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馬蘭花,馬蘭花,風吹雨打都不怕……”這首童謠的背後,有一個難忘的人

“馬蘭花,馬蘭花,風吹雨打都不怕……”這首童謠的背後,有一個難忘的人

“馬蘭花,馬蘭花,風吹雨打都不怕,勤勞的人在說話,請你馬上就開花。”這首經典童謠,曾經伴隨著許多中國孩子的童年,成為他們兒時最經典的美好回憶。你可知,這首兒歌是由誰創作的嗎?

《馬蘭花》最初是一部兒童劇,他的作者就是由中國福利會兒童藝術劇院首任院長、中國兒童劇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和舞臺藝術家——任德耀先生。今年,正值培育這朵《馬蘭花》的任德耀先生誕辰100週年。“托起明天的太陽” 紀念中國兒童戲劇的開拓者任德耀先生誕辰100週年研討會日前在滬舉行。

神奇的“馬蘭花”綻放了60餘年,她以頑強的生命力,在一代代孩子們的記憶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它不僅有過各種舞臺藝術版本,至今盛演不衰,還被俄羅斯、美國、日本、挪威等國改編。中央電視臺動畫部根據任德耀原著《馬蘭花》製作了電視動畫,於2006年6月播出。

他創作的這首馬蘭花,已經穿越時空,凝固成為勞動者的讚歌。

“馬蘭花,馬蘭花,風吹雨打都不怕……”這首童謠的背後,有一個難忘的人

任德耀的一生始終堅持在兒童劇戰線,始終耕耘著兒童劇這塊園地,他創作了23部兒童劇,3部兒童電影,導演各類戲劇與節目38個,在中國兒童戲劇史上烙上了他特有的風格和美學的追求。他將他畢生的希望、理想、追求、探索,化為新中國兒童劇事業的勃勃生機。

“有人以為從事兒童戲劇工作是‘小兒科’,其實不然,兒童劇院演員和兒科醫院的醫生一樣,需要有更精湛的技藝和崇高的品德。”任德耀在給現任中福會兒童藝術劇院院長院長蔡金萍的信中這樣寫道。

“一要熱愛兒童,全心全意為伺候孩子們的事業奉獻出自己的一切;二要努力學文化,沒有高度的文化基礎,就不能理解劇本的精髓和藝術形象的心理,要把最美好的藝術獻給孩子;三要永不滿足,精益求精,要把新的藝術、新的思想傳給孩子,”這是任德耀給新一代兒童劇工作者提出的要求。

“馬蘭花,馬蘭花,風吹雨打都不怕……”這首童謠的背後,有一個難忘的人

1956年6月1日,《馬蘭花》作為中國兒童藝術劇院的開院大戲在北京首演,60多年來,中國兒藝曾經6次復排《馬蘭花》,60餘年長演不衰,創造了中國兒童戲劇史上的奇蹟。

中國兒童藝術劇院的院長尹曉東說,之所以《馬蘭花》有如此持久的藝術生命力,首先得益於任先生的劇作才華和同小觀眾完全平等的創作態度。

馬蘭花取材於流傳較廣的民間故事,故事本身似乎沒有什麼別出心裁的特意之處,但在任德耀筆下,讓這個題材煥發出了新意,透過對大蘭的虛偽、貪婪、懶惰、自私自利性格的描寫,對小蘭的樸素、勤勞、善良、熱愛勞動的性格特徵刻畫,表演出了大小蘭姐妹倆不同的人生態度。兩個鮮明對照的形象,讓小觀眾在觀賞過程中,形成了鮮明的愛憎態度,進而樹立正確的三觀。

“馬蘭花,馬蘭花,風吹雨打都不怕……”這首童謠的背後,有一個難忘的人

任德耀在組織情節、塑造人物,以及安排歌舞場面的創作過程中,全都是從兒童的思想感情和趣味出發,同時也為藝術的二度創作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這個戲在不斷打磨和開拓創新中,為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兒童戲劇藝術人才,也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中國兒童藝術劇院的藝術風格和創作道路。

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導演、演員張承明

說,我們印象當中的任德耀就是一個性情中人,幾乎每天來得最早,有時候我們看見辦公室燈很晚還亮著,他把自己一生都獻給了兒童戲劇事業,他是全心全意的,這一點我們所有的人都是一致公認的。兒藝在他的領導下,就像一個大家庭,他就像這個家的家長,我們這代人就在兒藝這個大家庭中,受到他多次嚴厲的批評和親切的關愛下成長起來的。

著名編劇歐陽逸冰

回憶起他和任德耀的往事,打動了很多人。

“1997年,中福會上海兒童藝術劇院演出我的新作《享受艱難》,我來了以後知道任德耀先生住在華山醫院13層,我拿著兩籃花走上去看他,在敲病房門之前我不知道要跟他說什麼,也不知道該怎麼說,絕症對一個人來說意味著什麼,對一個熱愛他的朋友來說又意味著什麼。我闖進去了,進去後他笑嘻嘻的趕緊把我拉到他的床邊,床邊褥子底下他壓著一堆報紙,都是剪報,他給我看這是什麼,那是什麼,都是北京報紙報道中國兒童戲劇的訊息,報道我的創作的訊息,他對兒童戲劇和我那麼關注,很精心的剪下來就擱在自己的褥子底下。當時我跟他說什麼呢?我們就要永遠分離了,他對我在生命最後一刻那樣滿腔熱情關注我,關注中國兒童戲劇的後來者。我只好跟他東拉西扯,跟他扯摘豆苗,把能吃的都扔了,把不能吃的留下來了……所有這些,每一個鏡頭每一個畫面都是那麼真切,然而這一切都要過去了。我最後很艱難地跟他告別,在華山醫院13層病房走廊裡,他非要送我,走不了幾步就到了電梯門前。我看見電梯冰冷的鐵門,我想假如我跳上電梯,我們是一個在電梯內,一個在電梯外,砰的一聲悄悄的電梯門一關,就意味著我們從此不再見面了。所以我跟他說我們慢慢走,別上那個電梯,我們在電梯旁邊繞了一下回去了,又繞了一下回去了,整整轉了三圈,最後還是得走。我不忍心跟他在電梯門口告別,我把他推回了病房,轉身我趕緊跑,我知道我的眼睛溼潤了,我忍著眼淚……”

劇作家陳達明少年時代

在少年時代曾經看過《馬蘭花》,“後來我的女兒也看的,女兒現在也近50歲了,我的外孫女又接著看了,所以從我們家來講就是三代看過,那麼從全上海、全中國,他到底影響了多少人。他透過這個戲告訴了人們真善美,給了孩子們很好的人生價值取向的啟蒙教育,而且這種教育是非常生動的。”

上海戲劇學院院長榮廣潤

上世紀50年代末在無錫看過《馬蘭花》,正是這部戲影響他參加課餘演劇活動以及最後報考戲劇學院,成為一個戲劇人。他至今清楚記得,“《馬蘭花》裡狗尾巴草與喇叭花談戀愛非常好玩,比主要故事都有趣。”

作者:童薇菁

製作編輯:童薇菁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