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1949年,華語電影就已經先鋒犀利地拍出了關於中國婚姻的電影

1949年,華語電影就已經先鋒犀利地拍出了關於中國婚姻的電影

1949出品

女性|婚姻|劇情

如果你看過李安的《喜宴》和《飲食男女》,當你再看1949年拍攝的這部《哀樂中年》,就會發現早在70年前,中國已經拍出瞭如此先鋒犀利的關於中年婚姻和生活的電影。

我是因為石揮老師來看的這部電影。

1949年,華語電影就已經先鋒犀利地拍出了關於中國婚姻的電影

在《姐姐妹妹站起來》裡,石揮老師扮演了一個可恨的打手,而這部更早的電影裡,35歲的石揮老師飾演了一箇中年喪偶的中年男性。非常漂亮的朱嘉琛女士,在裡面演了一個從小仰慕這位叔叔,最後嫁給他的獨立女性。

1949年,華語電影就已經先鋒犀利地拍出了關於中國婚姻的電影

如果按照現在很多網上極端的想法,獨立女性怎麼和婚姻掛鉤呢?尤其,還要嫁給一個和父親一樣大的老頭子。可我希望這部電影,能讓大家認真思考一下獨立女性的定義。

獨立,並不意味著孤獨,也並不意味著要和某一個性別對立甚至反目。

獨立女性應該做的,是可以現在自己的角度,做自己的決定。無論是陌生人,親友,甚至是父母或者子女,任何人的建議只能作為參考,最終做決定的只有自己。你決定你是否應該單身,你決定你想找什麼樣的伴侶,你決定是不是應該要孩子,過什麼樣的生活,你的決定才能代表你自己。

1949年,華語電影就已經先鋒犀利地拍出了關於中國婚姻的電影

片中的女主角就是這樣一種性格。在更為封建的時代,她能夠果斷(雖然是因為家庭的破碎讓她不得不更加獨立),並且不在乎別人眼光去選擇自己的命運,並勇敢地面對自己最真實的感受,這一點,非常了不起。

“中國人對死看得那麼重要,卻從不講究怎麼樣好好生活。”

“我老覺得我們中國人除了青年,就是老年,好像沒有中年似的。”

1949年,華語電影就已經先鋒犀利地拍出了關於中國婚姻的電影

導演桑弧電影裡,臺詞寫得非常爽,也非常到位。尤其放在所謂新世紀中年焦慮的今天,更能引發人們的反思。如果不是黑白片,你說這部電影是今年拍的,它也一點都不過時。

這部電影不長,內容卻十分緊湊。導演用巧妙的轉場手法拍攝了了一個家庭的幾十年,也拍出了每個人心態和思想的改變。

大兒子更像是大多數人的縮影——愛父母,卻不知道怎麼愛父母。沒有各自獨立的生活,所謂的“孝”讓所有人都喘不過來氣。

1949年,華語電影就已經先鋒犀利地拍出了關於中國婚姻的電影

1949年,華語電影就已經先鋒犀利地拍出了關於中國婚姻的電影

反而,是當父親選擇脫離家庭的時候,他才真正找到了人生的快樂。他把家蓋墓地之上,也表明了他決定生活而不是“等死”的態度轉變——這也是導演想傳達出的思想。

不過即便70年過去了,大多數人依舊沒有學會享受中年,甚至年輕人也開始了妥協和被安排的命運。

相比電影來說,我們是在踏步,還是退步呢?

更遺憾的是,石揮老師在42歲的時候,就因被錯劃為右派而含怨離世,這也成為了中國文藝界的一聲嘆息。

向優秀的石揮老師致敬。

我的整體評價 9。5

1949年,華語電影就已經先鋒犀利地拍出了關於中國婚姻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