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DC《守望者》插曲《寂靜之聲》背後故事:保羅西蒙的孤獨樂路

DC《守望者》插曲《寂靜之聲》背後故事:保羅西蒙的孤獨樂路

DC電影《守望者》中有一段非常動聽的音樂,那就是在笑匠的葬禮響起的《The Sound of Silence(寂靜之聲)》,這首曲子其實在很久以前的一部電影就出現過,那就著名的《畢業生》,還有後來的《普羅旺斯的夏天》也有這一首,這首如此動聽的歌為何如此經典呢?那麼我們就來聊聊這首歌的歌手以及背後故事吧。

DC《守望者》插曲《寂靜之聲》背後故事:保羅西蒙的孤獨樂路

《The Sound of Silence(寂靜之聲)》是保羅西蒙與加芬克爾合唱的歌曲,在美國,保羅西蒙被公認是鮑勃迪倫那種級別的音樂家,但確也是最被低估的大師。因為他即是詩人也不是詩人,他能代表一個時代,卻最終選擇了走上自己的孤獨樂路。

DC《守望者》插曲《寂靜之聲》背後故事:保羅西蒙的孤獨樂路

聽他和加芬克爾年輕時的歌,我看到的是一個才華橫溢的詩人,是濟慈,是徐志摩,是葉芝。歌曲或是敘述愛情,或是敘述對自由的思考,或是對美好的回憶。旋律簡單卻如優美動人。而從一開始他的歌曲所透露的就超出了歌詞字面所能涵蓋的涵義。Kathy‘s song,For Emily, the sound of silence, Hazy shade of winter……這些歌曲的背後都是一個人對自我靈魂的反覆疑問。

DC《守望者》插曲《寂靜之聲》背後故事:保羅西蒙的孤獨樂路

聽他中年時的歌,我看到的是一位在塵世雲遊多年的俠客,少年的熾熱之心未曾絲毫寂滅,但眼神已深邃有如浩洋。他更自私了——大部分西蒙&加芬克爾觀眾希望聽到的是斯卡保羅集市,憂鬱河上的橋那樣的美好樂章,他卻去了非洲,去了南美汲取靈感;他也更無私了——對自己靈魂的掙扎寫的更少了,而是去揭開了美國人共有的希望與創傷,寫下了南美的難民,非洲流離失所的人們最樸實也是最讓人心痛願望。保羅的旋律依舊運用地出神入化,但歌曲所帶給人地也不再只是自我的咆哮或哀傷,而是更廣博,更發人深省的東西。

DC《守望者》插曲《寂靜之聲》背後故事:保羅西蒙的孤獨樂路

聽他老年時的歌,我彷彿親眼看見沃爾特-惠特曼再世。儘管彼此風格迥異,但最本質的東西——那種熱忱,深思,完美——卻一模一樣。他的歌還是如過去一般優美,只不過再也不符合年輕人的口味,許多當年在西蒙加芬克爾演唱會下聆聽的人現在早為人父,甚至已含飴弄孫。可這些未曾阻礙他的腳步。他的歌成為了哲學,變成了他對這個世界的獨特對話錄。如果年少時的他是為自我而唱,中年的他是為世界而唱,那麼晚年的他便是在為人生而唱。不是他獨自一人的,也不僅僅是我們所有這些地球之子的。而是包含了過去與未來,時間與空間的人性本身的詠歎。

DC《守望者》插曲《寂靜之聲》背後故事:保羅西蒙的孤獨樂路

DC《守望者》插曲《寂靜之聲》背後故事:保羅西蒙的孤獨樂路

我想起一位外國朋友的話,偏激了點,但有其道理: Those who dislike Paul Simon after listening to his music can be defined as have no view through their lives——- Through their memory and 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