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中國近代戲曲文化,南北曲腔各領風騷

本文乃作者燕大爺聊文化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絡刪除,謝謝!

崑腔

崑腔是唱南北曲的腔種中具有代表性的品種,也是我國戲曲音樂中具有代表性的品種,雖說人清以後,尤其是到晚清和民國的近代時期日趨衰微,但畢竟有它輝煌的歷史與成就。所以,我說崑腔,也不得不從歷史說起,作一簡略而必須的交代。崑腔的由來崑腔,原名崑山腔,起自崑山而興於蘇州。

關於它的起源,現今也有一些不同的說法。據現存的資料看,最早記載

“崑山腔”

。由此記述中可以知道崑山腔是演出

“南戲”

的一種戲腔,在其初即明中葉以前,原和當時的其他一些腔,如餘姚腔、弋陽腔、海鹽腔等一樣,是沒有管絃樂器伴奏的,

“若被之管絃,必至失笑”

,它首先使用了

“笛、管、笙、琵,按節而唱”

,在有嘉靖己未小序的

《南詞敘錄》

裡有此說。

中國近代戲曲文化,南北曲腔各領風騷

崑腔之美

在當時及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國傳奇的唱大約只有崑山腔才用管絃樂器伴奏。很顯然,祝允明所記的崑山腔是一支南戲聲腔,是用於

“劇唱”

的一種戲曲腔種。值得注意的另一條材料,是出自嘉靖、隆慶間,被後世推為崑山腔革新者的魏良輔在

《南詞引正》

中的記述。引進了劇唱,搬演傳奇。

經過改造,在明代諸腔中脫穎而出了。經過這種改造的劇唱,一般不再稱

“崑山腔”

而稱

“崑腔“

。後世又有與清曲唱混稱為

“崑曲”

的,也又有把舞臺搬演稱為

“崑劇”

的。既有腔種名稱,又有曲種、劇種名稱,人們加以區別使用,各自稱謂的內涵有所不同也就比較清楚了。

中國近代戲曲文化,南北曲腔各領風騷

崑劇《紅菱zhi‘ye》

由這段記載可以看出,魏良輔說的崑山腔不是用於

“劇唱”

的南戲戲腔,而是

“精於南詞,善作古賦”

“善發南曲之奧”

的顧堅等用於散曲的

“清曲唱”

。這是文人

“曲唱“

,有著文人相傳的詞曲唱法承傳關係。或許正由於此,作為

“清曲唱家”

的魏良輔,在書中列舉崑山、海鹽、餘姚、杭州、弋陽諸腔時,特別寫明“唯崑山為正聲”,以示其傳統之深厚。

從祝允明和魏良輔各自記述崑山腔的材料看,我推想在明初期,崑山腔唱南曲,似應有優伶的

“劇唱”

與文人的

“曲唱”

,它們並行於世,有所不同。因此也不必得出崑山腔只能有一種

“唱”

的結論。

中國近代戲曲文化,南北曲腔各領風騷

崑劇《白蛇傳》

大約16世紀末葉,魏良輔將

“依字聲行腔”

“曲唱”

崑山腔加以革新,成為

“新聲”

同時又有一位梁伯龍將這種

“新聲”

引進了劇唱,搬演傳奇。崑山腔經過這樣的

“改造”

,在明代諸腔中脫穎而出了。經過這種改造的劇唱,一般不再稱

“崑山腔”

而稱

“崑腔“

。後世又有與清曲唱混稱為

“崑曲”

的,也又有把舞臺搬演稱為

“崑劇”

的。既有腔種名稱,又有曲種、劇種名稱,人們加以區別使用,各自稱謂的內涵有所不同也就比較清楚了。

經魏良輔、梁伯龍革新後的劇唱崑腔,在唱上已變得十分考究。其唱唸,是當時有所規範的字讀語音;其唱腔,是有所規範的

“依字聲行腔”

;其唱詞文體是有所定則的南北曲曲牌;具體每一段唱詞,是文人寫作的定本劇作的曲文,概括上述四者,也就是崑腔的唱,是定音、定腔、定辭、定譜的。

中國近代戲曲文化,南北曲腔各領風騷

崑劇《牡丹ting》

高腔

高腔與弋腔高腔的名稱,始見於清代乾隆年間,李調元(1734~1802)在其晚年(約1775年前後)寫的《劇話》中說: “弋腔始自弋陽,即今高腔。”據此說法,則高腔即弋陽腔。弋陽腔幾與崑山腔同時,由來已久,且同屬南戲諸腔之一,見於明祝允明《猥談》。何以稱其為“高腔”:據乾隆時人李聲振《百戲竹枝詞弋陽腔》一首之注云:“‘弋陽腔’俗名高腔,梘崑調甚離也。金鼓喧闃,一唱數和,都門查樓尤盛。”

一種認為,高腔即弋陽腔,弋陽腔的唱腔結構和演唱方式之特點也就是高腔之特點,雖然弋陽腔流佈各地、衍變為當地聲腔,甚至另有它名,但因其基本特徵仍然相似,故均屬同一腔系或腔類。所以,在戲曲及其音樂的歷史發展中存在著高腔,存在著高腔腔系或高腔腔類;另一種認識,則認為

“以一人唱而眾和之”

的唱腔結構和演唱方式是高腔的特點,弋陽腔僅是它的代表,因明淯文人記述中長期將弋陽腔與

“高腔”

通稱,故視弋陽腔(弋腔)為高腔,實際上弋陽腔只是高腔腔類之一種,有些地方的高腔並不是弋陽腔的流佈、衍變,從而否定了一元說而主張多元說。

中國近代戲曲文化,南北曲腔各領風騷

高腔傳統大戲《綵樓記》

這樣就得出各地各處皆以各自的語音音調自行形成各路高腔。儘管不同路高腔之間會有某些吸收、影響,但並不能說是從某一路高腔流變。演化出全國的其他高腔。因此,全國各地各路高腔皆一併列,它們之間並無宗、系或從屬關係。這樣也就無所謂高腔腔系之說了,而只是各地均有自己的但又具有高腔唱腔結構和演唱方式基本特徵的高腔,可謂之

“腔類”

以上兩種看法,是我從閱讀有關著作和文章中概括歸納出來的。既然是概括歸納,就只能說其大略,但從中也看出其癥結所在實為高腔源流問題上的爭論與異議。這個問題仍將爭議下去。在論及近代高腔時,我覺得還應比較客觀地簡述一下源流問題,這對論說近代高腔有益。高腔、崑腔,同屬

“南北曲”

。若從戲曲發展過程及戲曲唱腔音樂結構觀察,已有所不同。

中國近代戲曲文化,南北曲腔各領風騷

《三跑山周雨萍》劇照

但明代中葉之前它們是怎樣的呢?在上一節論及崑腔時引過明。祝允明(1460~1526)

《猥談》

中明初的南方諸腔的一段文字,其中有兩點很值得注意,一是提到明初以來的南戲,數十年來,變化為

“餘姚腔”、“海鹽腔”、“弋陽腔”、“崑山腔”

之類。南戲在各地流佈,發展變化為冠以當地地名的

“腔”

,顯然反映出在方言語音上的變化和當地戲文子弟的產生、存在與活動。不然南戲是不會被人認為有不同地域的分支或

“腔種”

的。二是祝允明指出這四種

“腔”,“若被之管絃,必至失笑。”

換句話說,也就是明代初期的

“餘姚腔”、“海鹽腔”、“弋陽腔”、“崑山腔

”都屬沒有

“被之管絃”

的只用人聲演唱的

“腔”

如果再問這種人聲演唱,是否就是

“以一人唱而眾和之”

的唱腔結構與演唱方式呢?恐不盡然。這不僅因為祝允明沒有說,從後來對四腔的記載材料中看,也還是有區別的。論家們都認為

“崑山腔”

演化發展成為後世的

“崑腔”

,如上節所述,經嘉、隆年間魏良輔、梁辰魚革新後,其清曲唱、劇曲唱均有所規範,且被以管絃,脫穎而出,尤為文士所推崇了。

參考資料《中國近代戲曲音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