進呈》、《選歷科程墨》、《會試同門房刻》等。記武備者有:《八旗分駐》、《滿漢兵餉》等。記人物者有:《宋獻策》、《鄭貴妃》、《阮大鋮複用》、《劉念臺》等。記物產者有:《沙果》、《寶抵銀魚》、《大內瓜子》、《各省貢茶》、《鷓鴣米》等。記圖籍者有:《續文獻通考》、《石經山藏經》、《鄉會試錄序》等。卷下多記人物、事件、物產等。有記人物者:《李襄敏詩兆》、《唐文恪諡》、《陳張後裔》、《宋景濂遷葬》、《朱文恪臚傳》、《阮大鋮暴死》、《馬士英伏誅》、《李林甫》等。有記圖籍文獻者:《宋潛溪集》、《鄭所南心史》、《國朝人物編》、《藏書之厄》、《牧齋明史》、《黃石齋著纂》、《南內藏書》、《韻府群玉》等。有記典制者:《明制宮銜》、《入城治喪》、《誥命移贈》、《明初文臣無諡》、《廠衛》、《大臣賜第京師》、《瓊林宴盡七杯》、《本朝內監書目》、《元旦朝儀》等。有記北京景色者:《燈市》、《興隆寺八景》、《阜城門西寺觀》、《北京廊房》、《聽經樓》等。

2、《淥水亭雜識》,納蘭性德,《筆記小說大觀》二編第七冊,臺北新興書局,1981年版

作者簡介:納蘭性德(1655-1685),清代詞人,與朱彝尊、陳維崧並稱“清詞三大家”。字容若,號楞伽山人,大學士明珠長子。出生於滿州正黃旗。原名成德,因避皇太子胤礽(小名保成)之諱,改名性德。自幼天資聰穎,18歲考中舉人。公元1676年中進士,授乾清門三等侍衛,後循遷至一等。隨扈出巡南北,並曾出使梭龍(黑龍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擾東北情況。詩文均很出色,尤以詞作傑出,著稱於世。曾把自己的詞作編選成集,名為《側帽集》,後更名為《飲水詞》,後人將兩部詞集增遺補缺,共342首,編輯為《納蘭詞》。

張智華:清代北京文人筆記述要①

主要內容:淥水亭是納蘭性德與朋友聚會的優雅之地,同時也是其吟詩作賦、研讀經史、著書立說的主要場所。淥水亭在納蘭性德心目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直至其辭世,也沒有離開淥水亭。在納蘭性德的詩詞中,寫景狀物關於水、荷尤其多。遂名其別業為“淥水亭”。無論目前關於淥水亭所在地點的爭議怎樣,無論它是在京城內什剎海畔,還是在西郊玉泉山下,亦或在其封地皂甲屯玉河之浜,都沒能離開一個水字。是一處傍水的建築,或是有水的園囿。本書據納蘭性德書前小識稱,康熙十二年,撰者“病起,披讀經史,偶有管見,書之別簡。或良朋蒞止,傳述異聞,客去,輒錄而藏焉。逾三、四年,遂成卷,曰《淥水亭雜識》,以備說家之瀏覽云爾”。《雜識》卷帙不多,而範圍頗廣。凡梵宮勝蹟、名物掌故、海外紀聞、典章制度、詩詞評論,均能考史證經,言之有故。其卷一議論吳會、三楚、三吳、三江,均有助於詮解,卷二論唐宋至明官田、漕法、軍衛、官制以及知人論世等,皆有裨考史。卷三多記器物及人物掌故。卷四評論詩詞學術,兼及釋氏,雖寥寥數語,亦頗多精緻可採者。

3、《西清筆記》,沈初,中華書局,1985年版

作者簡介:沈初(1729—1799),字景初,號萃巖,又號雲椒,浙江平湖林家埭人(今屬林埭鎮)人,清朝大臣。少有異稟,讀書目數行下,同郡錢陳群稱為異才。乾隆二十七年(1762),南巡,召試,賜舉人,授內閣中書。明年,成一甲第二名進士,授編修。三十二年,直懋勤殿,合寫經為皇太后祝釐。逾年,大考翰詹,以直內廷未與試,詔褒初學問優美,特晉一秩,擢侍講。三十六年,直南書房,督河南學政,未赴任,丁祖母承重憂。服闋,遷右庶子。累擢禮部右侍郎,督福建學政。遭本生父憂,服闋,起兵部侍郎。尋以母病乞歸終養。後起故官,督順天學政,調江蘇。任滿回京,調吏部,又督江西學政。他初學識淵博,以文學受知,歷乾隆、嘉慶兩朝,主鄉試1次,任學政5次,先後歷充四庫全書館、實錄館、三通館副總裁,續編《石渠寶笈》、《秘殿珠林》,校勘《太學石經》。嘉慶元年(1796),與千叟宴,充會試知貢舉。擢左都御史,授軍機大臣,遷兵部尚書,歷吏、戶二部尚書。四年,以老罷樞務,免直內廷,充實錄館副總裁。未幾卒於官,諡文恪,祀賢良祠。工詩文,善書法。著有《西清筆記》、《蘭韻堂詩文集》等。

張智華:清代北京文人筆記述要①

主要內容:本書約萬字左右,分2卷6門。卷一含《紀恩遇》、《紀典故》、《紀文獻》3門。《紀恩遇》15則,所言為撰者被命入直,奉命視學以及隨扈、撰述、賚賜種種恩遇。然所記查問典實,及時應對,亦頗見入直之不易。《記典故》18則,記內廷習俗多則,如每歲立春日前,進春帖子詞;除夕前一二日,賜御書福字;歲首重華宮茶宴聯句;而記藏書及編書事頗有值得參考者。卷二含《紀職志》、《紀名跡》、《紀庶品》3門。《紀職志》23則,記人直所司職務內容,多為書寫及鑑賞等事,而尤詳南書房職志,如:南書房擬考試翻譯題。在乾清官院內,“御駕經過”,上書房、紅本處、奏事處諸臣,皆出站班,惟南書房不站班。凡宮中賜宴諸臣和御製詩,皆交南書房匯進。等等細節,均當在此類雜書得之。《紀名跡》21則,記內廷書畫之鑑賞。《紀庶品》24則,記瓜果茶葉之佳品及名貴器物等。

4、《藤陰雜記》,戴璐,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10月版

作者簡介:戴璐(1739—1806),字敏天,號菔塘,一號吟梅居士。歸安(今浙江省湖州市)人。清乾隆進士,歷官工部郎中、太僕寺卿。他任職朝廷和地方四十年,又曾為廣西鄉試官,充文淵閣詳校官,晚年為揚州梅花書院山長,對當時典章制度、科舉情況、文壇掌故等所知甚多。生平好文史之學,治學謹嚴。著作除《藤陰雜記》外,還有《石鼓齋雜記》、《吳興詩話》、《秋樹山房詩稿》等多種。

張智華:清代北京文人筆記述要①

主要內容:《藤陰雜記》是戴璐為工部郎中時,就京師(北京)五城並及郊區,搜訪坊巷名跡,掇拾聞見,彙集而成。自序中說:“餘弱冠入都,留心掌故,嘗閱王漁洋《偶談》、《筆記》等書,思欲續輯,於是目見耳聞,隨手漫筆。及巡視東城,六街踏遍,凡琳宮梵宇,賢蹤名跡,停車諮訪,筆之於書。”所以作者志在續寫王世禎《池北偶談》、《香祖筆記》,記載康熙中葉以後京城的典章逸事。凡已見於成書如《日下舊聞考》、《宸垣識略》的,作者皆不錄。書以“藤陰”為名,是因為作者前後官署及賃居京師西城槐市斜街居所中均種植了紫藤的緣故。

此書取材可分為四類,一,記述清初至作者同時代人的科名甲第。二,記述各部官署的典章制度、官吏銓科概況,並於此反映了作者對這些制度的態度。三、記述京城及京郊坊巷、官署、寺觀、祠墓的分佈情況。四、錄存同時代人遊宴時題詠的詩詞,這些大概佔全書的五分之三。這些詩詞有的今天看來有些史料價值,例如錄存的杭州人韓春湖套曲,可以看到當時風塵下官員們的窮形極像。

張智華:清代北京文人筆記述要①

5、《恩福堂筆記》,英和,北京古籍出版社,1991年10月版

作者簡介:英和(1771~1840),姓索綽絡氏,字樹琴,號煦齋,自署脀叟,別署粵溪生,滿洲正白旗人。乾隆五十八年癸丑(二十三歲)進士,歷任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官至協辦大學士、軍機大臣。

主要內容:《恩福堂筆記》為作者在道光十七年息影到幣紫林下所憶記,英和屢承恩寵,志此等事頗多,兼述先德、師友及考試、職官等典制。

6、《竹葉亭雜記》,姚元之,《歷代史料筆記叢刊 竹葉亭雜記》,中華書局,1982年5月版

作者簡介:姚元之(1776-1852),字伯昂,號廌青,又號竹葉亭生,晚號五不翁。安徽桐城人。嘉慶十年進士,歷在翰林院、南書房、內閣、詹事府任職,累遷至內閣學士。道光時官工、刑、戶等部侍郎,擢左都御史。迭典河南、順天、江西鄉試,督河南、浙江學政。道光二十三年“以年衰休致”。姚元之為桐城派要鎮姚鼐族孫,能詩事撥文,工書畫。就克拿

張智華:清代北京文人筆記述要①

主要內容:《竹葉亭雜記》為姚元之離世四十年後,由其從孫姚榖根據遺稿,編校刊行。本書一共八卷。卷一、卷二記述當朝掌故,禮儀制度,於科場宦海諸多典制,記述翔實可據。卷二記乾隆朝湖南布政使鄭源璹大貪汙案,引錄史館所藏彈章,語中時弊,詞極痛切。卷三記各地風光物產、人情習俗、奇聞趣事及中外交往。自京師至腹地,延及邊陲,所經之處,無不有記。而所記皆能言之有物,足備參證。卷四記石刻印章、古籍文物。卷五、卷六以記人物逸事為主。如紀昀、劉墉、戴亨衢、英和、長齡、松筠、吳嵩梁、朱方增等名人文士,皆記其逸事。卷七為讀書札記,考辨雜纂。卷八說花草木石,魚蟲走獸。

7、《宸垣識略》,吳長元,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4月版

作者簡介:吳長元,字太初。浙江仁和人,生平事蹟不詳。乾隆年間久居北京,浪跡於公卿之門,以讎校文藝謀生,是一位飽學而潦倒的文人。當時與歸安吳蘭亭同在北京,有二吳之目。

張智華:清代北京文人筆記述要①

主要內容:本書是作者根據康熙時朱彝尊編的《日下舊聞》和乾隆時官撰的《舊聞考》兩部有關北京地方文獻的專著而增刪重寫,並結合久居北京實地考察所得,又據古籍碑竭,對二書進行增補訂正,終於寫成這部事詳語略的《宸垣識略》。可稱記北京史地沿革與名勝古蹟之專著,為研究首都史地的重要參考資料。全書共16卷,天文、形勝、水利、建設共為1卷,大內1卷,皇城2卷,內城4卷,外城2卷,苑囿1卷,郊坰4卷,識餘1卷。附地圖18幀。

8、《燕京雜記》,佚名,《舊京遺事 舊京瑣記 燕京雜記》北京古籍出版社,1986年7月版

作者簡介:《燕京雜記》署順德×××著,不詳其撰者為誰。據書中記及紀曉嵐、天理教起義與北京優伶之盛等觀之,撰者似為嘉道時直隸人。

張智華:清代北京文人筆記述要①

主要內容:本書記北京衙署、寺院、風俗、物產及社會情況頗細膩生動,雖卷帙不繁,而所記頗多可採。尤以刻畫社會風貌備見具體,當為風土小志中之佳構。本書記事特點有二則:一記北京商業甚詳盡。其二,記社會居民甚詳。如所記醫生、僕役、廚司、賣婆、優童等均記及其所處地位及其本身特點等。於研究社會經濟、階級階層結構等均有可採。

9、《庸庵筆記》,薛福成,北京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版

作者簡介:薛福成(1838。4。12-1894。7。21)字叔耘,號庸庵,江蘇無錫賓雁里人,出生於書香門第、官宦之家。近代散文家、外交家、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者之一、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起者。自幼即受時代影響,廣覽博學,致力經世實學,不做詩賦,不習小楷,對八股尤為輕視。薛福成一生撰述甚豐,著有《庸庵文編》四卷、《續編》二卷、《外編》四卷、《庸庵海外文編》、《籌洋芻議》十四卷、《出使四國日記》六卷、《續刻》、《庸庵筆記》、《出使奏疏》二卷、《出使公牘》十卷等書。

張智華:清代北京文人筆記述要①

主要內容:《庸庵筆記》是薛福成自清同治四年(1865年)至光緒十七年(1891年)二十七年間隨筆記載的見聞,最後經過刪存類次而成書六卷,分為史料、軼聞、述異、幽怪四類。撰者自稱“史料一類,涉筆謹嚴,悉本公是公非,不敢稍參私見;即軼聞、述異兩類,無不考訂確實;惟幽怪一類,雖所聞所見,究覺惝恍難憑,以其事本無從核實也”;此亦可見全書體例之大概。薛氏自稱筆記可“與文編相為表裡”,實則筆記只是一部雜掇零拾的識小之作。

10、《行素齋雜記》,繼昌,上海書店,1984年7月版

作者簡介:繼昌,漢軍正白旗人。姓李佳氏,字蓮畦,一作蓮溪;光緒三年進士。曾官部曹,軍機章京,湖南按察使,甘肅布政使,署安微巡撫。約生於道光時,光緒三十四年卒於署皖撫任。所著有《忍齋叢說》、《左庵詞話》反《行素齋雜記》等。其人久居樞垣,頗留心領章典故,加意聞見。後憶記既往,輯成《行素齋雜記》2卷。

張智華:清代北京文人筆記述要①

主要內容:本書以記典制為主,而於軍機處事務尤詳。大之典制儀式,如軍機章京之傳補、住班、定額及職責等;小至瑣聞碎語,如軍機章京之會試得鼎中之名單,父於兄弟先後入直之逸事等,均能具其首尾,堪備參稽。其他如科舉、備部及地方官有關掌改逸事,亦有所涉及。所記雖多存光緒朝,然亦有上及乾嘉道鹹典制沿革者,則可見制度之演變。間亦引其他筆記,如《冷廬雜識》、《樞垣記略》及《竹葉亭雜記》中有關典制掌故等事,惟所引不多。(待續)

張智華:清代北京文人筆記述要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