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溫暖的人生,要靠自己成全

當我讀完張愛玲和林徽因的人物傳記時,突然有一種感覺。

人生也許大部分是這兩種:張愛玲式和林徽因式。

溫暖的人生,要靠自己成全

在青春年少輕狂的年齡,很多人想成為張愛玲那樣的傳奇女子,與家庭決裂,靠寫作為生,有個一生熱烈糾纏的多情男人與你相愛相殺,卻相忘於江湖;穿著自己設計的旗袍,過著顛沛流離在香港,上海,紐約,臺灣的生活。做一個比煙花還寂寞的女子。

張愛玲(1920-1995年),出生於大家族,因父親張志沂與母親黃素瓊夫妻關係不和,4歲時母親離家赴英留學,留下張愛玲和弟弟與父親一起生活。10歲時,父母離婚。17歲時,與後母不和發生口角,遭父親虐打併拘禁半年之久。她天資聰穎,成績優秀,獲得倫敦大學獎學金卻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而未能成行,後改到香港大學文學院就讀,也終因戰爭爆發中斷學業,返回上海。家庭關係的破裂與對立,父母的冷漠與孤立,亂世的不穩與變遷,張愛玲變成了一個孤獨的人。

她是個強勢、通透、不吃虧卻不會照顧自己的女人。站在男人的角度,會認為她是個不需要照顧的女人,即使受到傷害,也可自愈,不需要哄,不需要寵,更不需要向她解釋。在她與胡蘭成的感情中,就能看到這樣的痕跡。在那場戀愛裡,被傷害的那個人是她,但看起來高傲的她,卻留下了這樣的句子:“喜歡一個人,會卑微到塵埃裡,然後開出花來。”在她與第二任丈夫賴雅的婚姻中,她聽從賴雅的建議,打掉了唯一的孩子,再無後人。她拒絕見母親最後一面,也從不願資助貧困的弟弟。沒有親情滋養的人,內心往往悲涼,並自我放逐。75歲時她靜靜地死在美國的公寓,1周後才被人發現。這世上只有一個張愛玲, 只有她才過得了這比煙花還寂寞的世間孤獨,她將自己活成了一個傳奇。

溫暖的人生,要靠自己成全

在步入婚姻生兒育女的年齡,越發覺得張愛玲的人生過於孤獨和淒涼。我們更享受同一個平和的男人相愛,有一個溫暖的家,有兩個孩子,買菜做飯帶孩子,有自己的工作,偶爾讀幾首少年時熱愛的詩歌,過著世俗,有活力而又溫暖的生活。

林徽因(1904-1955年),她的一生雖然只有短短的51年,可她的一生會圓滿許多,她的內心始終是明朗,歡樂,向上的。她是一個情商很高的女子,她更像一個現代正能量女郎,出生於大家族的她,父母並不恩愛。林父寵愛的是大字不識的二姨太程桂林,致使林母一生都活在幽怨中。這使得林徽因自小便會察言觀色,在父母、二孃,甚至二孃的孩子們的關係中,她是一個微妙的平衡點。因為她的存在,才使得這些人不至於陷入敵對狀態,甚至這些人裡的每一個,都與她保持著友好的關係,能做到這點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們或許都有這樣的體會,同情商高的人交往是一件令人舒服的事情。 況且她生得漂亮,卻不是個什麼都不會做的嬌小姐。她是個跨領域的才女。在那個年代出名的女子,不是靠寫作、演電影就是畫畫,大概只有林徽因選擇了建築作為終身事業。

雙子座的林徽因,也從來都知道自己要什麼。大部分的美女、才女,往往會在男人的追逐中失去自我,多多少少都會受到情感的拖累。在這方面,林徽因不能說是沒有受到任何影響,但她總會在人生最重要的時刻,找到一條最正確的道路——那條不至於使自己陷入窘境的道路——或許她才是那個“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的人。即便在民國眾多驚才絕豔的女子中,活得像林徽因這樣周全的女子也不多。

如果用花來作比喻,張愛玲就是鳶尾,姿態孤高倔強,讓人不敢向前靠近;林徽因則是山茶,明媚,自信,吸引著人們圍繞四周。 對待愛情,張愛玲像火,張愛一個人,就是一副豁出去了的姿態,是一個愛情終究會戰勝理智的人。 林徽因像水,雖然她的內心也許會起波浪,但終究她會權衡得失,選哪個最靠譜、最適合自己的人。 張愛玲在愛情裡沒有被善待,她未曾遇到好的人。

溫暖的人生,要靠自己成全

年少輕狂的你,可以有一段不一樣的經歷。輕狂後的你,願成全自己,在溫暖的生活中度過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