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大贏家》3個反轉1個彩蛋,笑中帶淚告訴我們3個人生真相

《大贏家》3個反轉1個彩蛋,笑中帶淚告訴我們3個人生真相

3月20日上映的《大贏家》,豆瓣評分6。8。雖不算高,但比起同類型的其他喜劇片,戰績已算不錯。它作為今年第二部網路免費觀看的電影,比起《囧媽》要可看許多。截至3月23日24時,電影《大贏家》在西瓜影片、抖音、今日頭條App和智慧電視鮮時光上線3天,正片總播放量破9800萬,相關影片總播放量超13。7億。

《大贏家》3個反轉1個彩蛋,笑中帶淚告訴我們3個人生真相

電影改編自日本小說都井邦彥的《遊戲的時間不會結束》,只是主人公身份從警察換成了銀行職員。原著此前已有日本和韓國版的電影化,分別是1991年日本版《永不結束的遊戲》(豆瓣8。2分)、2007年韓國版《率性而活》(豆瓣8。3分)。

電影講的是一名普通的銀行員工嚴謹,有點軸,有點較真;在銀行同事們眼裡,他是過分堅持原則的怪咖。他凡事認真恪守原則,以至於大家都想敷衍了事的搶劫銀行演習任務,被他認認真真地籌劃並開展,由此引發一系列的故事。

《大贏家》3個反轉1個彩蛋,笑中帶淚告訴我們3個人生真相

《大贏家》這次走了“喜劇+犯罪”的路線,而事實上在這部片子裡,感受最多的是對人性的思考。反轉的敘事和獨特的節奏,形成了該片獨具色彩的藝術風格。

陳佩斯曾說:

喜劇的核心是悲劇。

如果把每一組喜劇行動、每一部喜劇作品,哪怕是一個簡單的行動,往下分析行動的內因,都能找到一個悲情的核心。

所有創造笑聲的行為,其中也有一個悲情的核心,它是生成創造笑行為的行動線,是內驅力,是最核心的東西。

所以,這個核心的力量越大,促發出的喜劇效果就越強。這個力量在哪裡呢?在差勢。

電影給了我們3個反轉劇情外加1個彩蛋,並且透過周圍人玩世不恭和不知所謂的態度和表現來烘托,主角嚴謹的執著認真和堅持不懈,從而創造出一個個的笑點,並且讓我們笑中帶淚地看到3個人生的真相。

根據卓別林的喜劇理論,他把所有喜劇的生成歸結為“困境”。困境的累積加不經意間的反轉,形成笑點,造成內心的落差。

如此精巧的格局,在增強影片劇情張力的同時,帶給人措不及防的衝擊感。

第1次反轉

劫匪挾持人質,警方派出劫匪家人,準備以理服人這一經典戲碼,居然被嚴謹的一家子強勢反轉。他們一個個不按常理出牌,不止不勸退,還堅決支援,並且還提供警察部署的關鍵資訊。

這令我們發現了他們家人溫情的一面,從而也對嚴謹內心敏感的判斷進行反轉回擊。

第2次反轉

田雨飾演的行長出現,他的頭上也有領導,也迫於壓力必須快速結束這場演習。所以,他自請入場,然後用開除員工的方式威脅嚴謹,並透過作弊企圖提前結束此次演習。

當警察將偽罪犯打爆頭衝進來時,嚴謹沮喪地躺在地上一動不動。

一個小孩子道破天機“死的不是那個行長嗎?”。

於是遊戲繼續,雙方繼續對峙。

為什麼人質會反過來幫劫匪?這是“斯德哥爾摩效應”在起作用。

斯德哥爾摩效應是指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這個情感造成被害人對加害人產生好感、依賴性、甚至協助加害人。因為他們的生死操控在劫持者手裡,劫持者讓他們活下來,他們便不勝感激。

大人們分事情利弊,因此謹言慎行,卻只有小孩子才敢說真話。

第3次大反轉

一切都只是計劃中的一個鏈條。嚴謹以孕婦生產安全送出銀行為由,換取新的人質,他點名要攝影師。這是一個伏筆。

之後,他提前錄製好一段影片疑似遺言,麻痺警方神經的同時;他已經叫攝影師偷偷把剪輯好的影片,成功置換了室內其中一個攝像頭的錄影 。於是警方中計爆破入場,所有人中了埋伏。而他與所有人質均藏身於櫃檯的防彈玻璃窗內。

《大贏家》3個反轉1個彩蛋,笑中帶淚告訴我們3個人生真相

之後,他提出最後的逃跑計劃,一輛大巴車。

當我們以為他精心佈置的藏身之地安全無虞之時,靜靜坐在角落的老警長髮現了他們的蹤跡。可是,時間已到。於是老警長宣佈,他們勝利,成功逃脫。

結局居然“邪勝於正”,劫匪以智慧成為真正大贏家,這不可謂不是熒幕創新。

1個彩蛋

柳巖飾演的於海嬌居然是隱形同夥,而且她早已明瞭嚴謹的心意,在整個過程中默默配合,並暗許芳心。

期間,給特警隊製作的陷阱和天花板的藏身區,都是她早早幫忙佈下的,並在最後起了關鍵作用。裡應外合才是嚴謹真正勝利的關鍵。

電影在這3次反轉和1個彩蛋中,不經意間曝出3個人生真相,讓人猝不及防喝下一碗雞湯:

你所看到的往往不一定是真相,有可能是敏感內心的錯誤感知

有時候眼見不一定為實。

比如主角嚴謹一直誤以為家人對他漠不關心。

可是影片的第1個轉折就告訴我們,真相併非如此:其實從他準備搶銀行預案開始,爸爸媽媽還有妹妹都對他強力支援,甚至出謀劃策。妹妹甚至願意當他逃跑的幫兇。

而當警察請家裡人來當說客的時候,他們依然義無反顧站在他那邊:爸爸叫他堅持到底;媽媽趁機宣傳給他相親;聲帶壞掉、長期被誤認為是男性、寧可被當啞巴也不願意說話的妹妹,居然挺身而出,主動拿起揚聲器告訴他警察部署的關鍵資訊。

這哪裡是不關心他?這是全家總動員在支援他!

可是敏感的他只會看到:當自己辛辛苦苦下班回家時,家人已經吃完飯離座,沒人和他交流和關心,沒人等他吃飯的表象。

而同事呢?他以為自己和大家打招呼沒人理他,就是一種排擠。

其實大家那會子在八卦看影片:他們剛從監控影片發現,原來每天給女主於海嬌桌上插一朵花的人就是他。

海明威說過,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離得再近,也無法連成陸地。

我們有時候會陷入一種被害妄想症,把自己放到一個悲催的位置上,走到思維的死衚衕。並拒絕與外界實行真正的交流,阻止別人靠近我們的內心。

可是事情的真相遠非我們想象的那樣,只是真的要走出來有點難。

當沉浸在這種情緒裡面時,人就會鑽牛角尖,自怨自艾,甚至走到另一個極端。

而實際情況遠比你想象的要樂觀,這世上總有一條路可以走。

總有人在默默愛著你。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

莊子和惠子在池塘邊欣賞魚兒,莊子突然興奮地說:“白儵魚在下面遊得多麼悠閒自得。”

惠子問道:“你又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呢?”

莊子回答說:“你又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

很多時候,這個世界上並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人與人之間都隔著一條河,每個人都居住在自己的小小島嶼上。你又不是我,又怎麼能體諒我的痛苦和無助呢?

所以,勇敢地走出來,建立與外界的連線通道。不再把自己封閉在小小世界裡,給別人瞭解你的機會,也給自己真正看待別人的機會。這個時候你會發現,敏感與脆弱讓自己變得狹隘,同時也影響了自己與周圍人的相處。

走出來!

堅持了很久的原則,不隨世俗而改變,做最好的自己

因為嚴謹堅持要保質保量地完成搶劫演練,一開始大家覺得荒唐可笑,甚至嘲諷,沒有人主動配合。

《大贏家》3個反轉1個彩蛋,笑中帶淚告訴我們3個人生真相

那位堅持要早下班去看牙的女員工,再三挑戰反抗嚴謹的計劃。所以,在她身上出現了戲劇性的一幕,先後經歷了3種狀態,令人啼笑皆非。

然而,在整個影片的過程中,大家卻慢慢站到他那邊。一方面是“斯德哥爾摩效應”在起作用,另一方面是人的好奇心使然。大家都想冷眼旁觀這位有點軸的同事,是否能夠在重重包圍中突破困境。甚至最後全體都被他所感染,齊心協力幫他一起完成全程,走向勝利。

因為嚴謹堅持不滿足條件,未經核實清楚就不能放款,此舉為銀行守住底線,從而避免了損失。最後他贏得了領導的認可,將他評定為優秀員工。

因為嚴謹本身條件好,只是比較自卑,暗戀且默默地追求。最後他不但贏得了美人心,也不經意間成功地發展了一條內線,從而實現裡應外合順利逃脫,並最終收穫了愛情。

在這個非黑即白的世界裡,我們經常碰得頭破血流,也因此不斷懷疑自己。

該妥協嗎?該退讓嗎?

我們每天都在內心掙扎,反覆糾結。

但也許改變了之後,你並不會快樂,為了迎合別人,你失去了自我。

最關鍵的是你並不能迎合所有人,贏得大家的喜歡。因為現實往往很殘酷。

一父子一頭驢去趕集。

父親騎,被說不疼孩子。

孩子騎,被說不孝敬長輩。

兩人一起騎,被說對驢太殘忍。

兩人都不騎,被說傻,放著驢不騎要自己走。

你看,怎麼做都會有人說。

如果連你都不喜歡自己,懷疑自己,那你真的無路可走。

和自己和解,學會做自己。是我們在這個紛雜的世界裡安身立命之本。

堅持做自己,不違心,不難受。哪怕最開始會得不到理解,你也會在過程中得到認可,儘管過程非常痛苦且難熬。

正如尼采所說:

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

這個世界到處充滿偏見,讓你無所適從。在痛苦的掙扎過程中,我們可以試著專注一件能體現自身價值的事,從而用成就感來填補內心的空洞。

這一點,想必是嚴謹認真對待搶劫演習的原因。因為在現實中不知所措,所以他突然拿到一個大任務時,就想盡全力做好,利用自己的優勢:掌握內部資訊,當過兵抗打,學過金融邏輯思維強等,填補內心的空洞。

根據吸引定律,當你的思想專注在某一領域的時候,跟這個領域相關的人、事、物就會被你吸引而來。專注一件能帶給你成就感的事,必定會吸引生活上更多的正能量,也因此獲得身邊人的認可,掌握主動交流溝通的權利,不會因為被排斥而無法融入社會。

人生海海,即便要遭遇的人和事太多,誰都無法預知下一刻會發生什麼,但我們仍不能讓自己像艘沒有帆的小船在浩瀚的人生之海里浮浮沉沉,任由不知哪一個海浪蓋過來瞬間淹滅。

堅持做自己,面對真正的內心,才是走出困境的好方法。如果我們在迷失的過程中,又盲目放棄自我,隨波逐流,到最後可能連自己都不認識,更加找不到人生的意義所在。

劇中的嚴謹,他在困境中依然堅持到底。不但為了這次演練暗訪摸底一個月,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而且事先研究多個預案,隨機應變。這是他的堅持,換來了同事、心儀之人、領導還有警察方的一致認可,最後心甘情願地配合他的演出。

當你的慾望超過能力和努力時,一定不要踏上歧途,否則將再也回不了頭

多少人敗在眼高手低這一點上。在崗位上幹不順心就輕易離職,犯錯了被罵幾句,心情不爽就拍拍屁股走人。甚至把現實中的不滿,發洩到不相干的人身上,從而釀成一場場的悲劇。

有基層的領導說,現在倒是不怕那些老員工離職,他們頂多也就是發發牢騷;

倒是那些剛工作的小年輕,稍微說兩句,隔天就鬧情緒不來了。真是要把他們當做菩薩供起來,打不得罵不得,還教不得。

劇中的嚴謹,在銀行工作5年,參軍入伍,復員後取得金融系碩士學位。家裡有2套房,還是學區房,條件這麼優異,卻從未談過戀愛。

按理說應該是冉冉升起的新星,可他現實中卻過的不開心。為什麼呢?

因為自己的軸和認真細緻,一筆未經核實的貸款,不會因為領導要求放水而鬆口,得罪領導,同事的資金泡湯;

一場原本走過場的搶劫演練被他堅持到最後一刻,同事的“大事”都被耽誤了,領導還挨批了。

所以,他不得領導認可和賞識、家人視他為空氣、同事排擠,一切似乎都非常不順心。

人生在世,不管在什麼階段總會有迷失的時候。根據趨利避害的本質,人會本能地尋找另一種放任自流的寄託來麻痺自己,結果發現只會越陷越深,真正需要解決的困惑永遠也得不到解決。

傅首爾曾經說過:

成年人的悲傷不像小孩子丟了一根棒棒糖。成年人的悲傷就像掉進了海里,你在裡面掙扎多久,發現還是一樣,四周一片汪洋。

遭遇失意,感到痛苦和迷失時,如果一個人的內心沒有信仰,精神世界空虛,每遇不如意之事就像一個不熟水性的人落了水,慌忙地掙扎,無望而悲慘。

人生其實就是一個不斷自我救贖的過程,正如有臺經典詞所說:

人生從小時候開始都是這麼苦,而且會一直苦下去

。如何尋找生活中的甜、完成一個個自我救贖的過程?

悲傷和迷失是構成人生的主旋律,誰都不可避免,無論你是生活在高樓大廈還是掙扎在深溝中,都難以逃脫。面對不理解、無人能懂,被困於內心難以掙脫時,我們需要有跳出“局內”的勇氣,以一個旁人的心態和角度來審視,如此這般才能找到出自我救贖的有效方法。

雖說影片中突然來了一個影片,道破真理讓大家陷入深思,實則是為了下一步的佈局。但這碗雞湯我喝得心服口服。

為什麼呢?

因為他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雖然迷失,但要懂得懸崖勒馬。因為一旦踏錯一步,將再也沒有回頭路可走。給自己設定一個邊界,為自己找到一個燈塔,讓我們在黑暗之中,依然能夠摸索到光明之所在,觸控到不可逾越的邊界,這才對得起自己的人生。

結語

電影用巧妙的手段和逆向的思維去創作故事,不僅給電影本身增加了質感,還給予所有人一些生活真理,這種模式值得學習和標榜。

這是華語片中少見的正面描寫搶銀行的過程,而且是“反派”勝利,更點出了形式主義和得過且過的風氣,在受限的環境下挺諷刺挺大膽。那句“讓領導先死”不小心輕輕地戳到大家內心憤懣的共鳴點。

錯位喜劇的反差效果配合給力的幽默,斯德哥爾摩式的轉折,以及結尾突然的正能量都造成劇烈的反差。

這一切,都讓我們笑中含淚地看完整部電影,沉浸在對人性的思考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