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十問新總規⑥:新總規首次提出“老城”,過去叫“舊城”,有什麼意義?

引言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七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系統謀劃和回答了新時期“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首都,怎樣建設首都”這一重大課題。

記者梳理發現,新版總規有不少“首次”。首提“減量發展”,疏解非首都功能貫穿始終。首次跳出北京一畝三分地,單設章節對京津冀協同發展和支援雄安建設作出安排。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內容較以往總規篇幅最大、著墨最多。另外,首次提出“老城保護”的概念。

同時,總規堅持以問題為導向,集中聚焦人口過多、交通擁堵、房價高漲、大氣汙染等“大城市病”治理。

為什麼會有這些突破?未來的北京什麼樣?會發生哪些變化?如何保障總規的嚴格執行?新京報記者就此採訪了多位城市規劃領域的權威專家學者。

新京報:新總規首次提出“老城”,過去叫“舊城”,有什麼意義?

故宮博物院院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老城”這個詞,是在這次總體規劃中第一次出現的,過去叫“舊城”。長期以來,很多專家、學者,對於舊城、特別是“舊城改造”這個詞是有意見的,認為它不科學,甚至有的專家說,這樣的提法沒有文化。因為把千百年文化積澱的歷史城區僅僅定位於改造的物件,而沒有強調它有需要保護和繼承的東西在裡面,這是片面的。也就是把“舊城”作為過去時的東西、它是陳舊的、破敗的,這樣的理念實際上對於我們老城保護是非常不利的。這次改為老城,是把它作為一個戰略層面需要進行整體保護的物件看待,是一個突破。

北京文物局研究員、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王世仁:很明顯,“老城”是個空間概念,也就是62。5平方公里,基本上二環內的範圍是叫做老城。“舊城”是個含糊的概念,“新”和“舊”,什麼叫新、什麼叫舊,那麼老城裡面也有不少新建築,新區裡頭也有很多殘留的老建築,所以它是不科學的。

清華大學建築與城市研究所副所長、城市規劃系主任吳唯佳:老城的保護和發展,不完全是保護的事,也不完全是修復的事。因為環境在變化,我們對歷史、對文化的認識也在變化。另外我們跟世界交流也很多,我們認識到許多新的好的理念和方法。所以在保護的基礎上,我們還可以用新的理念,創新發展,我想對我們子孫交這個答卷,不完全是把祖宗留下的保護好,還得要把我們新的理念、把我們新的文化認識更好地發揮傳承下去。這也是老城保護的一個要完成的使命和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