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從《深夜食堂》到《不負時光》,翻拍劇為什麼容易水土不服?

中國無編劇”這句話,相信大家肯定聽過過很多次,尤其是翻拍劇橫行的現在。

之前因為聽說中國要翻拍《校對女孩河野悅子》我還是小小擔憂了一下的,畢竟我是十元的顏粉,也深受《深夜食堂》中國版的恐懼支配。

果然,給自己打預防針是對的,翻拍的連差強人意都算不上,雖然改名為《不負時光》,也強調自己並不是翻拍,而是拿到版權拍攝另一個版本,但怎麼看怎麼四不像:努力想要往人家的精髓上湊,又擺不脫國內職場劇“懸浮”的慣性……

從《深夜食堂》到《不負時光》,翻拍劇為什麼容易水土不服?

雖然原版的《校對女孩》豆瓣評分只有7。7,不算特別高,但其中對職場的描繪和主人公的成長曆程都是有跡可循的,無時無刻也帶著日劇注重細節的特點。但是《不負時光》的評分直接降到了3。6分,原本女主是積極嘴炮工作狂,硬生生改成了咋咋呼呼的傻白甜。

翻拍無罪,但創作陳舊就很令觀眾受傷了。

同時有一個現象也令人非常疑惑,為什麼明明線上線下都差評如潮了,收視攀升還能節節攀升呢?甚至獲得大獎,比如《漂亮的李慧珍》。這些翻拍劇水土不服的原因僅僅是因為觀眾們先入為主了嗎?

從《深夜食堂》到《不負時光》,翻拍劇為什麼容易水土不服?

生搬硬造,導致內容懸浮於中國文化

從1958年6月第一部電視劇《一口菜餅子》到現在,國產劇的歷史也不過短短61年,從從無到有的探索,到經典頻出,到適應社會發展轉變,再到開放市場容納外來影視文化,不僅要面對之前幾千年的文化習慣,還要迎合觀眾思潮的變化,總之十分不易。

但骨子裡,我們的觀劇習慣還是一致的:貼近史實,深入生活。

還是以《深夜食堂》為例,日本本身是非常崇尚“孤獨”的,甚至可以說他們有一種集體的“冷漠感”,在川端康成的作品裡,就有許多類似

“時間以同樣的方式流經每個人,而每個人卻以不同的方式度過時間”

這樣的話,所以這部電視劇時常會充斥著一種“疏離、迷茫”的色彩。食客們默默咀嚼自己嘴裡的食物,每個人身上都藏著故事,借用美食的契機讓故事變得更有個性。

從《深夜食堂》到《不負時光》,翻拍劇為什麼容易水土不服?

但是如果把這種社會文化照搬到中國,顯然是很不合適的。且不論場景佈置是否中國化,在文化價值上就大大違和了。在傳統的中國人眼裡,是有“遠親不如近鄰”和“海內存知己”這樣的傳統觀念的。我們相信團結就是力量,而且在經濟高速發展的現在,許多人信仰著

“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即使心中煩悶,也沒有什麼比得上“一杯茶,二方桌,三五好友,天南地北嘮家常”更有效的方法了。

美國心理學家簡盧文格提出:“自我發展意味著人格發展的過程,意味著人格構成的歷史。”這說明某個社會文化下形成的共有人格特徵,必然會對該文化下個體的自我發展產生引導。

所以也難怪會有人在評價中國版《深夜食堂》的時候說,哪怕是路邊一個大排檔都比居酒屋有人情味。

翻拍劇水土不服的第一大原因,就是沒有根據中國的本土文化進行改進。

如果《不負時光》裡,女主在進入職場的時候也是經歷一番996,擠一趟地鐵,而且升職加薪是透過自己摸爬滾打一番的話,興許大家還更能接納一點。

從《深夜食堂》到《不負時光》,翻拍劇為什麼容易水土不服?

利益驅使,劇情被稀釋、魔改

日劇、韓劇、美劇等國家的電視劇很多都採用了“邊拍邊播”的模式,大名鼎鼎的《權力的遊戲》和《on air》都是採用這種方式,一方面保證單季或單集的電視劇獲得最大的製作成本,劇集質量有保障,另一方面也能根據觀眾的反應進行修改。

而我們的國產劇多數是製作公司製作完成後出售給電視臺,期間得經過審查。並且電視劇一般按照集數來出售,為了獲取利益,這就導致在國產劇注水的情況越來越多。原本《深夜食堂》每集只有25分鐘,一季10集,而中國版共36集每集45分鐘,可想而知其中的內容中水量有多少。

從《深夜食堂》到《不負時光》,翻拍劇為什麼容易水土不服?

當然,廣告植入也是翻拍劇的一大痛。

“植入式廣告”是指,把產品及其服務具有代表性的視聽品牌符號融入影視或舞臺作品中的一種廣告方式,給觀眾留下相當的印象,以達到營銷目的。

縱觀但縱觀韓日美等電視劇商業運營成熟的國家,幾乎沒有誰會簡單粗暴,不顧劇情地將廣告植入劇裡,硬核如《變形金剛》與雪佛蘭的廣告,也力求潤物細無聲。而國產劇裡,不止現代劇,連古裝劇、神話劇都硬生生植入廣告,比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裡連神仙都要吃百草味堅果。國產《深夜食堂》劇還沒火,老壇酸菜先火起來了。

植入廣告,重點在“植入”二字。

從《深夜食堂》到《不負時光》,翻拍劇為什麼容易水土不服?

其實對於廣告觀眾們並沒有那麼低的接受度,畢竟好的製作需要大投入是人人都知道的事實,但為了廣告更改劇情,角色淪為“廣告人”了,故事還能好看嗎?在iGeeksBlog網站上刊登的一篇文章《蘋果的產品植入:從電影到電視劇和網路節目》裡,就揭露了蘋果如何不露痕跡植入廣告的做法:

從電影向電視劇和網路節目轉移。

將產品與劇情自然融合。

透過體育名人把蘋果產品強勢“帶入”焦點體育賽事中。

熱播劇《都挺好》中小米的植入也算一個成功的案例,主角使用的手機、電視等均為小米產品,時不時還會出現小米手機標誌性的鈴聲。

從《深夜食堂》到《不負時光》,翻拍劇為什麼容易水土不服?

原版濾鏡下,容易被放大的演技缺陷

能被翻拍的電視劇大多數是經典、口碑良好的作品,原版積累了足夠的人氣,自帶流量,翻拍就猶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製作費用低但效益高。

受首因效應的影響,翻拍屆的一大難題就是

珠玉在前,瓦石難當。

首因效應,又稱第一印象效應。在個體的認知過程中,最先輸入的資訊對客體以後的認知作用最強,持續時間長。因為人們習慣使用先前獲得的資訊來解釋後面獲得的資訊,即使前後資訊不一致,人們也會常屈從於先前獲得的資訊,目的是形成整體一致的印象。

從《深夜食堂》到《不負時光》,翻拍劇為什麼容易水土不服?

首先在選角上,原版的人物已經深入人心,有許多的擁護者,無論換誰來演都難免會被比較一番。以《柒個我》為例,原版的《kill me heal me》男主角是韓國資深演員池晟,拿下過無數的演技大賞的獎項。他飾演的男主角每一種人格都有非常鮮明的特點,在七種性格里任意揮灑演技,也因為讓許多人路轉粉。《柒個我》的男主角是張一山,算是同齡裡演技很不錯的演員了,但還是被粉絲詬病“演技太過”,注重的只是每個人格的樣子,而忽略了角色不變的深情人設。

還有很多不明智的資本,為了求快求關注,會啟用演技青澀粉絲群體卻很高的流量小生、小花做主角。與全國網最高收視率破2的好成績相反的,《漂亮的李慧珍》在豆瓣僅4。1分,口碑一邊倒的差。

從《深夜食堂》到《不負時光》,翻拍劇為什麼容易水土不服?

其次在劇情上,原版的高光時刻、經典臺詞已經給觀眾難以磨滅的印象了,所以大家選擇去看翻拍劇

一方面是想再感受一次觸動自己的點,另一方面也是想要得到不一樣的內容

。這樣高的期待下,一旦沒得到滿足就很容易反彈!

《約會戀愛究竟是什麼》和原版《約會~戀愛~究竟是什麼呢~》只差了幾個符號,劇情上也亦步亦趨地還原了原版。原本女主藪下依子最讓人喜歡的是嘟嘟嘟的嘴炮能力,和各種被自媒體青睞的金句,但被翻拍後你就會覺得很怪。複製過來的臺詞一句不差,但前提是電視劇的背景已經換了呀,

價值觀與女主接受的中國教育格格不入,再說一樣的“金句”顯然就不靈光了。

從《深夜食堂》到《不負時光》,翻拍劇為什麼容易水土不服?

翻拍的意義:延續藝術、時代的價值

誠然有人抱以投機心態,追逐市場熱點,將口碑劇翻拍成了爛劇;也有人致力於創作,將翻拍劇製作成“經典回憶殺”。

明白翻拍的價值何在,是完成翻拍前至關重要的一點。

貝拉. 巴拉茲說過,

電影藝術深刻地影響和改變了世界各地人們的生活方式、審美方式、思想方式。

從他的這句話裡,我延伸出來的想法是,

人的情感和審美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共通的,有些價值觀也值得被一再地在影視劇作品中提起,以得到更長遠的延續。

翻拍的價值不就在於不斷地提煉、更新符合時代的藝術價值嗎?

從《深夜食堂》到《不負時光》,翻拍劇為什麼容易水土不服?

比如《惡作劇之吻》的前身1996年的日劇《一吻定情》,柏原崇和佐藤籃子主演的,也是許多人人心中的經典。但是臺灣翻拍的出來之後不但沒有“水土不服”,還超越了原版在亞洲的收視資料,成為臺劇風靡的參與者。

它成功的原因無外乎三點:

尊重原著

的前提下,

改編

至符合臺灣的生活背景,比如飲食習慣;

演員貼合實際

,不矯揉造作地演繹角色,袁湘琴一度成了林依晨的代名詞;

延續了誠摯愛情的核心

,讓觀眾對美好感情保留想象力。

所以翻拍並非沒有出路,翻拍要能引發本土觀眾情感共鳴的,背景和服化道要符合時代劇本,更得尊重觀眾的觀劇體驗。

早在2007年,我國電視劇生產數量已達到世界第一、播出數量世界第一、觀眾數量世界第一的高點,所以無論是翻拍劇還是原創劇,在承擔傳輸優秀藝術文化與價值觀上都承擔著相當大的責任。

我相信,隨著觀眾們的成長和市場的日益成熟,相信翻拍劇的正向價值一定會逐漸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