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一個關於弄堂的白日夢:喜歡上海的理由

原創 老周望野眼 老周望野眼 收錄於話題#喜歡上海的理由 1 個內容 #弄堂 1 個內容 #白日夢 1 個內容 #建築 2 個內容

【序】

配合第32屆上海旅遊節,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不久前推出了“喜歡上海的理由”系列人物採訪,找尋上海的城市記憶。筆者很榮幸接受記者王路老師的採訪,在這個平臺講述了我喜歡上海的理由。在採訪中我這樣說道:我喜歡上海,沒有什麼特別的理由。因為我就是上海人。記得小時候我祖母曾這樣對我說:如果一個人不懂得對家人好,那也不要指望他對別人好。我是上海人,如果我連上海都不喜歡,我說我喜歡南京北京東京、倫敦巴黎紐約,那會是真的嗎?接受採訪之餘,我交給《文匯報》、上海市文旅局官方微信微博平臺“樂游上海”,以及《旅遊時報》全媒體平臺一篇稿子,是根據我幾年前為青年畫家沈凌昊先生的藝術展寫的一份宣傳文案修改的,原名《留下,只想留下》。因為是系列報道,需要和其他嘉賓的格式保持一致,這篇文章以“喜歡上海的理由”發表時,經我授權進行了修改。今天在我自己的公眾號發表原文,請廣大讀者朋友批評指正。大家喜歡上海的理由,也可以在評論區告訴我,分享給所有喜歡這座城市的人。感謝。

一個關於弄堂的白日夢:喜歡上海的理由

“老周望野眼”公眾號頭像

2014年攝於巴西里約熱內盧

一個關於弄堂的白日夢

那是很多年後的事了,當時我正在做夢,做一個關於弄堂的白日夢。早晨,陽光剛剛從木頭窗欞的縫隙間照到我身上,有些慵懶卻並不炙熱,分明是暑假。窗外有知了發出“吱吱”的聒噪,還有不知誰的耳語。忽然我聞到一股濃烈的煙味,那是我異常熟悉的味道,熟悉到曾經有很多年,我敏感的鼻子只要一聞到這個味道就會發出震耳欲聾的噴嚏。這時我祖母應該過來對我說:“上樓去吧,要生煤爐了”,然而並沒有,煙味越來越濃烈,我都有點嗆著了,“誰在生煤爐啊?”我大喝一聲,醒了。睜眼一看,哪裡來的弄堂、木頭窗欞,有的只是用千篇一律的複合地板、彩色塗料和席夢思裝修起來的家庭公寓。是的,那年我在里約熱內盧,那年巴西辦世界盃,我聽到的知了“吱吱”的聒噪和陌生人的耳語,是同事在客廳裡打牌。我聞到的生煤爐的味道,是他們在抽菸。“幾點了?準備準備該出去幹活了”,那只是一個太過尋常的工作日的午後。

一個關於弄堂的白日夢:喜歡上海的理由

關於生煤爐的記憶密碼

圖片來自網路

那時距離我家拆遷,已經過去了二十多年。事實上在拆遷之前,我家早就用上了煤氣,生煤爐已經是遙遠而陌生的記憶,但人的記憶是不會騙人的,即使過了那麼多年,即使煤爐早已從你的生活中消失,只要一有機會,它就像幽靈一樣出現在你的夢境裡,告訴你你是誰,你從哪裡來。因為有一隻敏感的鼻子,每次家裡生煤爐,我都要躲到樓上去,其實生煤爐的味道還是會飄上來,我還是會驚天動地地打上好多噴嚏。我會扒著前樓的窗戶往下看,先用舊報紙把木柴點燃,再放上一隻中間有很多出氣孔的煤餅,整條弄堂瀰漫著一種煙霧繚繞的仙氣,“啊……嚏!”那一刻你彷彿羽化登仙了。

一個關於弄堂的白日夢:喜歡上海的理由

2017年攝於金家坊

我是上海一條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弄堂里長大的,進弄堂第一家。小時候我經常生病,感冒發燒。一生病就不能去學校了,躺在家裡的五尺頭大棕繃床上,呆呆地望著天花板出神。那些發燒的日子,我看著木頭的紋路,想象這是一條河、一座山、一張臉、一群人,還有屋頂掛著的籃子,那裡有很多好吃的,餅乾、糖、開洋……大人們一驚一乍的,一發燒就送去瑞金醫院打針,紅色的磚牆,一樣木質的窗臺,用手輕輕一剝,被太陽曬得斑駁的漆皮會掉下來。據說我是在那裡出生的,而家人又說我是從蘇州河的船上撿回來的,這麼矛盾的兩件事,我竟然都深信不疑,從未細想過其中的蹊蹺。

一個關於弄堂的白日夢:喜歡上海的理由

蘇州河上的船

有沒有人告訴你

你是從那裡來的

圖片來自網路

有時我會穿越一整個上海市,去城市的東北部。虹口公園坐上9路電車,過了上農新村,就到了農村。我的父母在大學工作,父親的實驗室、母親的圖書館,學校的公共浴室,還有那座頂著個碩大中式屋頂的大禮堂。我太熟悉那些地方,就像我熟悉我家的天花板和瑞金醫院急診間斑駁的窗臺。我在那裡見到很多教授,冬天戴頂呢制的鴨舌帽,藏青色的中式棉襖,米色的羊毛圍巾緊緊地勒著脖子,說話說得開心的時候,黑色秀郎架眼鏡背後泛著光。他們抽菸,煙味很衝,味道像極了生煤爐。學校的房子和瑞金醫院也很像,樓梯、地板、門框都是黑色的,和高高的書架一個顏色。推開沉重的木門進入圖書館,媽媽會叮囑我“不要發出聲音”,而我會用盡力氣在書架間穿行,想象自己是叢林中的戰士,正在尋找敵人的營地。跑累了就用膠鞋的鞋底儘量在打過蠟的橡木地板上滑出令人心悸的聲音,“嗞……”

一個關於弄堂的白日夢:喜歡上海的理由

很多童年的記憶

2019年4月拍攝

我在弄堂小學畢業,然後進了中學。我的中學在徐家彙路肇周路口,五愛中學。這個“五”字在上海話裡有兩種讀音,讀“ng”時的意思是數字5,如果讀成“wu”,發音類似於“烏”,是江南方言中獨有的“文讀”,屬於書面語。五愛中學就被人們讀成“烏愛中學”,聽上去身價不凡。進校的第一天,校長對我們進行校史教育:我們這座學校的歷史大概有一百年了,原來叫惠中中學,英文名字叫Grace School,你們知道“惠中”是什麼意思嗎?就是恩惠我們中國的意思。校長訓話結束,我們各自走進自己的班級,呀!這裡的樓梯、地板、門框……和我媽媽單點陣圖書館一模一樣,也是黑黑的,發著光。進了中學,老師不再叫“老師”,而叫“先生”,女的也是。先生們和大學裡的爺爺們也像,呢制的鴨舌帽、藏青色的中式棉襖,米色的羊毛圍巾和黑色的秀郎架眼鏡。同學們在傳:這個人有水平,不過是個老右派,看他那條腿有點瘸對不對?他跳過樓。老師並不在意這些耳語,他用教鞭在講臺上敲一下,悠悠地說:“同學們,要想學好英語,首先要用英語思考,教材上的中文註解,你們不用去看,我的課上不說中文,請大家一定注意。”

一個關於弄堂的白日夢:喜歡上海的理由

八十年代的五愛中學校園

那時我們不懂什麼是東路、中路或是西路,我們只知道有復興路、建國路。至於它們原來的名字“辣斐德路”或是“薛華立路”,更是不會知道的。高中三年,倒有兩年的時間是在建國西路度過的,當時徐家彙路的五愛中學拆了重建,我們借了建國西路原來五十五中學的校舍“過渡”。那是我第一次穿過瑞金二路,走進神秘的建國西路。本來,淡水路以西的建國路就不那麼有生活氣息,那裡的房子更高、更大、更結實,而且透著一種讓小孩子害怕的氣息。歷史書裡說某某某殺人如麻,小孩晚上哭鬧,說某某某來了,小孩就不敢哭了。建國路沒有那麼可怕,但走到那裡,人真就會肅穆起來。後來我才知道,建國中路的北側,是原法租界的巡捕房、法庭和監獄,南側雖然是民居,但多的是原來的法官、捕頭們的私宅。尤其是建國中路思南路口,是著名的第二看守所,陰森森的。

一個關於弄堂的白日夢:喜歡上海的理由

建國西路154號

現黃浦業餘大學

原上海市第五十五中學

但總要從建國路走,慢慢地開始觀察這裡,深宅大院背後的質地。畢竟是高中生了,開始學壞,有人開始抽菸,漸次傳染到全班。學校隔壁就是步高裡,一條幹淨、整潔、上檔次的弄堂,那時卻是我們偷吸香菸的地方。許多年以後,當我走過重新整修過的弄堂大門,看著“Cite Bourgogne1930”和實際有些凋敝、暗淡的弄堂形成的巨大反差,我無法把它和當年那條寬闊而幽深的弄堂聯絡起來,以至於我拼命回想,也想不出當時陝西南路的餛飩店、辣醬面都去了哪裡。只有走到學校門口的時候,耳畔才似有若無地傳來班主任帶有四川口音的普通話:“出去抽菸了是嗎?沒有?手伸出來讓我聞聞……”嘿嘿,老師,你以為我們會像男老師那樣用手叼著煙嗎?那豈不是自投羅網?

一個關於弄堂的白日夢:喜歡上海的理由

步高裡

2021年拍攝

我家是1991年拆的。動遷組是個身材高大、毛孔粗壯、燙頭髮的中年女人,“你們要響應國家號召”,這樣的語言對我祖母那代人是具有絕對殺傷力的。“不要和他們爭什麼,身寬不如心寬啊,走吧。”改革開放很多年了,但民國時代過來的人,還是用謹慎和畏懼的心態看待眼前的一切。那天是十月一日,國慶節。很多大件傢俱已經送去鄉下老家,留下的是一些生活必須用品。千挑萬選,祖母留下了三樣舊傢俱:八仙桌,飯要吃的;一隻有鏤空雕花的衣櫥,那是她的陪嫁;還有家裡的寫字檯,“那是你爺爺寫字的地方”。搬場公司的汽車緩緩駛動,我回頭看了一眼我的家,再見了!我的五尺頭棕繃大床,還有床頂天花板上的那條河,那座山,那張臉,那群人……再見了,我的青春。

一個關於弄堂的白日夢:喜歡上海的理由

江浦路暫住過的家

2021年10月1日拍攝

之後我住過大學宿舍,住過楊浦,住過浦東,“盧灣”對於我來說,似乎已經成了遙遠的過去。我逐漸淡忘了這個地方,我只想走出去,去看看大江大海。直到十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又搬回我出生的區域。我在曾經熟悉的街道行走,卻發現已經找不回當年的老家。我意識到我錯過了一些人和事情,老房,伴隨著隆隆的機器聲消失了。老人,帶著一肚子的故事,一個接一個地在改建過的醫院急診室裡告別了人世。取而代之的,是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和熱鬧發達的商業網點,新的,一切都是新的。

一個關於弄堂的白日夢:喜歡上海的理由

殘存的上海記憶

獻給自己的禮物

2021年10月拍攝

我想把殘存的上海記憶作為禮物獻給自己,那種讓人一輩子都帶著莫大幸福的回憶。我深知時光不會重來,當我在寫這幾行字的時候,推土機、土方車正在湧來。那會是座什麼樣的新城呢?充滿年輕的活力,永不凋謝。吸納全世界的資金和人才,光彩奪目。身處這樣的時代和這樣的城市,人必須奮進,要向前看。只是,在某些瞬間,永遠不會欺騙人的記憶,在夢境中悄悄降臨了,有時是一陣煙,有時是一個畫面。於是我穿街走巷,盡力尋找上海曾經的印記。我的力量微不足道,但我知道我不是一個人。

一個關於弄堂的白日夢:喜歡上海的理由

我想我不是一個人

2021年10月拍攝

尤其讓我欣慰的,是有很多年輕人,他們和我有一樣的想法。他們也在這座城市穿梭,用影像、文字、畫筆、音樂……用他們熟悉和擅長的手段留下這座城市的歷史。我想人們終將知道,興盛和衰敗究竟是什麼意思。那時我的思緒回到1991年,我的五尺頭棕篷大床,還有床頂天花板上的那條河,那座山,那張臉,那群人,他們復活了。他們在對我說:“我想留下。”

一個關於弄堂的百日夢,喜歡上海的理由。

以下為“樂游上海”發表的版本,內有影片

本人今年撰寫的新書

《敢為人先:上海體育》

已經出版

一個關於弄堂的白日夢:喜歡上海的理由

登入噹噹網、淘寶、京東

輸入“敢為人先:上海體育”

原標題:《一個關於弄堂的白日夢【喜歡上海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