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堯舜禹三族是炎黃部落的後裔嗎?

堯舜禹三族是炎黃部落的後裔嗎?

《上古先漢民族史》系列

NO。57 東羌族群的分化

文|寒山憶雪

圖|寒山憶雪 輯|寒山憶雪

4600-4500年前之間,東羌人與古東夷人的戰爭,以古東夷人獲勝,雙方停戰結盟而告終。

堯舜禹三族是炎黃部落的後裔嗎?

古東夷人的首領,成為整個夷羌聯盟的首領,而曾經率領東羌人打敗古苗人、奪取中原、威望如日中天的東羌大首領——傳說中的黃帝去世之後,東羌族群不可避免的回到分裂的狀態。

不過,與更早之前各個部落各自為政、一盤散沙的狀況不同,4500年前以後的東羌人,按照地緣版塊,分化成了幾個大的方國群。

最東部的洛陽盆地,和伏牛山東端的臺地平原,也就是現在的豫中淮上地區,北臨黃河與己姓方國為鄰,南隔方城山與南陽盆地的三苗部族相鄰,東臨黃泛區與風姓方國相望,西隔崤山與西部東羌各部為鄰。在當時,洛陽盆地和淮上地區,算是一個獨立的地緣版塊。

堯舜禹三族是炎黃部落的後裔嗎?

因而,遷居到這裡的東羌人,與戰敗後留下來的少量古苗人融合,又吸收了古東夷人的黑陶文化,形成了與其他東羌人不一樣的器物文化,考古學上稱之為「龍山文化王灣型別」,或者「王灣三期文化」。

「王灣三期文化」從4400年前左右,延續到4000年前,而後經過短暫的「新砦文化期」,到3900-3800年前之間,演變成著名的「二里頭文化」,也就是夏文化。因此,我們可以將「王灣三期文化」稱作「先夏文化」。

而生活在豫中地區的東羌人,在這個時段,也就可以稱作「先夏人」了。

從洛陽盆地往西,越過崤山之後,便進入了一片狹長的盆地——三門峽盆地。它東臨崤山北端,南靠秦嶺北麓,北依中條山南麓,西端在黃河大拐彎與渭水合流處,與關中盆地相接。東西長120公里,南北寬30-40公里不等。

黃河在盆地的西端東轉後,從盆地中間穿過,把盆地切割成南北兩部分,北部是中條山南麓臺地,南部是秦嶺北麓臺地。因為南部臺地在後世建造了函谷關,東端又瀕臨崤山,所以又稱作「崤函通道」或者「崤函走廊」。

堯舜禹三族是炎黃部落的後裔嗎?

在崤函走廊的東部,現在的陝州一帶,有一處臺地被稱作「陝原」。陝與狹古音相同,意義相同,陝原本意就是「狹長之原」,與崤函走廊乃至於整個三門峽盆地狹長的特點相符。因此,三門峽盆地又可以稱作「陝州盆地」或者「陝原盆地」。

在陝原盆地東北部,中條山的中段,今天的平陸縣一帶,山勢變得平緩,有山口可以通往中條山以北的「運城盆地」。這個山口通道,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晉國「假虞伐虢」的通道,稱作「虞坂」。

透過虞坂,便進入了運城盆地。運城盆地與臨汾盆地合為一個大的盆地,稱作汾河盆地,但在盆地中部橫貫一條稱作「峨嵋臺地」的低矮山脈,將兩者一分為二,形成南運城、北臨汾兩個小盆地。

堯舜禹三族是炎黃部落的後裔嗎?

通常情況下,因中條山口的存在,陝原盆地與運城盆地的關係比較密切,可以看做是一個版塊。

因而,生活在這裡的東羌人,在原先「廟底溝二期文化」的基礎上,吸收了先夏文化的黑陶技術,形成了具有當地特色的器物文化,考古學上稱之為「龍山文化三里橋型別」。

堯舜禹三族是炎黃部落的後裔嗎?

「三里橋文化」從4400年前左右,延續到3800年前左右,而後被來自東方的夏文化所同化,形成「二里頭文化東下馮型別」。

在此期間,陝原盆地與運城盆地也形成很多方國,其中位於運城盆地涑水河流域的姚姓虞國,成為這一地區方國的首領之國。

虞國又稱「有虞氏」,即是傳說中「帝舜」所在的方國。虞國的姚姓來自於運城盆地的主要水系涑水,涑水古稱「洮水」,當地的方國便以「洮」為姓。當時沒有文字,後世有文字時,把河名寫作「洮」,而把姓氏寫作「姚」。

周滅商後,把虞國貴族後裔改封到豫東南的陳地(淮陽),而把姬姓貴族分封到中條山口,建立新虞國。因此,周以前的虞國,可以稱作「古虞國」,而「三里橋文化」,也就可以稱作「古虞文化」。

古虞文化的範圍並不僅僅限於陝原盆地和運城盆地,它還越過黃河,覆蓋到關中盆地的東部,華山北麓,現在的陝西渭南市華陰縣一帶。

而關中盆地的中西部,現在的西安、咸陽、寶雞三市等地,則受到古虞文化中黑陶技術的影響,在4300年前左右,進入到了黑陶時代,並延續到3900年前左右。

這一區域的文化在考古學上被稱作「客省莊二期文化」。

堯舜禹三族是炎黃部落的後裔嗎?

3900年前左右,來自河洛的夏文化進入關中中部,客省莊二期文化由此衰落。傳說記載3900年前左右,夏國君主率盟國聯軍征伐關中的「有扈氏」,攻滅「有扈氏」之後,其族人被貶為「牧奴」。這一傳說與考古文化上的演變恰好吻合。

因此,「客省莊二期文化」也可以稱作「古扈文化」。

「古扈文化」是黃河流域黑陶文化中,黑陶佔比最少的文化,同時也是城邑數量最少的文化。這與「堯舜小冰期」內關中中西部氣候偏乾旱,土地的承載力不足以供養出早期城邑有關。

相比之下,古虞文化所在地的北側,臨汾盆地內則分佈著一個擁有眾多小型城邑和一個超大型城邑的文化,考古學上稱之為「陶寺文化」。

堯舜禹三族是炎黃部落的後裔嗎?

陶寺文化中的陶寺遺址,發現了面積達到200萬平方米的古城遺址,是古辛國都邑平糧臺古城的50倍,也是當時黃河流域面積最大的城邑,三四百年後的夏王國時代,鄭洛地區的夏國城邑,才剛剛達到這個規模。

堯舜禹三族是炎黃部落的後裔嗎?

這座古城位於臨汾盆地南側,現在的臨汾市南側的襄汾縣境內。臨汾古稱平陽,傳說中「陶唐氏」首領「帝堯」就「都於平陽」。因而,陶寺古城很有可能是「帝堯」所在的古唐國的都邑,而陶寺文化則是以古唐國為首的祁姓方國的器物文化。

因此,陶寺文化也可以稱之為「古唐文化」。

4500-4400年前左右,東羌族群已經分化成了四個族群,中原的「先夏部族」、陝原盆地和運城盆地的「古虞部族」、臨汾盆地的「古唐部族」、關中中西部的「古扈部族」。

堯舜禹三族是炎黃部落的後裔嗎?

4200年前左右,極端氣候的出現導致黃河下游頻繁改道,洪水肆掠。被洪水侵擾的己姓、風姓各個方國實力嚴重衰落,而生活在西部高地的東羌各族,遭受的洪災要小得多,因而實力逐漸反超,成為夷羌聯盟新霸主的候選人。

無論是考古還是傳說,在風姓方國之後,率先接替聯盟霸主之位的,都是臨汾盆地的古唐國。

那麼,古唐國為什麼能夠率先接替夷羌聯盟的霸主之位呢?下節繼續。

-END-

本文為寒山噴史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文章來源及原作者。

看更多歷史文章,請關注公眾號 寒山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