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體驗課的人很多,最後報名卻很少?轉化高的琴行都做了這1件事

體驗課的人很多,最後報名卻很少?轉化高的琴行都做了這1件事

很多琴行都有在做體驗課,類似99元4節課,免費體驗等形式。但不同的琴行之間的轉化效果卻千差萬別。樂器街合作過上萬個琴行,見過轉化最低的體驗課60人,最後報名的只有2個人;也見過最高的琴行,轉化率高達92%。

相信轉化低的琴行老闆們,一定有請教過同行,也去聽過一些課。他們會教你,要給孩子們多鼓勵,要多讚美家長,要如何如何。

也許你也試著去做過,但效果好不好呢?

學了前輩的方法,卻提升不了轉化率。是因為你只學會了表面,沒有掌握內在的核心。

真正的核心,在於構建孩子與家長的對學習樂器的“認同感”。

家長的認同感是什麼?

如今手機人手一部的情況,很多家長在給孩子報名前都可能會在網上,問問網友。

“女兒5歲了,想給她報一門樂器,大家都來說說給孩子報了什麼?

“想讓孩子學一門樂器,給點建議吧”

。。。

網友們給出的建議中,有的說講述自身經歷,自己孩子已經在學什麼樂器,感覺很不錯。有的會客觀說哪種樂器對孩子的未來影響更好,但支援率最高的回覆卻是:

“看孩子的興趣。”

體驗課的人很多,最後報名卻很少?轉化高的琴行都做了這1件事

我們可以大膽的猜測一下,孩子的興趣為主這種言論支援率最高的原因。 市場上,3-6歲兒童的父母他們屬於哪個年齡層呢? 1985-1995的家長居多,他們的童年經歷著“農村”到“城市化”的過渡,他們屬於夾在80和90後中間。 罵80後的時候,他們遭殃,罵90後時也順帶被罵。

他們大都經歷過,座機到小靈通到智慧手機。也被家長逼著去上過自己不喜歡的奧數班,補習班。等到了他們成為家長了自然不希望孩子是感覺“被逼”的。

他們就是現在3-6歲孩童家長的主要構成人群。那麼他們對“興趣”的看法也會轉移到孩子身上,被逼過學習的家長,自然會讓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

“孩子沒表現出非常喜歡!”。是大多數家長會放棄報名的主要原因。

這就是為什麼你的前輩會教你,要讚美鼓勵孩子,“孩子的手很好看,很適合學習鋼琴。孩子的樂感很不錯,音樂天賦不錯”。 本質上,做這些工作是為了:構建一種認同感,讓孩子感覺自己喜歡,讓家長覺得孩子喜歡。

孩子的認同感是什麼?

體驗課的人很多,最後報名卻很少?轉化高的琴行都做了這1件事

3-6歲的兒童是一張白紙,你問他喜歡什麼,他能回答的只能是他接觸過的東西,那些會讓他感覺快樂的。音樂是一種神奇的存在,你問一百個人喜歡聽音樂嗎?幾乎沒有人會告訴你不喜歡。孩子們也一樣,他們喜歡聽音樂,有的孩子會隨著音樂律動,有些孩子會跟著“嗚嗚嗚”。

那麼既然孩子對音樂是喜歡的,怎麼引導他們對學習樂器的喜歡呢?“信心”,你也可以理解成是成功,在他們可以彈奏的旋律時,他們會開心,會覺得很有趣,對樂器的熱情也會變得更高。有個更妙的招式,就是在孩子彈奏簡單旋律的時候,老師在後面彈奏伴奏,孩子還小會誤認為自己彈出來美妙的音樂,加上老師的伴奏會比他一個音一個音彈出小星星聽起來更舒服。

讓孩子感覺自己很會彈,彈得好,幫助他們建立信心。他們在家長面前表現的越喜歡,家長報名的機率越高。

所以,體驗課轉化高的琴行,都做好了這件事。構建營造孩子和家長的“認同感”。

你說一萬句琴行的好,不及孩子的一句喜歡。

歡迎關注我們百家號【樂器街】,小樂會持續為大家,從營銷、心理的角度切入,講述琴行經營的方法。

謝謝您的瀏覽,文章能幫到你的話,請點個贊支援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