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圓明園“南北”買賣街開街,據傳乾隆皇帝最喜歡逛這條買賣街

近日,以歷史上“圓明園買賣街”為藍本的“拾光買賣街”開街。

圓明園曾有過兩條買賣街,即含經堂買賣街和同樂園買賣街,興盛於清乾隆年間,店鋪林立,商品繁多,商人、遊客均由宮女、太監裝扮,以營造繁盛之景。

嘉慶年間,買賣街停止運營,咸豐年間毀於英法聯軍之手。

圓明園“南北”買賣街開街,據傳乾隆皇帝最喜歡逛這條買賣街

清代唐岱沈源合畫《圓明園四十景圖詠·坐石臨流》,東部為同樂園,有學者認為圖中便是同樂園買賣街。

圓明園“南北”買賣街開街,據傳乾隆皇帝最喜歡逛這條買賣街

“三山五園”有六條買賣街

所謂“買賣街”,也稱“宮市”,是清代皇家園林中仿照民間街景而興建的商業街。乾隆年間在西郊“三山五園”中修建了6條。

“買賣街”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上將皇家園林中的商業街統稱為“買賣街”;狹義上將乾隆皇帝南巡,即乾隆十六年(1751年)前後,參考北方及江南建築樣式興建的商業街稱為“買賣街”。乾隆南巡前,以北方傳統市肆格局為主興建的商業街有3處,即暢春園買賣街、圓明園含經堂買賣街、靜宜園(今山上公園)買賣街。乾隆皇帝南巡後,仿照江南蘇州市肆格局興建的商業街,稱為“蘇州街”,也稱“買賣街”,有3處,即圓明園同樂園買賣街、清漪園(今頤和園)後溪河買賣街、清漪園萬字河買賣街。

圓明園“南北”買賣街開街,據傳乾隆皇帝最喜歡逛這條買賣街

拾光買賣街 北晚新視覺供圖

其實,“買賣街”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商業街,只是供皇帝和後宮妃嬪們感受民間生活而逛街行樂的場所。但街上的商鋪、酒樓、茶肆、客棧、廟宇大多依照民間井市的樣式構建,其商品琳琅滿目,應有盡有。漫步於此,使人真好似置身於繁華的井市之中。

皇家御園中為什麼要設買賣街呢?其說法有三種:一是因皇帝每次出行,老百姓都得迴避,店鋪都得關門,不見街市景緻,而在皇家園林中設個買賣街,可以展現民間鬧市的生活意趣;二是長期生活在禁苑的后妃宮眷、阿哥公主們幾乎與世隔絕,有了買賣街,他們才能有機會感受一下老百姓逛廟會、趕集市的樂趣;三是營造富裕祥和、國泰民安之景象,以彰顯大清之太平盛世。

買賣街的“開街”時間並不固定。每次“開街”多是帝后駐蹕御園之時。而圓明園買賣街多在元旦(春節)、端午、中秋開市,以營造喜慶的節日氣氛。

每次開街,街上是熙熙攘攘、人聲喧鬧,商人、遊客均由宮女太監裝扮。每當皇帝駕到時,整個買賣街頓時熱鬧起來。“商家”的叫賣聲,此起彼伏,一派生意興隆的景象,頗似京城廟會集市一般熱鬧。

嘉慶時期,由於政府財政不斷吃緊,嘉慶皇帝下旨罷去了“三山五園”中買賣街的商業活動,故此不再開市。咸豐十年(1860年),御園中的買賣街毀於英法聯軍之手。如今只有頤和園北宮門內的後溪河買賣街(也稱蘇州街)於1986年得以復建,並對外開放。

含經堂買賣街薈萃民間美食

圓明園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初為康熙賜給皇四子胤禛的園林。雍正即位後,拓展賜園,並升級為御園。乾隆時期又進行了區域性增建、改建,在東面新建了長春園,在東南鄰併入了萬春園,由此圓明三園的格局基本形成。每到盛夏時節,皇帝便到此理政,故有“夏宮”之稱。

圓明園建築規模宏大,景觀眾多,被譽為“萬園之園”。乾隆年間在長春園含經堂東側,興建了單面長排臨水的鋪面房,俗稱含經堂買賣街,為東西走向,長約120米,有店鋪數十家。因以飯館居多,且各具風味,故有“小吃一條街”之稱。

據《圓明園史話》記載:含經堂建築群於乾隆十二年(1747年)已大致建成。其街景是按照京城街市修建的,因弘曆當時還未正式南巡,對江南姑蘇的街市景象還沒有直觀的瞭解,故當時修建的買賣街,沒有太多的姑蘇街市元素。

從相關檔案來看,清朝中後期這條買賣街上的鋪面房曾不斷改造,其造型以兩層鋪面房居多,街中設有牌樓,都是北京城常見的形式。

據傳,乾隆皇帝最喜歡逛這條買賣街,因為有許多御膳房裡沒有的民間風味小吃。而街上餐館掌櫃的和“店小二”,是開街前臨時從京城裡各酒家選來的嗓門洪亮、口齒伶俐的角色充當。每當乾隆聖駕經過這裡,就能聽見“店小二”高聲報菜名兒,掌櫃的噼裡啪啦打算盤的聲音,盡顯生意興隆之景緻。

乾隆帝逛買賣街,引發人們無限的聯想,也留下了許多有趣的故事。相傳有一年正月初三,乾隆皇帝帶著和珅、紀曉嵐來到這條買賣街,三人走進一家名為“香滿樓”的飯館。落座後,乾隆提出,三人以美食為題對對子,每個人各出一聯,誰對不上來為輸,掏銀子請客。酒菜端上來後,乾隆一指桌子上那盤油炸花生豆,先出一句上聯:“油炸花生豆真香,香溢君心,心裡爽!”紀曉嵐一指桌子上那盤糖拌蘿蔔絲,對道:“糖拌蘿蔔絲很甜,甜滿臣腹,腹內熱!”和珅張了張嘴,沒對上來。“和大人,該你出上聯了。”乾隆催道。和珅想了半天,忽然想起兩天前在知味樓吃飯時看到的一副對聯,便說道:“三杯好酒醉山禽!”乾隆隨口對道:“四面嘉賓珍野味!”紀曉嵐也不怠慢:“八方佳餚競美食!”和珅一聽,傻了眼,只得甘願受罰。

正如許多“乾隆下江南”的傳奇故事一般,這個故事雖然真實性存疑,但已體現出百姓對買賣街的好奇與興趣。

同樂園買賣街俗稱“蘇州街”

同樂園買賣街位於圓明園西部東路的舍衛城之南、同樂園之西,呈“T”字形。其修建年代存在爭議。有學者考證,認為該街至遲在乾隆九年(1744年)的《圓明園四十景圖》中已經出現。也有學者認為,該街建於乾隆二十六年以後,即乾隆南巡之後,因為《南巡秘記》有蘇州街“乃闢圓明園之東偏仿蘇杭列廛形式建築,為市街,以資買賣。每年新歲半月間,為尤盛,此園取名同樂,在福海之東,絕似蘇州觀前街及金陵三山街、杭州大街等處景象,其間肆廛鱗次櫛比”的記載。

據考,這條買賣街的原型是古代蘇州城西北部的山塘街,俗稱“七里山塘”。因商賈聚集,街市繁華,有“姑蘇第一名街”之稱。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多次到山塘街尋遊,對這裡的景緻很是青睞,遂在圓明園同樂園之西以山塘街為藍本,仿建了這一條商業街。

該街主體為南北向,長180多米,中間有河流過,河上架設雙木板踏跺橋,名雙橋,長街由此被分為雙橋南街和北街,向北延至舍衛城南則形成基本對稱的東西二街,共同組成街市格局。其中南北街總長超過130米,東西街則很短,但街巷為筆直的通衢。因商鋪沿河而置,且有小碼頭,船來人往,一派江南街市景象,俗稱“蘇州街”,也稱同樂園買賣街。

這條街上店鋪很多,道光年大臣姚元之《竹葉亭雜記》稱:“圓明園福海之東有同樂園,每歲賜諸臣觀劇於此。高廟(廟號為“高”的皇帝,指乾隆帝)時,每新歲園中設有買賣街,凡古玩估衣以及茶館飯肆,一切動用諸物悉備,外間所有者無不有之,雖至攜小筐賣瓜子者亦備焉。”

供職於清廷的法國傳教士蔣友仁曾記述:“(圓明)園中亦有通衢,店鋪夾列,每逢佳節,中國、日本、歐洲各國,各種最珍奇之物,群匯於此,如市場然。”由此可見,這條買賣街上還有洋貨出售。

嘉慶元年(1796年)內務府工程清單上,曾記錄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維修同樂園買賣街的情況,特別提到若干店鋪的字號和形制,其中雙橋北街東面有圃香館樓一座三間,街西有富興樓並萬香樓共六間、後院轉角房五間、東西群樓後院淨房六座共六間、酒樓一座,雙橋北街西臨河有茂源號一座三間帶後抱廈一座,另有酒樓以及帶孔雀籠的雀鳥房等;舍衛城東西街及並雙橋南街黏修鋪面、牌樓、拍子(房)共19座,計57間。

這條買賣街上有座戲樓,名為“聽雅軒”,“每歲賜諸臣觀劇於此”。有一年金秋,乾隆傳旨,八月十二日賜近臣在“聽雅軒”看承應戲《霓裳獻壽》。眾臣一聽就明白了,這哪兒是請我們聽戲呀,是讓我們進獻壽禮,因為八月十三日是乾隆的壽日,即“萬壽節”。到了八月十二日,眾臣早早來到戲樓,將自備的壽禮一一奉上,乾隆是龍顏大悅。

(原標題:圓明園“南北”買賣街)

流程編輯:u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