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只要你到場,就擁有了百分之八十的成功

如果你瞭解過“微習慣”這個詞,你就會知道, 每天做一個俯臥撐,每天寫100個字,每天學習5分鐘——這樣的小小小小事,在經年累月之後帶來的改變也會如山如海。

比如我寫古詩詞。

去年有段時間連續寫了100天的詩詞,有婉約派有豪放派的,於是就意外掌握了一門寫詩的技能——用了兩個app“西窗燭”和“詞Ci”,一個《常用韻腳大全》文件——如今不說信手拈來,至少想要抒情的時候,可以不必借古人之言了——這是每天花1個小時在這件事上的收穫。

只要你到場,就擁有了百分之八十的成功

微習慣,顧名思義,就是微小的無負擔的習慣。它的基礎是微步驟,小的不可思議的一小步。

微習慣可以用牛頓的第一運動定律來解釋:

除非受到外力作用,否則靜止的物體總是保持靜止狀態;

除非受到外力作用,否則處於運動狀態中的物體速度將保持不變。

微習慣,就是用一個微小的沒有任何負擔的小行為,來充當讓你從靜止狀態到運動狀態的那個外力。

1 為什麼是“微”習慣?

在長久的一成不變的日子裡,讓生活做出一丁點改變往往都顯得很艱鉅。

為什麼?

神經通路是大腦裡的溝通渠道,這些通路就是習慣在身體裡的“長相”。

它的工作機制是這樣的:一旦某個習慣指定的神經通路被一個想法或外部訊號觸發,腦中就會有一個電荷沿著這條通路放電,然後你就會有一股想進行這項習慣行為的強烈慾望。

只要你到場,就擁有了百分之八十的成功

比如,如果你每天醒來後都要馬上洗澡,那就會有一個神經通路和這個行為關聯。你一醒來,這個“洗澡神經元”就會放電,然後你就會像殭屍一樣走過去洗澡——根本無須思考——這就是擁有習慣的神奇或悲慘之處,至於到底神奇還是悲慘就要看習慣是好是壞。隨著習慣根深蒂固,與之關聯的神經通路會變得更強壯、更牢固。

理解這一點後,我們的目標變得簡單明瞭。如果想要建立並強化特定的神經通路,我們就要不斷重複。

養成一個習慣需要多久?

不是整形外科醫生麥克斯威爾·馬爾茨說的21天,也不是30天。

一個行為變成習慣所需的時間平均為 66 天,但不同人不同行為所需時間相差很大,從 18 天到 254 天不等。

世間萬物各有各的脾氣,憑什麼所有習慣都用21天?

每天喝一杯水可能屬於 21 天就能養成的習慣,但是像每天 100 個仰臥起坐這樣更具有挑戰性的行為,則要幾百天甚至更長時間才能變成習慣,而且這個挑戰對於健身教練和運動白痴來說,難度也不是一個量級的。

人類大腦很穩定,不易改變。它有一套對外部世界做出反應的固定體系。有一個不易改變的大腦有時會讓人感到沮喪,可總體上說,好處還是相當多的。試想如果你的人格和生活習慣能一天變一個樣會如何。

一旦你成功養成健康的新習慣,一切都會變得輕鬆起來。

每天早上自動起床,吃一頓健康的早餐,然後去健身,而不是和大腦持久戰鬥。

付出很少的努力就能做正確的事情,這對於許多人來說可望而不可即

,因為他們只能看到這種穩定性的陰暗面:大腦如何強迫他們吃垃圾食品、看電視、抽菸和咬指甲。但是,壞習慣有多可怕,好習慣就有多神奇。

2 慢慢挪出舒適區,而不是跳出去

以前跟人學要“跳出舒適區”,像我這樣的行動派,確實是說跳就跳的,但沒過幾天就一溜煙打回原形了。大部分人應該都有這樣的經歷——立志開始健康管理,卻止步於健身卡變洗澡卡。

為什麼不應該用“跳”的方式出舒適圈?

一起來複習一下動物演化史發展到哺乳動物這一支:軟體動物——魚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哺乳動物。

只要你到場,就擁有了百分之八十的成功

假如你是一條魚,突發奇想挑戰自我去爬樹,你覺得在爬樹的過程中,最先發生的是什麼?會是基因突變嗎?還是毒辣辣的太陽?

我們的大腦和基因對於這一路的演化是有記憶的。

潛意識對行為的控制遠超過意識,而“重複”正是潛意識大腦所使用的語言。

“多重複幾遍,就不會忘記。”這是最初也是最後一個關於大腦的笑話。

潛意識大腦喜歡效率,這就是我們能養成習慣的原因。當你重複某個行為一段時間後,大腦就能自動完成這個過程了。比起每次都要有意識地進行權衡和選擇再決定以同樣的方式行動,這種做法更節能。

如果你快速地做出了決定,即使你認為自己在主動思考,很可能還是習慣在起作用。選自己最喜歡的冰淇淋口味就是一個例子。

你現在有一個心理舒適區,把它想象成一個圓圈。在圓圈裡時你感覺最舒適,而圓圈外是你想達到的目標。你可能會看到圓圈外的自己身材變得健壯了、體重減輕了,也許會想象圓圈外的你寫完或讀完了某本書,也許會看到自己的消極思想更少、更加幸福,或者更常在家做飯,或者看到你感興趣的一切都在趨於完美。

因為這些目標都要在經歷不舒適的過程後才能實現(因為偏離了神經通路目前的程式),所以它們都在舒適區外。

只要你到場,就擁有了百分之八十的成功

通常人們處理此類變化的方式是投入,採取“只要能成功怎麼做都行”的策略。

這就好像你全力衝刺到舒適區外面,拼命掙扎著想留在那裡,這時你的潛意識就會說,“有意思,可這麼劇烈的變化真讓我不舒服”,當然,你不會這麼容易投降,不舒服也會靠意志堅持住,然後,當你的動力和意志力不足以支撐你停留在那裡時,潛意識就強迫你回到舒適區裡面。

只要你到場,就擁有了百分之八十的成功

微習慣的本質決定它幾乎不會讓你在還沒做的時候就感到困難,這個重要的優點在你超額完成任務時更為顯著。

30 分鐘鍛鍊就像一座高山一樣。那次鍛鍊的感知難度很高——我感覺到的困難比實際的大得多。可是,當我決定以一個俯臥撐開始,然後再以同樣的方式繼續時,感知難度顯著下降了。

在任何計劃中,設定微目標都是降低感知難度的最佳方式。

一旦你開始做且能隨心所欲地繼續下去,“已經開始”帶來的心理影響會讓感知難度明顯降低。

正如從物理學角度看,物體的慣性在運動開始前最大,一旦物體處於運動狀態,因為存在動量(而且動力也增長了,複習一下高中物理),一切都會變得簡單。

即使是從做小事開始,你也會有腳踏實地的感覺,這一點很重要。

採用微習慣策略的結果:自我損耗極少(即使在完成預定目標後繼續前進的過程中)。

開始行動的理由是最難找到的,因為目標的重量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而一旦開始,我們會覺得似乎需要達到最初的目標才算得上成功,這就是我們不願意啟動那些讓我們聞之色變的計劃的原因。——如果最終做不到,我們寧可不開始。

實際上,一天跑一步,一點都不難。

人生這場遊戲,你到場了,就已經贏得了體驗這世間萬種風情的機會,別躺平不動哇,給生活一個初始的力,看它帶你去往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