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部編版七年級下文言文《愛蓮說》要點(一)

題目

:就是論說喜歡蓮花的道理。

說:

古代的一種議論性文體,大多就是一事、一物或一種現象抒發作者的感想。

特點

:寫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潑,講究波瀾起伏,篇幅一般不長,與現代雜文頗為相似。常借講寓言故事,狀寫事物等來說明事理,即我們常說的“託物寓意”。

部編版七年級下文言文《愛蓮說》要點(一)

作者:

周敦頤,字茂叔,道州營道人,也就是今天的湖南人,北宋的哲學家,他是學術界公認的理學創始人之一,對宋、明哲學思想有很大的影響。著有《太極圖說》、《通書》等。

本文選自《周敦頤集》

,北宋哲學家周敦頤人品高尚,胸懷灑脫,任南康軍,南康就是今天的廬山,地方行政長官時,命人在官衙一側挖池種蓮花,名曰:“愛蓮池”,又託物言志,寫下了這篇文章。

“蓮花”頒獎詞:

蓮花是美麗的,然而,最讓她與眾不同的,卻是這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面對“淤泥”,陶淵明選擇遠離,和菊花一樣與世無爭;而周敦頤則選擇面對,如蓮花一般高潔獨立。當我們身處汙濁的環境時,難道不也應該像周敦頤那樣堅守自我嗎?

部編版七年級下文言文《愛蓮說》要點(一)

翻譯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fan)

水上、陸地上各種草本、木本的花,可以喜愛的很多。

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

晉代的陶淵明只喜愛菊花。自唐朝以來,世上的人很喜愛牡丹。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我則唯獨喜愛蓮,它從汙泥裡生長出來,但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經過清水洗滌,但不顯得妖豔。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它的莖)內部貫通,外部筆直,不橫生藤蔓,不旁生枝莖,

香遠益清,亭亭淨植,

香氣傳得越遠就越清幽,它潔淨地挺立在水中,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只)可以從遠處觀賞,卻不能靠近玩弄啊!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

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是花中的君子。

噫(yi)!菊之愛,陶後鮮有聞。

哎!對於菊花的喜愛,陶淵明以後很少聽到了。

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對於蓮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什麼人呢?

部編版七年級下文言文《愛蓮說》要點(一)

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對於牡丹的喜愛,人應當很多了。

主旨:

本文透過對蓮的形象和品質的描寫,歌頌了蓮堅貞高潔的品格,從而表現了作者潔身自愛的高潔人格,以及對追名逐利的世態的厭惡。

襯托:

襯托是一種事物來襯托另一種事物,以突出形象的一種表現手法,即為了使所學的形象更加鮮明突出,就用另外的形象來映襯它,起到烘雲托月的作用。

文中三次運用了“襯托”手法,請找出來並且簡要分析。

1、

“晉陶淵明獨愛菊……予獨愛蓮……”

這裡作者用陶淵明愛菊和世人愛牡丹,來襯托自己與眾不同的獨愛蓮的心意

——在濁世要保持清白的情懷。

2、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花之君子者也”

這裡用菊、牡丹象徵不同人群,來襯托蓮的

“君子”形象,含蓄地表達了自己不慕富貴、潔身自好的人生態度。

3、

“菊之愛,陶後鮮有聞……宜乎眾矣”這裡運用襯托的手法,旨在突出蓮的品格,抒發感慨,含蓄地表明自己的人生態度。

怎樣理解“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這是一個反問句,一方面照應上文

“予獨愛蓮”,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對人生世事的感嘆,感嘆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潔的人少,表達了作者對知音甚少的無限感慨。

既明確寫出了作者對蓮花的喜愛,又表達了作者對追名逐利的世態的厭惡,同時表明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態度。

本文運用了託物言志的寫作手法,說說你的理解。

本文對蓮的整體形象進行了細緻描繪,並賦予其豐富的象徵意義。具體地說:

“出淤泥而不染”象徵君子身處汙濁環境而不同流合汙的品質;“濯清漣而不妖”象徵君子的莊重,質樸,不譁眾取寵。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象徵君子的正直不苟,豁達大度;

“香遠益清,亭亭淨植”

象徵君子美好的姿態氣質。

作者透過歌頌蓮堅貞高潔的品格,含蓄地表達了自己不慕名利,潔身自愛的生活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