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是誰為什麼心甘情願肯為鄭爽們支付天價片酬,你想過嗎?

關於明星們的天價片酬,真正出錢的很淡定,吃瓜群眾倒看不下去了。出資人當然未必不想便宜,但這個價碼確實是雙方洽談的結果,不偷不搶不騙,一個願意要,一個就願意出。

是誰為什麼心甘情願肯為鄭爽們支付天價片酬,你想過嗎?

出資人面對這個天價片酬,內心想的只有兩個字,那就是“合適”。如果換成一個字,那就是“值”。

便宜的演員多得是嘛,為什麼放著便宜不要而要貴的?很簡單,出資人不傻,因為明星有號召力,能吸引更多的錢。這叫投資,人家衡量的是預期的高收益。能帶來高收益的明星,自然就值得得到這個價。

但是,為什麼吃瓜群眾看不下去了,甚至國家還要來了個“限薪令”管一管呢?這就好像攤主和買主談好價錢正交易,路人憤憤不平說:“你怎麼能賣這麼貴?”市場管理員來過來說:“不許賣這麼貴!”

這事兒怎麼看也有點滑稽。

反對者認為,科學家那麼大貢獻,一年也賺不到鄭爽們幾天演出的錢,太不公平了。然而,科學家的身份是國家的人,是為國家幹活兒的,報酬的國家給的。貢獻大、報酬少,那怪不到鄭爽們頭上,你可以呼籲國家給科學家來個更天價的報酬嘛,狠狠地壓一壓明星們的勢頭兒。

同樣道理,老師們工資低,醫生們工資低,消費隊員工資低,都可以呼籲國家大幅度提高工資水平嘛。這些人的真正僱主不肯出錢,怎麼倒成了反對明星賺錢的理由了呢?

明星的片酬不是國家出的,出錢購買明星服務的是製片人。買賣雙方沒說啥,旁人倒眼紅眼熱的。這就好像看到隔壁老王家的兒子做生意賺大錢,然後說:“我給我兒子每個月零花錢才100元啊,你怎麼能賺這麼多錢?”講真,你管得著嗎?

這事兒挺符合經濟規律的,商業邏輯也說得過去,道理大差不差,但總覺得哪兒有點不對勁兒,要不怎麼連群眾帶政府都覺得不正常呢。

咱先看看明星們的片酬是怎麼來的。明星們的錢來路主要有這麼幾個方面,電影偏差,電視劇片酬,綜藝節目出場費,閒錢的各種投資。最後一項是暗的,好像也沒啥爭議,主要看前三項是怎麼運作的。

電影製片人的收益主要是票房收入,電視劇和綜藝節目的收益主要是出售給電視臺等傳媒的所得。看清楚了,其實就和任何產品一樣,電影、電視劇、綜藝節目都是一種產品,從規劃設計到投資製作,再到渠道銷售,是個完整的產業鏈。

在這些產品的製作過程中,自然有多項成本,比如場地、工作人員、劇本、後期製作、路演宣傳,都是要花錢買的。但真正吸引觀眾肯於買票肯於追劇肯於觀賞的,往往不是這些幕後的付出,而在於參演明星的號召力。

說實話,要不是有明星參演出鏡,恐怕連宣傳的詞兒都不好撰寫,別說後期的收益保障了。

所以,有人借用導演中心制、劇本中心制的說法,說現在影視界這種情況就叫“明星中心制”。製片人也不對劇本多用心,只看能不能請到當紅明星,能不能帶來流量。

這就導致一部作品的生產成本中有一半是支付演員的錢,而這一半里有80%是支付給明星的。這都算正常的比例,甚至還有明星片酬超過其他投資總和的情況哩。為啥?後期的賣座與否、廣告收益、衍生產品的命運,都指望這個明星呢。

投資者是看準預期的回報,來決定投資多大、向誰投資的。就這麼簡單。

一部電視劇,一檔綜藝節目,電視臺買來幹啥,不也是用來賺錢嗎?買來是要花錢的,這花錢也是投資,投資就要回報,回報就是廣告。廣告主也不傻,他們要看看誰參演的吧。沒個把明星的作品,廣告主心裡也沒底兒,你廣告招商都說不起話。

有人說,這些明星根本就沒演技,劇本也漏洞百出狗屁不是,就是靠臉蛋靠小鮮肉,就是靠炒作博得關注度的。

恨恨不平,義正辭嚴,信誓旦旦。可是,關注度啊,關注度可不是單方面的事兒啊。咔嚓,重點來了,是誰給了這些人以超級關注度讓他們成為明星了呢?

嘿嘿,就是這些表示不滿的廣大吃瓜群眾啊。你追捧得人家可以拿到天價片酬,你倒埋怨起來了,滑稽不?

整個社會的價值觀明擺著呢,要不是廣大吃瓜群眾愛臉蛋兒、愛小鮮肉,不僅認炒作還跟著炒作,他們怎麼能成為明星並賺大錢呢?

說到底,是你們不追捧演技,不追捧劇本,不追捧後期效果,不追捧學問,不追捧文化,正經東西都不關心,就喜歡美女、帥哥和八卦,然後還說這個?

所以,要想徹底扭轉,根本不是政府的“限薪令”什麼的能做到的,事實證明上有政策,下面的對策多著呢。關鍵還在於國民審美、欣賞能力要提升啊,核心還是文化要夠、學問要足。好吧,想想你自己該怎麼做,似乎更不容易做到啊。

原因就出在你身上,想讓他們賺不到錢,要從你自身做起啊。沒有你的支援,那些人就成不了明星嘛。成不了明星,廣告主、製片人會給他們投資嗎,哪裡還來的什麼明星的天價報酬啊。

行了,你該認認真真老老實實讀幾本書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