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朱元璋想籠絡眾多學子,但事與願違

朱元璋想籠絡眾多學子,但他的法令,讓眾多人感到無奈,沒有辦法,不得不接受,只好出山當官,加劇了學子對仕途不看好,今天小編給大家說說,朱皇帝是怎麼解決的

朱元璋的法令的意思是籠絡天下文人,但是朱元璋的種種做法反而加深了文人對仕途的厭惡感。從地方官員遣送文人進京開始,這些文人就如同坐牢一樣,“有司敦迫上道,比如重囚”。到了京師之後,朱元璋也沒有按照量材選任的原則分配官職,使得許多文人學非所用、用非所學,經明行修的飽學之土大多位居下僚,題頑無能之徒卻佈滿朝中要職。

朱元璋想籠絡眾多學子,但事與願違

黃景肪的《國史唯疑》中記載朱元璋曾經讓吏部選擇了二十名可以備顧問的文人進宮為他講經論道,明初著名學者薛喧的父親薛貞也在其中,講得非常出色,受到朱元璋讚揚,最後卻僅僅被授予了滎陽教諭的小職位,這些文人大多被強召而來,可是並沒有人盡其用,然而一旦稍有差錯,即使免於被殺,也是電田苦役的下場。所以解縉用《阿房宮賦》中的“取之盡保,用之如泥沙”來形容朱元璋“進人不擇賢否,量職不論輕重”。

朱元璋想籠絡眾多學子,但事與願違

明初黨案、文字獄層出不窮,檢校、錦衣衛又無孔不入,想要逃離官場卻又有著“中士夫不為君用”之法,如此高壓的政治環境使得文人階層開始懷念元代對讀書人管理的寬鬆,也懷念起以優特文人著稱並引士人為己用的張士誠,其內心對待大明自然更是好感劇降。

朱元璋想籠絡眾多學子,但事與願違

但是有高啟的先例在,誰也不敢妄自辭官。高啟是明初證召的的著名詩人,是翰林院的編修,最後被提升為戶部侍郎。因為朱元五年璋非常痛恨貪官汙吏,掌管天下錢糧的戶部官員獲罪也往往是最多後來的。高啟為求免禍,寧肯辭職還鄉,後來還是因為魏觀案牽連而被物腰斬,黃景時很犀利地指出,高啟雖然表面上受到魏觀案的牽連但實際上是觸犯了朱元璋不為君用的逆鱗,“時方嚴不為君用之觀禁,其肯為山林寬乎?

朱元璋想籠絡眾多學子,但事與願違

官職不能放棄,如果盡職盡責地向朱元璋進言又很難被接納難保不會像李仕魯一樣遭到殺身之禍,明初的文人就是處於這樣種進退兩難的生存空間中,夾縫中的他們只能小心翼翼地為官,進與奉承成為唯一的選擇。朱元璋有一次用營建宮室來試探文臣,令他失望的是沒有人向他諫言不要浪費財力物力營造宮殿,他還感嘆唐代的時候連宮女都會找機會向皇帝進言,現在的文臣竟然還不如唐代的一個女人。其實這種現象正是朱元璋自己種下的惡果。也因此到了洪武二十七年(1394)朱元璋要求刪改《孟子》時,朝中的文臣和在野的儒士竟然只有幾句微弱的抗辯,很快就全部屈服在朱元璋的皇權之下。

朱元璋想籠絡眾多學子,但事與願違

明代自朱元璋延續下來的皇權一直是空前強大的,即使強勢如楊廷和等人,在團結了幾乎整個文人集團後依然難以與之抗爭。究其原因,似乎並不僅僅是廢除了丞相制度的問題,也不僅是內閣無力承擔與皇權對抗的職責,這種皇權壓制一切的現象恐怕與文人集團自身的沒落也有著一定的聯絡。

不論這些文人的迎合出於本意還是被迫,對當時乃至以後的政局都有著重大的影響。自此之後,文人的人格尊嚴開始不斷淪喪,君主視文臣如奴婢,動輒廷杖,土林風氣一代不如一代,後來文人中竟然多次出現阿附權宦的鬧黨分子就不足為怪了。

海盛講音樂,每天和你讀歷史,品味歷史,歡迎動動你的小手,點贊,轉發,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