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什麼是科學哲學?該如何對待運用科學哲學?

科學哲學給我們的啟發:少談信仰和素質、避免實體化和先入為主。

聰明的思考,跟信仰無關。

科學,是關於正確的學問嗎?未必,按照外國學者的理解,科學其實是關於正規化的學問,即一個人提出一個理論,後人在此基礎上修修補補,不斷完善;如果發現了一個更優的模型,就使用這個新的理論。科學就是在這樣的修改調整中發展出來的。

什麼是科學哲學?該如何對待運用科學哲學?

新舊理論之間,我們只是看哪個理論能更好地對現象進行解釋,簡言之,舊理論不是被駁倒,而是被替換了。

科學是變動的,無法信仰。

信仰這個東西,正像奧古斯丁所說的正是因為荒誕我才相信,它是不需要任何論證以及理性來支撐的,之所以叫信仰,就是啥證據都沒有還要信,有理有據的東西,不是你信仰不信仰的問題,是承認和不承認的問題。

科學不是信仰,科學是觀察和實踐的學問。

科學不是信仰,因為它永遠在不斷地修正自己的理論:科學從來不相信工具,因為工具在不斷進步;科學甚至都不相信事實,因為自己用現在有限的觀測手段看到的事實,一定是不完整的。隨著時間和技術的進步,新的事實和發現會不斷湧現。您要問科學到底相信什麼,它會告訴你,它也不知道自己相信什麼。

什麼是科學哲學?該如何對待運用科學哲學?

到目前為止,學界關於“什麼是科學?”這個問題的討論,得出的就是這樣一個結論:從一開始,研究者的思路和我們大部分人一樣,只要能夠被證實,就能夠算是科學;

但波普爾提醒我們,證實其實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不可能歸納所有的情況,所以與其試圖找到世界上所有的天鵝來證實天鵝都是白的,不如試圖找到一隻黑天鵝,來證偽這個命題靠不住。能證偽才是科學的特徵。

不難看出,科學也許才是最“缺乏信念”的那個人,具體的科學研究當然要遵守嚴格的實驗標準和資料處理的方法,但為了保障對資訊和理論的開放性,它不能把自己框定在任何的框架概念中。

如果非要堅持一個所謂的原則,那就是迷信了——迷信本質上一種無奈的決定,所謂知識止步的地方,迷信就會登場,因為缺少資訊甚至沒有資訊,沒有辦法搞知識,搞科學,但必須得有依據才能行事,所以便只有憑空造出一些原則或信念,用一種心理暗示或誘騙的方式讓人們去相信。

古代人不明白颳風下雨的天氣原理,便要拜神,今天我們雖然有了天氣預報,但是有的不確定性是沒有辦法計算和預測的,在各個行業,都還廣泛存在著各種“迷信”,運動員非要墊某種型別的鞋墊或墊兩層,賽前的特殊的動作,喝水用什麼樣的杯子……每個人都有點自己的“小迷信”。

而這種莫名其妙,不講邏輯的信念,科學是給不了你的,說科學是自己的信仰,本質上還是迷信。

什麼是科學哲學?該如何對待運用科學哲學?

聰明的思考者,都“沒有信仰”。

這句話的核心意思是:我們在分析問題的時候,如果你想要避免陷入某種程度上的迷信,你就必須拋棄掉死死堅守一個方法論的思維。只有把思維向所有事物開啟,你才能遇到各種可能。

科學哲學家庫恩認為,以前的哲科思維總想找到一個客觀標準,以便衡量事物,但是現在看來,這個標準可能是不存在的。如果你的思路無法推進,那肯定是入手點本身就是一個無解的元素。思考時,凡是陷入了死局,就可以問問自己,這也許並不是所謂的“素質問題”,問題無解,是分析的思路本身無解。

(本文作者,簡書單華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