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終於明白,冬至為什麼大過年

終於明白,冬至為什麼大過年

冬至,常說“冬大過年”,但為何大於年,理由有趣而複雜。

【壹】

古人立杆測影,後以晷測日,發現冬至日中午日影最長,為一丈三尺五寸。其實,這一天就是太陽直射南迴歸線。冬至過後,中午日影漸次縮短。

日影從最長到縮短為一點再回復到最長,迴圈一週,共耗一歲。周代開始,人們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日為歲首。因此,冬至日,為一歲起點,人們稱冬至為“歲首”。這一天也是新年第一天,他們也視冬至日為“年首”。

因此,從周代到秦代,人們過冬與過新年為同一天。於是,周秦時代,冬至有兩個身份:“歲首”、“年首”。

【貳】

古人經過觀測,發現冬至日白晝最短,夜晚最長。

他們認為此日陰氣瀰漫到頂點,陽氣始從陰氣中誕生,為陰陽氣轉換首日,所謂“一陽來複”,“冬至一陽生”。人們認為,這是生命力轉換的關鍵時刻,也是人類生命力最弱時刻,需補充能量,以度過這意義深遠的一天。

終於明白,冬至為什麼大過年

清代記載人們冬至吃魚生的畫像

於是,順德人在冬至吃魚生,實是沿襲古人啖食生物以求獲得最直接生命力量的古風。人們吃湯圓、包餃子、餛飩等,都以圓形或內藏實物的包裹性食品為主,代表太陽、元氣充盈,暗含獲得陽氣與生命力。

【叄】

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頒行《太初曆》,重新採用夏曆,將一月初一定作歲首。他更規定冬至為節首。

一年從冬至開始,均分為24,每15天為1個節氣。從此,冬至與正月分開,冬至成為一年節氣開始日,正月初一上升為歲首。不過,人們以冬至為歲首的習俗從未消失,延續至今。

因此,冬至昔日擁有四個身份:歲首、年首、氣首、節首。

【肆】

順德人在冬至一定要回家吃飯。他們拜祭先祖、叩敬長輩、聯絡兄妹,在祖屋中與先祖、長輩、同輩共食,敘述家族歷史與先輩事蹟,在一個祭祀空間共享這一獨特時刻,這就是在準確的時間、地點,享用正確的食物,體味“不時不食”的原始含義。

終於明白,冬至為什麼大過年

(湯圓是冬至必備美食)

整個儀式的所有細節,都充滿對時間、歷史、傳統、先輩、同輩的敬畏與尊重,完成冬至文化深意。人們做湯圓、吃餃子、

【伍】

從漢代開始,人們稱正月初一為“元旦”,稱立春為“春節”。1914年,稱1月1號為“元旦”,正月初一為“春節”。

如今,我們稱“過年”,是曆法上的正月初一,它只有一個身份,就是農曆年的開始日。冬至,無論其歷史淵源和身份數量,都高於年。因此,它大於年。

【陸】

清代開始,冬至日,女孩子開始筆描《九九消寒圖》。《消寒圖》以“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字製成。每字皆九筆,女孩每天揮毫寫一筆,天天如此。

終於明白,冬至為什麼大過年

在呵氣成冰的歲月裡,她們微笑、描摹、剪窗花兒、點鞭炮、貼春聯兒、點鞭炮、期盼,度過深冬、臘月、春節、元宵。九字寫畢,“雨水”降臨。此時,春風翩翩,萬物更新,一幅《九九消寒圖》伴隨她們走過寒冬歲月。如此生活,可謂優雅精緻。

在順德,鄉間父老相傳,杏壇古粉有座橫跨東西兩岸的明代古橋。冬至日,若我們在西側橋腳中間處朝東方望去,可見一輪紅日從東側橋腳正中處冉冉升起,蔚為壯觀。此橋稱“愛日橋”。

“愛日”二字並非熱愛太陽,而是冬至別稱,古人認為“冬日可愛”,故稱“愛日”,可見,此橋確為冬至所建。明代大畫家李子長、清代狀元梁耀樞的母親、當代歷史學家朱傑勤,都是古粉人。

不知當年冬至日,他們是否也站立橋頭,靜待那冉冉冬陽?

終於明白,冬至為什麼大過年

【柒】

如今,北方稱“冬至大如年”,暗喻年大於冬至,遵循漢代曆法,但南方民間稱“冬至大過年”,依循從未中斷的傳統習俗。

因此,冬至日,順德人拜祭先祖、圍爐歡宴,其盛如年。

終於明白,冬至為什麼大過年

終於明白,冬至為什麼大過年

釋出:何媒矩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