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改革開放40年的珍貴影像,匯聚成這一部“上海”紀錄片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上海在這40年間發生了飛速的變化。雖然這些變化是潛移默化的,但是紀錄片一路生動地記錄下了這個時代的故事,將一代又一代上海人的集體記憶和人生體驗收斂承載。

上海紀實頻道《紀錄片編輯室》欄目用以往紀錄片中的影像鏡頭、紀實片段重新組合,重新剪輯成全新的紀錄片《我們的40年》。這部作品從衣食住行四個方面展現了40年間上海人在改革開放浪潮下的生活變化,將於7月23日-24日、7月30日-31日19:30 登陸熒屏。

改革開放40年的珍貴影像,匯聚成這一部“上海”紀錄片

改革開放40年的珍貴影像,匯聚成這一部“上海”紀錄片

《我們的40年》片頭

《我們的40年》使用老資料配合新視角打造,重點採用的老紀錄片有24部,時間跨度長達40年。

改革開放40年的珍貴影像,匯聚成這一部“上海”紀錄片

最初為周播形式的《紀錄片編輯室》,是許多上海觀眾心中的長青欄目

其中17部電視紀錄片大多出自上海電視臺的4個著名欄目《上海永珍》《紀錄片編輯室》《看見》與《上海故事》,幾乎覆蓋了改革開放以來的各個歷史階段。它們不僅再現了改革之初民生的改善,更詳細地記錄了1990年代初上海大變樣之後,上海人民在衣食住行,特別是在解決住房緊張、交通堵塞上,所取得的巨大進步。

另有國外電影紀錄片3部,反映了改革開放之前上海民生的真實情況。還有國內電影紀錄片4部,反映了改革初期的上海在衣食住行方面所取得的明顯改善以及在住行方面所遭遇的特殊困境。

《我們的40年》中隨處可見普通人的生活點滴,也許當年不經意的一個鏡頭,到今天就成了改革開放40年中最值得回味的細節。

改革開放40年的珍貴影像,匯聚成這一部“上海”紀錄片

改革開放40年的珍貴影像,匯聚成這一部“上海”紀錄片

改革開放40年的珍貴影像,匯聚成這一部“上海”紀錄片

《我們的40年》關於“衣”的部分

關於服飾的變化,影片從色調上給出了最直觀的展示。在1972年義大利導演安東尼奧尼拍攝的《中國》裡,熙熙攘攘的大街上是一片灰藍夾雜白色的單調顏色。而到了1985年,上海女人就穿著五顏六色的衣服逛街了。如今上海雲集了各種頂尖品牌,時刻引領新鮮風潮。

改革開放40年的珍貴影像,匯聚成這一部“上海”紀錄片

改革開放40年的珍貴影像,匯聚成這一部“上海”紀錄片

改革開放40年的珍貴影像,匯聚成這一部“上海”紀錄片

《我們的40年》關於“食”的部分

在這個營養過剩的年代,食物不再只是為了飽腹,甚至可以在時尚、藝術的形式下帶給人精神上的收穫與滿足。而提到改革開放以前的物質匱乏時期,想必都讓老一輩的父母、祖父母頗為感懷。

上班路上熱氣騰騰的粢飯糰,為了經濟實惠常吃的辣醬、麵疙瘩、炒麵粉……那個年代人們為改善生活所做的點滴努力,和其中展現的勞動人民的智慧依然在畫面中無比鮮活。

改革開放40年的珍貴影像,匯聚成這一部“上海”紀錄片

改革開放40年的珍貴影像,匯聚成這一部“上海”紀錄片

改革開放40年的珍貴影像,匯聚成這一部“上海”紀錄片

《我們的40年》關於“住”的部分

曾經在上海,人均居住面積在2平方米以下的特困戶多達九萬多戶,棚戶區裡十幾平米的房子往往住著一家三代,結婚無房戶更是比比皆是。在這樣的艱苦條件下,上海最早的“愛情公寓”誕生了,新婚夫婦們住進了鴛鴦樓裡的臨時結婚過渡房,築起愛巢。

如今擁擠的棚戶區已經從上海的城市地圖上消失殆盡。還有那些為了城市整體規劃而搬遷的居民,他們的心聲與故事都記錄在了這些影像裡。

改革開放40年的珍貴影像,匯聚成這一部“上海”紀錄片

改革開放40年的珍貴影像,匯聚成這一部“上海”紀錄片

改革開放40年的珍貴影像,匯聚成這一部“上海”紀錄片

《我們的40年》關於“行”的部分

交通擁堵也曾是上海的一塊痛處,在改革開放的這四十年間,各項政策推動著上海在向天空拓展、向地下延伸, 用高架、大橋、地鐵等一條條“水陸空”脈絡讓城市交通網路逐漸四通八達,也在潛移默化之中改變了人們對距離的概念。

就這樣,紀錄片《我們的40年》用一個個畫面勾勒出上海人在衣食住行方面不斷變化的軌跡。上海紀錄片人用膠片、錄影留存了上海人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這是他們為這座城市留下的最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