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難道人生真有一條分割線,名叫“中年”嗎?

毛姆的小說《月亮與六便士》講述了這樣的故事:一個年屆中年的股票經紀人,突然拋棄了家庭,去巴黎學習畫畫,後來又搬到了太平洋上的一個小島,娶了一個土著姑娘為妻。

一個工作了很長時間,有了家庭,也穩定下來的人,為什麼總會時不時地弄出大動靜?榮格說,人生到了30—40歲之間,各自都暗暗謀劃著一次大變革,每個中年人都想“憋個大的”。

難道人生真的有一條可怕的分割線,名叫“中年”嗎?

哲學家叔本華認為,這樣的分割線是有的:

中年前,我們習慣從正面欣賞如精美刺繡一樣的生活圖景,之後,我們卻繞到了刺繡的背後,深究針腳的脈絡與做工。

中年前,我們寫就的人生好比是一本書的正文,之後,我們極力完成該書長長的註釋,沒有註釋,我們對於正文所含的寓意,還有它可能的微妙引申,都無從領會。

中年前,我們就像參加化裝舞會,之後,大家把面具除下,我們才能看出究竟誰是誰,在我們行經這個世界的道路上,我們跟誰有過接觸,行動才有了結果,成就才得到正確評價。

中年前,我們從遠處看的人生舞臺,之後,我們坐在第一排,舞臺背景的每條裂縫都清晰可見。

中年前,我們花的是人生的利息,花光了還可以賺,之後,我們不得不調動人生的本金,今後的精力與生活,挖一勺少一勺。

中年前,我們以為與生命相關的重大事件都會大張旗鼓的從正門進入,之後,我們很快發現,真正影響我們的人與事,都是消無聲息地走後門。

簡單說,這條分割線前的人生,是用“詩”的方式來認知,看世界是美好的,所有事物被觀照時,也都是愉悅的。之後,世界與事物成了我們的意欲,看清這一點是可怕而煩惱的。之前,我們追求快樂,避免痛苦,之後,我們看到了太多苦難,學會的是如何應對自如,苦中作樂。直到這個時候,我們才有機會從各個角度思考同一事物,比較它們的共同點和連結點及整體的脈絡。事情,變得連貫和統一起來了,而人生,卻暴露出了虛無的本質。人真的很悲哀,前半段,我們靠各種理想和虛假的概念活著、奮鬥著,後半段的人生的首要任務,就是擺脫那些在我們青春期紮根頭腦的幻象。我們享用著幻象的同時,又討伐著幻象。

與叔本華的悲觀不同,榮格認為,這條分割線之上是順應社會,之下是順應自己。

中年前,我們一直在衝動與規則之間尋求一種平衡,最終順應了社會,小有成就。然而,這些外在的成就僅僅能作為一種犒勞,當我們面對自己時,仍然是迷茫與無助。所以,我們開始重新拾起孩子時的衝動,這第二次衝動,就造成了中年危機,即找回自我的過程。

這段時間容易危機重重,是因為這是最容易發生心理錯位的年齡。

兩個30多歲的人,站在一起,很可能其中一位,還在治癒著青春期未完成的問題,比如幻象、理想、自私、隨性等,他對待權力財富就像孩子對待玩具一樣,痴迷專注,或許,只有等他玩膩了,才肯走出來。而另一位,卻真正處於危機與焦慮中,太陽到了中午,足夠的高度與光亮,讓他看清了一切,接下來,它該保持一種怎樣的心情慢慢落下呢?

這才是重建價值觀的原因。一個人懷著理想向前走了很久,經歷了一些,也看到了一些,他打算放下,繼續走,此時,它又該如何完成分割線之後的路呢?

就目前而言,似乎有三條出路,幫助“青年後”的我們來重建價值觀:

第一,人生始終是向前走的,不斷完成各個階段的心理任務,就能實現一個人的最終意義。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提出過“人生的八階段”說,之前某階段的問題沒解決好,就會積累到下一階段,直到全部解決。中年前,我

們依次要完成的任務是信任、自主性、主動性、勤奮、同一性、親密等,中年後,留給我們的心理任務是關注他人與自我整合,其中,愛與創造,是最有效的兩個重建價值觀的途徑。

第二,人是逐漸滿足的,人總要不斷走出舒適區,再建立一個新的更好的舒適區,才能最終圓滿。皮亞傑認為,兒童最早依賴父母,而且嚐到了他人的甜頭,這是人生第一個舒適區。長大後,他慢慢學習了各種社會規則,在所謂的社會成就中,又嚐到了規則的甜頭,這是第二個舒適區。而最後一個舒適區,就是經歷一切後,在“生命對話”的過程中,體悟到自我的終極頓悟,重建價值觀的過程,就是尋找第三個舒適區“自我頓悟”的過程。

最後一個出路,就是把人生看成一個大寫的N,壓力重負後,去追求“二次純真”。什麼是“二次純真”呢?就是重新回到兒童期純真的狀態,不逢迎他人與世界,不輕易遷就自己,快快樂樂,無所顧忌,以一種單純之力,找到自己的位置、目標與方向,及與世界的關係。

就是孔子說的“隨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狀態。

也是老子說的“赤子之心”,即柔弱之力,謂之天道的狀態。

還像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所寫,人須要經過三種精神狀態的轉變:駱駝、獅子、嬰孩。多解釋幾句。人生如負重遠行,“駱駝”幾乎是很多人前半段的寫照:忍耐、為他人付出。而“獅子”、“嬰兒”才是中年之後的精神之路,獅子象徵著無所畏懼的自由與創造,嬰孩象徵著又一次“零的開始”,天真自由,順應本心,也即“二次純真”。

難道人生真有一條分割線,名叫“中年”嗎?

巧的是,得到這一啟示的中年男主“查拉圖斯特拉”,與尼采一樣,都正站於分割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