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白皮書:順著光照,通往大團之路

和許多朋友一樣,我也是透過《樂隊的夏天》才開始認真地打量白皮書樂隊。

白皮書:順著光照,通往大團之路

作為2020年夏天裡的那一匹黑馬,白皮書讓我們看到了年輕世代的全新面貌。過往我們所聽到的老一輩樂隊多以情緒作為創作的發起者,再透過不斷地摸爬滾打積累起自己的風格與經驗,但白皮書並不。他們就是精心準備、邏輯細密的優等生,在他們的音樂中我能聽到一種“理科思維”,即“我如何透過最準確的路徑、用最高的效率、完成我想要傳達的效果”。這也許並不是一個特別恰當的比方,但在我心裡,白皮書的音樂就像是一張卷面清爽的答題紙。這是優等生本生。

優則優矣,但我也能很輕易地給白皮書挑出毛病:因為思路過於邏輯化,讓其很容易陷入有句無篇的境地。他們可以做出一首漂亮的單曲,但還未能建立起自己絕對的宇宙。換句話來說就是:他們還是一支青澀的樂隊,有漂亮的區域性,但還沒有建立起自己系統的表達。對比那些每一個音符都裹挾著厚重情緒的前輩,前輩們初習是技術也許是欠缺的,但前輩們想說的話我們卻是清楚的。所以,那會兒我對白皮書的評價便是:他們需要時間。

沉澱了一年半,白皮書釋出的新版便是《20世紀的幻想》。

白皮書:順著光照,通往大團之路

專輯以不同章節構築,以不同主題的EP為單位進行披露。此前他們釋出的第一章節《灰燼》是步步驚心的後朋克,《廢墟之上》等歌曲構築的是一個廢託邦式的世界。前幾天,他們又發了《彩光》,一共4 track,連著聽完,再把前面的部分一起回顧,我可以下此判斷:

白皮書樂隊正在兌現他們的天賦與潛力。他們正在通往未來五年的華語樂壇中堅大團。

同名曲《彩光》應是白皮書迄今最好的作品。過往我們一直把樂隊簡單地定位為後朋克,但像主創劉家輝很早便說,這只是一個籠統的標籤,更何況他絕不會困在此地。《彩光》裡吸引我的是樂隊暗藏在裡頭的英倫血脈,清冽的吉他和貝斯彼此拉扯,合成器一直作為人聲第二聲部去傳遞未及之意,房貓主唱心怡的加入是畫龍點睛的一筆,心怡原本的輕盈感、再加上房貓新專輯剛好也同一時間踏入“銀河迪廳”的舞動,其音色的加入讓白皮書首次展現出唯美的一面。但這不是那種45°仰望天空的唯美,而是“順著光照,糾葛如慾火焚燒,吞噬著過往”,一種帶著末日遺緒式的美感。歌曲取名《彩光》,中段間奏取樣了義大利名導安東尼奧尼1964年影片《紅色沙漠》中的一段口白。《紅色沙漠》不僅是電影史上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彩色電影,以此扣“彩光”的題,更重要的是,安東尼奧尼在影片中所運用大量的失焦鏡頭、電影史上經典的實驗性拍攝手法、對導演以及攝影機在場狀態之強調,以及導演本人的抽象主義、在作品中所傳遞的現代人的焦慮與疏離,恰恰都是白皮書的一貫主張與氣質。劉家輝作為新世代的文藝青年,同樣在《彩色》中書寫了這樣的場景,如同歌曲尾奏合成器的瘋狂肆意,我眼前同時浮現起的是那些變幻莫測的線條和形狀。

白皮書:順著光照,通往大團之路

法國電影理論家巴贊曾說:“在以一種必然和自然的進步不可避免的通往更偉大的現實主義方面,色彩並非一種完結”。白皮書在《20世紀的幻想》中,先是以破壞性的《灰燼》開篇,我把它理解為黑白世界,而黑白確實也更符合現實主義的構築形式;而在第二篇章的《彩光》中,白皮書忽然為自己披上了色彩,不僅是和心怡合唱的《彩光》,在接下來的兩首名為《日常》和《日常 Ⅱ》的兩首歌曲中,白皮書都是“喜悅”的。從某種原教主義導演看來,彩色電影是基於黑白電影的倒退,安東尼奧尼在拍攝《紅色沙漠》過程中也人為地給許多物體塗上顏料,這似乎和真實世界背道而馳。可在另一方面,究竟“日常”和“幻想”的關係是如何,文藝創作本就是在自我和外部世界來和割據。所以,這兩首都以《日常》為名的歌曲都在探討這一話題。《日常》要更chill一些,“所以藝術家沒了靈感,所以鴿子也沒了情感”,創作者如何保證自己所看到的世界跟真實世界是一樣的,或是其所創作的代表的是哪一種真實?而《日常 Ⅱ》的情緒更熱烈,講的是“所有人都在自我燃燒,忙著追逐無聊”,“擁有會讓你感到苦惱,所以我們學著去嘲笑”。由此來看,白皮書正在步入系統地、嚴肅地思考,關於創作、自我、生活、世界的彼此關係。

專輯還有一章,到時候我們再看看,都這麼精彩的第二篇章了,你後面要怎麼收場。

白皮書:順著光照,通往大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