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詩人李白追求的,是臣子伴君王共築千秋不世之業,為何沒能實現?

本文系作者年輕那麼短暫的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李白: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天寶三載,李白懷著失望的心情離開了長安,之後寫下了組詩《行路難》。這是此組詩的第一首。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

,依舊是李白式的起筆,滿滿的豪放與貴遊之氣。樽是金樽,盤是玉盤,名酒一斗便是十千,珍饈一盤價值萬錢。李白是那種

“嗜酒如狂”

,天生對美酒沒有抵抗力的人,如他自己詩中所寫:

“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

但這次面對美酒佳餚,卻是“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他端過酒杯卻又推開,舉起筷子復又放下,“不能食”裡面壓抑了多少的委屈痛苦!

詩人李白追求的,是臣子伴君王共築千秋不世之業,為何沒能實現?

李白的繪圖

他站起身,手撫佩劍,心中痛惜無限,這劍是他向來佩在身上的,好友崔宗之說他“袖有匕首劍,懷中茂陵書”,他仗劍出行,希望這一路以利劍斬殺“媸惡”,劍是他實現經世治國理想的寄託。而今,短暫的朝廷生涯已經結束,那從未改變的壯志在現實面前愈來愈像水中月鏡中花。他拔劍四顧,卻四野茫茫,欲渡黃河,奈何堅冰滿川;想登太行,卻是大雪封山。從來自信自負的他,此時竟不知該何去何從,空負一腔壯志滿身才華,而前路霧重重,哪裡才是他李白的天下?“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這四句讀起來讓人止不住地心痛,連李白那般放曠豁達的人,也會被現實消磨得如此抑鬱茫然。

詩人李白追求的,是臣子伴君王共築千秋不世之業,為何沒能實現?

太行山的繪圖

這種痛苦如他在此組詩的第二首裡所寫:

“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

,這開篇劈空而來的一句話,是一個驚雷,也是一聲怒吼,大道寬廣如青天啊,奈何獨獨沒有他李白一個人的出路!這個滿懷熱情、激盪昂揚的人,他一路如飛蛾,堅定地奔向他的理想國,卻在最後發現,那個理想國只是自己一廂情願地假想出來的烏托邦。這種心痛好比阮籍的窮途而哭,可是李白不相信眼淚。他亦猖狂,卻決不效仿阮籍,他想到的是姜尚與伊尹。姜尚垂釣碧溪,得遇文王,由此締造了大周八百年基業;伊尹夢見自己乘船經過日邊,後果被商湯聘請,助湯滅夏。

詩人李白追求的,是臣子伴君王共築千秋不世之業,為何沒能實現?

姜尚的繪圖

李白說自己

“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其實是他自己希望未絕,理想未滅的暗示,他就算再失望再痛苦,仍然壯心不減,這是李白最打動人的地方。他一遍遍地高喊:

“行路難!行路難!”

腳下縱橫皆歧路,自己該走哪一條?今後的路在何方?李白茫然了,疑惑了,可現實再殘酷,他還是堅信: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李白一生都在漫遊,在努力,在為著他的報國大志而時刻準備著,可等待了一生,也沒有遇到真正能讓他實現理想的機會。這幾年的文學侍從身份,說難聽點兒,不就是為帝王助興或是粉飾太平的幫閒嗎?

詩人李白追求的,是臣子伴君王共築千秋不世之業,為何沒能實現?

行路難的繪圖

或許在有些人眼裡,不知道有多麼羨慕嫉妒呢,可李白不,他是有偉大抱負和獨立人格追求的人,若有何人何事違逆了他的信念,李白不會屈心抑志去逢迎,即使天子也不行。他也發牢騷,說“行路難,歸去來”(《行路難·其二》);說“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行路難·其三》)。可他還是堅信自己終有一日能乘長風破萬里浪,會揚起風帆遠征碧海青天。歷萬重艱險仍不改初衷,這一點,李白和杜甫很像,這是他們最難能可貴的一點,也是千百年來使人感念至深的地方。這種精神和他們的詩文一樣,光芒萬丈,千古綿延。

詩人李白追求的,是臣子伴君王共築千秋不世之業,為何沒能實現?

杜甫的雕像

三首《行路難》,我們最熟悉的大概就是這第一首了。可能是因為裡面典故太多了。從那位總愛彈劍作歌的孟嘗君的門客馮諼開始,他一路列下來:受淮陰市井之徒譏笑的韓信、才能超群遭漢朝公卿嫉妒的賈誼、受燕昭王謙恭相待的郭隗、剖肝瀝膽以謝君王知遇之恩的劇辛和樂毅。幾乎一句一典,看起來拗口難解,其實可以簡單點兒來看,第二首提到的那些人,韓信、賈誼、郭隗、劇辛、樂毅,這些人皆曾不得志,但最終得遇燕昭王那樣屈己下士,折節相待的明君。在第一首裡,李白說“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他自比為姜尚、伊尹,自然是對自己才華的自信,但更多的是對君王的期待。

詩人李白追求的,是臣子伴君王共築千秋不世之業,為何沒能實現?

韓信的繪圖

李白夢寐以求的大概也是君臣之間能推心置腹,臣子伴君王共築千秋不世之業。可惜,彼時的玄宗穩坐江山,已經不再有拳拳的求賢、重賢之心,李白寫這些詩句的時候,內心一定是沉重的,失望的。第三首詩,李白只強調了一點:不重虛名。但和許由、伯夷、叔齊他們的棄世不一樣,李白欣賞的不戀虛名,是功成而後身退。如他自己所說:“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慧,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事君之道成,榮親之義畢,然後與陶朱、留侯,浮五湖,戲滄洲,不足為難矣。”功成身退不僅為避禍,它更是李白對適意自由人生追求的體現。

參考資料

·《行路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