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解咬村皮影戲音樂為板腔體,常用板式為一眼板

解咬村皮影戲是在樸實鄉村中生長起來的貼近群眾生活、表達淳樸感情的傳統戲劇,曾在精神物質生活匱乏的年代娛樂一方百姓。皮影戲藝人對筆者講,解咬村皮影戲其實就是鄉間的

“土鬧兒”,很多東西不很規矩,也沒有一定的標準,但這或許也恰恰體現了在鄉間自由生長起來的最原始的藝術不受拘束,樸素直白的特點,一張不算太精美的紙影也可講千古事,一口老調也能抒萬種情。

解咬村皮影戲音樂為板腔體,常用板式為一眼板

解咬村皮影戲紮根生長於定州市明月店鎮下轄的解咬村,悠久厚重的歷史、豐富的精神文化財富,滋養著解咬村皮影戲的生長髮展,良好的文化建設和氛圍也為其進一步弘揚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其起源於清嘉慶年間,至今已二百餘年,政治歷史的變遷、時間的流逝,沒能使其消亡,失演多年之後,解咬村皮影戲終於還是重登歷史舞臺,迴歸大眾視野。

解咬村皮影戲音樂為板腔體,常用板式為一眼板

如今其已經發展到第五代藝人,藝人的傳承也早已打破世俗舊禮的約束,不再受家族、性別的限制,皮影戲劇團也具有了一定的規模。解咬村皮影戲音樂為板腔體,常用板式為一眼板,影調除了舊時流傳下的三種外,又吸收借鑑了當地民眾熟悉的民間小調。另外其最初形成時應是受到了流行於河北農村的弋陽腔的影響,傳統表演為一人唱,眾人幫腔,不用管絃,只用鑼鼓。

現在其演唱形式仍以獨唱和幫腔為主,只在個別新編劇目中使用了對唱和齊唱。伴奏也嘗試加入旋律樂器,旋律樂器與打擊樂器相融合,豐富了影戲的音樂層次,增強了其音樂表現力。皮影劇團中秧歌藝人的加入,也幫助解咬村皮影戲借鑑使用了定州秧歌中的唸白韻律、鑼鼓點、嗩吶曲牌等,為解咬村皮影戲音樂注入了新的內容。

解咬村皮影戲音樂為板腔體,常用板式為一眼板

解咬村皮影戲所用影詞為詩詞體,詩主要為七言四句詩,詞則以七字句、十字錦為主,並遵循固定的押韻規律。所演唱劇目題材廣泛、多蘊含著仁義禮智信的德善思想,其編寫具有著程式化與本土化的特點。演出所用的“三尺舞臺”與“一張皮紙影”也在傳統基礎上有了較大改進,但仍然保持鄉村藝術簡約隨性的風格,表演方面也在吸取借鑑定州秧歌的程式化動作,以使影戲能呈現出更完美的舞臺效果。

透過挖掘古老的影戲,也引發了筆者更深入的思考,解咬村皮影戲具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和精神價值,重要的藝術審美價值和道德教化價值,亟待我們對其進行進一步的保護與傳承弘揚,但其目前的發展卻面臨著眾多的困境,未來道路令人擔憂,在訪談過程中藝人們也多次表示希望能更好的把老輩人留下的影戲繼續傳承下去。如何留住解咬村皮影戲的根脈,如何讓傳統影戲煥發新生機,我們必須要做一些探索與嘗試。

解咬村皮影戲音樂為板腔體,常用板式為一眼板

由此,筆者提出將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轉變為有形,通過錄音、錄影等方式將解咬村皮影戲進行全面的記錄存檔。再透過培養優質傳承人隊伍、多渠道擴大生存空間等方法對其進行更進一步的保護,希望能幫助解咬村皮影戲找到未來發展方向。

解咬村皮影戲音樂為板腔體,常用板式為一眼板

藝人們對傳統文化傳承保護抱有的滿腔熱忱感動著筆者,筆者也希望能透過本文挖掘古老的影戲,並探尋使其煥發新生的路徑,但由於可參考文字資料較少,筆者學習研究年限有限,且涉及到一些跨學科知識,本文尚存在著一些不完美之處,但筆者會繼續學習傳統戲劇和相關學科知識,也會對解咬村皮影戲的發展保持關注,希望能為家鄉傳統戲劇的保護傳承盡一份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