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東華門曾經只准一類人出入,這裡曾是北京城的美食擔當(組圖)

東華門是紫禁城的東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與西華門遙相對應。清初,東華門只准內閣官員出入,乾隆朝中期,特許年事已高的一、二品大員出入。

東華門曾經只准一類人出入,這裡曾是北京城的美食擔當(組圖)

1901年的東華門,哪有一點宮城東門的樣子?

東華門曾經只准一類人出入,這裡曾是北京城的美食擔當(組圖)

民國時期的東華門。

清代,趕上皇帝“叫起兒”,大臣早晨三點鐘就得上朝。起來那麼早,中途難免肚子會餓。各官員到東華門外,都要吃一點東西,因為都是一點多鐘就起床,匆匆出門,自己家中預備吃食的比較少,所以在此都要吃點。齊如山先生年輕的時候就跟隨父親上過朝,他記錄下來東華門外大小官員吃早點的生動一幕:

中下級的官員,都在大街飯攤上吃,無非是餛飩、老豆腐、大米粥等等。堂官則在小飯鋪中,也無非是吃些甜漿粥、小油炸果,等等。我隨先君上朝過兩次,都是在大街上吃的,一次吃的格豆,乃用綠豆麵所制,亦頗適口,此食只北平有之;一次吃的燒餅餛飩。

上朝的高中級的官員很多,且是一年三百六十次,又是極重要的公務,朝廷總應該預備若干房屋,及相當的裝置吧,但是一點也沒有,任憑大家黑更半夜,風裡雪裡,東跑西跑。吃這麼些東西,既不雅觀,又不衛生。都是全體的靴帽袍褂,蹲在大街吃東西,已經不大方便,到萬壽或大慶典之期,都穿蟒袍,——按國家的規定,萬壽節前後十天,無論上朝或辦公,都得穿花衣,花衣就是蟒袍,這個名詞,叫做花衣期內,一切不吉利事情,都不許做,如問斬行刑,都絕對不許。按規矩自然都應穿花衣但貧窮沒有,也只好將就。然上朝非穿不可,且須掛朝珠。請問穿戴著頂子、花翎、蝽袍、補褂、朝珠等等,蹲在大街上吃東西,這像一件事情嗎。

然而有清二百多年,永遠如此,這已經夠腐敗的了。我隨先君進東華門時,剛到門洞內,忽聽“喝”的一聲,嚇了我一跳,前後左右一看都無人,不知此聲果從何處而來,因黑夜看不真。細一看門洞內,地下躺著十幾個人,他們都是把門的兵丁差役。他們本應該站班,有時候還要盤查,就是不盤查,也要詳細的審察審察。但他們怕冷,都不起來,就躺在被窩裡,在枕頭上喊這麼一聲。這豈非笑談?倘我不是親眼得見,若只聽人說,我一定不會相信的。

這大概是東華門夜市的前身吧?

東華門曾經只准一類人出入,這裡曾是北京城的美食擔當(組圖)

1958年,在東華門大街十八號前街心,有一輛“喜臨門”牌的小汽車,上面帳號著一張紅紙,紙上寫著“誰的汽車?”據說,這輛汽車在原處已接擱置七個多月了,任憑風吹雨打,無人過問。首都汽車公司東華門出租站的職工貼了一張招領大字報,一直沒人認領。汽車背後就是東華門。

東華門曾經只准一類人出入,這裡曾是北京城的美食擔當(組圖)

1960年, 東華門公社開關廠的社員們正在及時地管理他們的菜地 。遠處依稀就是東華門,當時為了種菜真是把能用的地都用上了。高宏攝

東華門曾經只准一類人出入,這裡曾是北京城的美食擔當(組圖)

1960年,東華門街道婦女組織起服務站,給居民織補衣服,這是她們在交流織補經驗。 郭仲義攝

東華門曾經只准一類人出入,這裡曾是北京城的美食擔當(組圖)

1961年,東華門人民公社機械修配廠生產人員在老師傅的指導下生產相片裁刀。 高宏攝

東華門曾經只准一類人出入,這裡曾是北京城的美食擔當(組圖)

1961年,東華門公社機械修配廠生產水壺。 高宏攝

東華門大街是民國以後才叫起來的。民國以前這裡是皇城以裡,皇城裡都是以地點命名的。比如:瓷器庫、緞庫、沙灘西十庫、米糧庫、騎河樓。東華門大街是從筒子河到南北河沿大街的會合處,半里路的光景。基本上可以算北京城最短的大街了。

作家張徵從小在東華門一帶長大,在他的記憶中,東華門周邊都是飯館:

東華門大街的滷煮小店是一絕,沒有往東一里路外的餛飩侯火,可是它躲在古槐下面自有一樂,門口掛著幌子,就倆字兒:滷煮。門口擱三尺口徑的大鍋,鍋沿兒讓灶火燻得黢黑,鍋裡面老冒著香氣:見天的,不管颳風下雨還是冰雪交加,都是滾開的,咕嘟著的是我稱之為“大雜燴”的肉塊:豬心豬耳朵豬舌頭豬臉蛋豬腸豬肝豬肺,這些豬雜碎沉在鍋底,鍋上面浮著的是幾十個火燒,它們和油炸豆腐泡兒一起隨滾開的湯起伏著。這種專門用來滷煮的火燒個頭只有狀元餅大小,吃的時候,師傅拿手指頭一按,試試火候,然後輕輕一撥,火燒就進了笊籬,出鍋,擱案板上,拿刀啷啷兩刀,火燒成為四角,碼碗裡。上面擱的肉哇,我看是撈著什麼就算什麼:豬頭肉肝大腸肺葉子咣咣幾刀,斂刀面上往火燒上碼齊,撈幾個豆腐泡兒,抄起大勺子足足地澆上老湯,最後放一小撮香菜,端到你的桌子上。

東華門曾經只准一類人出入,這裡曾是北京城的美食擔當(組圖)

1958年,東華門幼兒園的景晏如同志在和孩子們做遊戲。

東華門曾經只准一類人出入,這裡曾是北京城的美食擔當(組圖)

1960年,東華門人民公社大阮府衚衕食堂 。高宏攝

東華門曾經只准一類人出入,這裡曾是北京城的美食擔當(組圖)

1961年,東華門公社鍛庫衚衕託兒所夏季衛生和防暑防病工作做的好 。高宏攝

東華門曾經只准一類人出入,這裡曾是北京城的美食擔當(組圖)

1977年,東華門幼兒園的王繼芬在給孩子們講故事 。王寶琴攝

東華門幼兒園的前身是孔德學校附屬幼稚園。這塊地方最早是明代的英親王府,英親王因“謀權攝政”被抄家賜死後,英親王府撥給光祿寺用。清末撥給了宗人府。

1928年,民國政府將這裡撥給孔德學校做校址,面積共20畝,是當年英親王府的一半。1952年,孔德學校劃分為三部——東華門幼兒園、東華門小學和二十七中學。

東華門幼兒園是中國成立最早的幼稚園之一。1937年,燕京大學幼稚科畢業生景燕茹擔任幼稚園主任。1952年改為“北京東華門幼兒園”,景仍任園長,將半日制改為全日制,收託雙職工子女,成為社會主義新型幼兒園。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佔地702平方米、50名幼兒,發展到1996年為1700平方米。收托幼兒240餘名。

東華門曾經只准一類人出入,這裡曾是北京城的美食擔當(組圖)

中國兒童藝術劇院,當年的真光劇場。 兒藝網站

東華門曾經只准一類人出入,這裡曾是北京城的美食擔當(組圖)

1980年,中國兒童藝術劇院為了迎接六一國際兒童節,克服困難,排練了不少短小精悍適合兒童們看的文藝節目。這是他們在東華門幼兒園為小朋友演出文藝節目《藉手絹》。

東華門曾經只准一類人出入,這裡曾是北京城的美食擔當(組圖)

站在木床裡的小小朋友也在看錶演。

東華門大街上有一個西洋古典小樓的建築,現在是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原來是有名的真光劇場。真光劇場1921年開業,曾是北京最豪華、設施最為先進的一處文化場所。

真光劇場開業後,領風氣之先,出臺了首部觀眾守則。要求觀眾“注重公德、安守秩序、入座脫帽、寧靜少談、不亂拍掌、不作叫好、不妄吐痰、不礙他人、自重自愛,保全公安”。

梅蘭芳在《舞臺生活四十年》中這樣回憶真光劇場:

純粹洋式的樓,白色的大石柱石階,樓上中間是半圓形的大玻璃磚窗,窗的左右石臺上,一邊一個石雕像,是仿照希臘古建築上的石像,長髮,有兩個翅,大約比真人略高一些。這個半圓的大玻璃窗裡面是樓上的休息廳,休息廳下面就是劇場的進口處。劇場裡地面是下坡式,前低後高的。半圓式舞臺,紫色的大幕、側幕。裝有正規的舞臺燈,進口、出口之外,還有兩個太平門。現在敘述這些,可能使人覺得,不是劇場都這樣嗎?可是在當時是新東西,在這以前,雖然有第一舞臺和新明戲院是比較新式,但沒有這裡更新,也沒有這裡洋味足,這就是當時的真光劇場。

東華門曾經只准一類人出入,這裡曾是北京城的美食擔當(組圖)

1963年,東華門醫院的牙科大夫為患者治病 。馮文岡攝

東華門曾經只准一類人出入,這裡曾是北京城的美食擔當(組圖)

1963年,本市城鄉人民積極參加選舉活動,東華門人民公社醫院大夫段貴圖連續三屆被選為區人民代表,他的女兒段世荷第一次參加選舉,他們高興地領到選民證。馮文岡攝

東華門曾經只准一類人出入,這裡曾是北京城的美食擔當(組圖)

1978年,東華門派出所民警張貴方和街道治保幹部一起研究工作 。司馬小萌攝

對於80後、90後來說,一提到東華門,首先會想到夜市。這裡一度確實是北京城的美食擔當。東華門夜市創建於1984年,東起王府井北口,西到南河沿北口,全長三百多米,佔據了東華門大街道路的北半部分。

每天下午五點多鐘,攤位就支起來了。開始在東華門夜市確實能找到不少難得一見的北京小吃,可後來東華門夜市越來越變味兒。小吃種類越來越天南海北哪兒都有,像個大雜燴,而且價格翻著跟頭漲,味道卻越來越走下坡路。最令人無法容忍的是滿地汙漬和徹夜的喧鬧。後來北京人都不去東華門夜市了,這裡成了蒙外地遊客的地方。2016年6月,東華門夜市關閉,可以說老北京沒幾個心疼的。老字號得用心維護才能長久,像這樣越來越走樣兒的,別看頂著“東華門”三個字的招牌,也是不靈。

東華門曾經只准一類人出入,這裡曾是北京城的美食擔當(組圖)

2016年6月,東華門夜市關閉。

東華門曾經只准一類人出入,這裡曾是北京城的美食擔當(組圖)

2016年6月,東華門夜市關閉。

東華門曾經只准一類人出入,這裡曾是北京城的美食擔當(組圖)

2016年6月,東華門夜市名店老騰家米線檔位裡,老騰正在為大排長龍的顧客煮米線。鄧偉攝

圖 | 北京日報圖片庫

資料來源 | 《流傳在老北京王府裡的趣聞傳說》《北京往事》

原創新媒體制作人員:黃加佳

北京日報舊京圖說

編輯:TF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