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聚焦商業地產變革之路|百盛在京最後一家門店將休整 “外資第一店”終不敵新型商業

聚焦商業地產變革之路|百盛在京最後一家門店將休整 “外資第一店”終不敵新型商業

復興門百盛空蕩蕩的門口。 徐玉倩攝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李未來 實習記者 徐玉倩 北京報道

作為百盛在北京的最後一家門店——復興門百盛於9月18日在其官方微信公眾號發表公告,稱將於10月31日前對商場北樓進行更新改造,北樓部分品牌將移至南樓繼續經營。

9月初,曾有媒體報道復興門百盛即將“商改寫”,把北樓商場改造成寫字樓,這則裝修公告似乎進一步印證了先前的報道。但關於大眾所關心的商場改造後的用途問題,公告中並未明確提及。《華夏時報》記者致電百盛商場,客服表示:“後續用途我們也不知道。”有商戶向記者透露,商場方要求他們對外界保密。

近年來,曾被譽為“外資百貨第一店”的百盛在中國市場接連敗退,兩年內關停了13家門店。

撤店前夕商鋪忙打折

復興門百盛緊挨著地鐵站出口。作為通往北京金融街的重要交通樞紐,復興門地鐵站擁有著不錯的人流量。然而,熙熙攘攘的人群在湧出地鐵口之後便四散離去。離地鐵站不足10米的百盛商場就像是喪失了磁性的吸鐵石,門口空空蕩蕩。

聚焦商業地產變革之路|百盛在京最後一家門店將休整 “外資第一店”終不敵新型商業

冷清的化妝品櫃檯。 徐玉倩攝

商場內部也同樣冷清。在週一晚上7點,一樓琳琅滿目的化妝品專櫃卻鮮有人光顧,大部分櫃檯只有一個櫃姐在盯著電腦螢幕。六樓的童裝區裡,偌大的一層只有兩名顧客,場面極度安靜,使得高跟鞋發出的腳步聲格外響亮。有些店員乾脆走出門店,站在過道上閒聊。就連人氣一向火爆的海底撈,現在都不需要排隊等號。

聚焦商業地產變革之路|百盛在京最後一家門店將休整 “外資第一店”終不敵新型商業

復興門百盛到處是打折的標誌。 徐玉倩攝

人流量最大之處是在復興門百盛北樓的三至五層,這裡許多商鋪前都貼上了“5折”的紅色標誌。記者觀察發現在即將休整的北樓,打折活動明顯更多。“全場3。8折,我們家從來沒有過這麼大的折扣。”clarks專櫃的店員反覆向《華夏時報》記者強調道。

聚焦商業地產變革之路|百盛在京最後一家門店將休整 “外資第一店”終不敵新型商業

徐玉倩攝

復興門百盛北樓5層的商戶小黃告訴《華夏時報》記者,他們之所以全場打折促銷,是因為店鋪在十月中旬就將撤出商場。阿迪達斯等門店的店員則向記者表示他們將搬至百盛南樓繼續經營,暫時不會撤店。至於調整改造後的百盛北樓會是什麼樣,小黃表示他家店鋪會被改成寫字樓,但是其它層還要看商場的規劃。

在小黃與商場改造人員的溝通對話中,《華夏時報》記者得知復興門百盛商場的整體經營業績並不算好。小黃所經營的店鋪月營業額在十萬元左右,與此同時,貝殼找房平臺顯示金融街地塊商鋪租金均價也逼近十萬一個月。“我這營業額在(復興門百盛)不算差了,比這兒很多店都好,我也是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小黃說。

在復興門百盛的西門一角,還有一名黃牛在詢問“賣卡(百盛購物卡)嗎”,但是路過的人寥寥無幾,很少有人理會。黃牛向《華夏時報》記者直言:“賣百盛購物卡的人不多,今年都沒到收幾張。”商場業績下滑,黃牛的生意也不好做。

外資百貨第一店

百盛是馬來西亞金獅集團旗下的百貨連鎖商場,作為最早一批進入大陸市場的外資百貨,享有“外資百貨第一店”稱號。

1994年,百盛在北京復興門開設了第一家Parkson百貨,打響了進軍大陸市場的第一槍。

隨後,百盛的擴張之勢不可阻擋。1995年,百盛打入重慶市場。1996年,百盛佈局上海市場。截至2000年,短短六年內,百盛在大陸市場已擁有接近20家門店。四年之後的2004年,百盛將這個數字提升到30餘家。2005年,百盛商業集團有限公司在港交所成功上市。

截至2016年,美國家喻戶曉的梅西百貨、英國最大零售商瑪莎百貨等外資百貨都紛紛撤出大陸市場。最早進入大陸市場的伊勢丹也僅在大陸擁有5家門店。相比之下,在大陸門店擁有56家門店,觸角遍及全國37座城市,總業績超過185億元的百盛,已經穩坐外資百貨的頭號交椅。

但隨著時代更迭,淘寶、京東等網路購物平臺的興盛,以及shopping mall、outlets等新零售業態的衝擊下,固守傳統百貨產業的百盛似乎趨於落伍。根據百盛企業年報顯示,2014年開始百盛營業收入連續4年下滑,並於2015年、2017年以及2018年出現淨虧損。

而作為百盛入駐大陸的首店——復興門百盛,經歷了25年風雨洗禮,已成為北京市的地標建築之一,百盛連同彩虹橋、大草坪構成了老北京人對復興門的回憶。“我小的時候復興門百盛就在那裡了,那個時候特別熱鬧,很多人在裡面買衣服。”北京市民張女士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在媒體報道了復興門百盛即將休整之後,評論區裡紛紛上演“回憶殺”。網友們回憶起自己在復興門百盛買到人生中第一塊高檔手錶、第一件高階時裝的經歷,但是大多數人都想不起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自己就變得不再光顧這裡。

傳統百貨待轉型

9月17日,《華夏時報》記者來到了位於北三環東路與京承高速交會處的百盛太陽宮原址。2016年,迫於長期虧損的壓力,百盛集團終止了太陽宮店的運營,並將相關專案轉賣。

聚焦商業地產變革之路|百盛在京最後一家門店將休整 “外資第一店”終不敵新型商業

太陽宮百盛原址。 徐玉倩攝

如今這棟四四方方的七層建築,成為了大眾汽車集團的寫字樓,樓身貼滿的光化玻璃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寬闊的門口飄揚著三國旗幟。

就在太陽宮原址不到20米處,是主打集購物、餐飲、娛樂、休閒、兒童體驗等業態於一體的精品生活體驗式的愛琴海購物中心,在工作日週二的下午依然遊人如織。2012年,愛琴海在太陽宮百盛附近開業,眾人一度認為會形成分庭抗禮之勢,但是沒想到百盛太陽宮店會率先折戟。

“自從愛琴海開張後,我就很少去百盛了。愛琴海的裝修和品牌都更時尚,年輕化,比百盛親民。”市民張女士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百盛的衣服太老氣了,沒有什麼比較時尚的品牌。”市民唐女士也說。

聚焦商業地產變革之路|百盛在京最後一家門店將休整 “外資第一店”終不敵新型商業

愛琴海商場內部。 徐玉倩 攝

愛琴海購物中心號稱娛樂餐飲佔比高達40%。《華夏時報》記者實地走訪發現情況確實如此,愛琴海商場的入口前就是一個兒童馬術體驗館,入門處有一家寵物體驗店,年輕的女孩三五成群在裡面逗小狗玩。三樓還有北京著名的文化書店單向空間。從四樓至六樓三層全是餐飲店,從平價小吃到高階日料應有盡有。

聚焦商業地產變革之路|百盛在京最後一家門店將休整 “外資第一店”終不敵新型商業

愛琴海商場中心巨大的海洋球池。 徐玉倩攝

聚焦商業地產變革之路|百盛在京最後一家門店將休整 “外資第一店”終不敵新型商業

愛琴海兒童區域。 徐玉倩 攝

除此之外,兒童產業也為愛琴海商場帶來了不少流量,“我來商場主要是來遛娃。”張女士告訴記者。相比於復興門百盛中心區域被擺得滿滿當當的貨架,愛琴海商場的中心區則被一個巨大的海洋球池所佔據,池內還有高達數米的滑滑梯,孩子們坐在裡面歡叫著。在愛琴海商場三樓還有兒童主題公園、兒童運動館、玩具商店等等面向兒童消費的店鋪。

與之相比,復興門百盛仍然固守著最傳統的百貨形式。室內是單調的米白色瓷磚和白牆,貨架一家緊挨著一家,販賣商品只侷限於衣服、鞋子和箱包,沒有任何一家文化消費、體驗式消費或者是兒童休閒娛樂類的店鋪。就連最近流行於各大商場的盲盒,也在百盛不見蹤跡。在餐飲方面,復興門百盛也只有一層集中的餐飲區,餐廳數量只有10家左右,而且都只適合多人聚餐。

近年來,百盛也開始在嘗試著向體驗式消費和購物中心轉型。2015年百盛與韓國衣戀集團攜手打造的百盛優客城市中心在上海開業,定位是價實質優,瞄準青年群體。2016年,金獅集團投資的金獅廣場在青島開業,主打的就是體驗式時尚購物中心。

2019年中報顯示,百盛集團營業收入23。39億,同比增長8。35%;淨利潤實現3608。3萬,同比增長8。61%,轉型看起來似乎成效初顯。但如何將轉型普及至全國四十餘家門店,百盛這家老牌百貨仍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