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綜藝狂飆突進背後的悲劇

作者: 胖頭魚

看到這麼多年輕的、漂亮的人突然離開,像是在提醒我們這些活著的人,生命之所以是生命,不在於它所承載的美麗、財富和聲望…人類還沒有足夠偉大拿這些社會性去挑戰生物性,一場生命精巧而易碎,它最大的奧義還是健康平安地活下去。 ———千面嬌娃楊老師

據節目組官方微博釋出宣告,證實高以翔正是死於該節目第九期的錄製過程中。根據這份宣告,高以翔在節目錄制過程中奔跑時突然減速倒地,雖然經過兩個多小時的全力搶救,但年僅35歲的高以翔最終死於“心源性猝死”。然而,沒有新聞是突然發生的。年輕男演員突然離世的背後是整個行業普遍畸形的業態。

其實,危險的訊號一直都在。2013年浙江衛視的《中國星跳躍》節目,釋小龍工作團隊的一名成員在錄製節目時死亡;去年3月,歌手張傑在錄製浙江衛視的綜藝時,因遊戲設定不合理而導致張傑缺氧暈倒……

綜藝狂飆突進背後的悲劇

節目為了衝高收視率,便一味製造所謂的衝突和看點。可人為的衝突,也可能帶來人為的安全隱患。電視人一旦抱著僥倖的心理,認為悲劇發生的機率不高,或者公眾是健忘的,抑或收視率才是一切……那麼,禍根早已種下了。

高以翔是在錄製一檔需要拼體力的節目,節目策劃理念是“挑戰極限+瞬間死亡”,定位在“你追我逃”的硬核競賽氛圍中突破體能極限,展現堅持不懈、永不言棄的競技精神。因此,節目中出現了種種大量關卡挑戰,包括“在兩個旋轉的滾筒上迅速找到身體平衡點,以最快的速度透過”“吊威亞爬70米高樓登頂,然後透過一個索道,滑向對面大廈的頂樓”。

而如此高負荷的運動量需要在深夜期間完成。原因在於,這樣的戶外綜藝需要牽涉到大量封路、封樓等狀況,在夜間完成相對來說各方面成本都會低一些。對於電視節目錄制來說,成本計算都是按天甚至按小時計算。考量演員檔期、節目裝置、場地、人員的成本,以及後期各方資本的修改需求,儘可能地壓縮成本導致了整個團隊的高強度工作狀態。

這是一個生產流水線,上一個環節的人沒做好,就只能等,所以人員與機器、場地成為不可變動的量。據綜藝節目業內從業人員透露,電視綜藝行業一直都是非常高強度的工作業態。長期通宵連軸轉是絕大部分從業者的日常。一般的棚錄綜藝,工作人員需要在錄製前一天進場準備,技術彩排。錄製當天上午也是準備階段加工作人員的彩排,下午和晚上藝人陸續到場,再彩排一次,然後再正式錄製。一般一個成片1小時的節目,錄製時長都在3小時以上。相比參演明星可以下午才到場,一般的工作人員通常是早上八九點到,晚上早則十一、十二點,晚則凌晨兩三點收工。

這樣的工作流程,體力的比拼背後是各大平臺與資本方對收視率和播放量的競技。毋庸諱言,高以翔的悲劇與節目本身追求效果、追逐收視率的目的有直接關係。

而一味追求流量的,可能也不只是涉事綜藝節目。從凌晨六點多傳出高以翔去世的訊息以來,微博上的自媒體各路訊息層出不窮,有已經康復說,有節目炒作說,甚至還有演員炒作說……高以翔的不幸去世,是對“收視率第一”的最大嘲諷;而每次名人靠去世上熱搜,同樣是對“流量第一”的最大嘲諷。

斯人已逝,願高以翔安息。願收視率至上、流量至上的思維,會得到真正的反思和整頓;願安全第一、責任第一的理念,能真正落實。

當然,比這一檔節目更值得令人深省的是,類似的節目追求是目前綜藝市場的普遍行業生態。這些年來未能製造出更為新穎、火爆的節目,綜藝行業走過不少歧途,在瘋狂砸錢比拼明星、購買海外版權之後,高以翔的悲劇,折射的不過是資本邏輯主導下,唯收視率和播放率目標走出另一條歧途。而狂飆突進的綜藝,是時候剎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