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古人吃完飯後,只在桌子上留下一錠銀子就走,為什麼店主不阻攔?

古人吃完飯後,只在桌子上留下一錠銀子就走,為什麼店主不阻攔?

我們平時到外面吃飯,不論是先結賬還是後結賬,都是有著一定之規,通常情況下價格多少,我們就給多少。但是我們在追劇的時候,尤其是古裝電視劇,總會有一些人在客棧酒館吃過後,隨手在桌子上放了一錠銀子就揚長而去,頭也不回,而店老闆也不去阻攔。我們不禁會有很大的疑問:為什麼他就知道飯錢是多少?難道每頓飯都一錠銀子嗎?如果飯錢不夠,店主為什麼又不去攔截呢?

古人吃完飯後,只在桌子上留下一錠銀子就走,為什麼店主不阻攔?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了解銀兩的概念。其實銀兩最早的出現,根據史料記載,起於漢代,主要就是一種稱量貨幣的通用單位。銀兩在我國古代貨幣中,其價值處在中間的位置,比銀兩還要高的是黃金,比銀兩價格低的是銅板。

古人吃完飯後,只在桌子上留下一錠銀子就走,為什麼店主不阻攔?

隨著歷史的不斷髮展,銀兩的波動也時長在發生著變化。1兩等於37。301克,比如在清朝時期的道光年間,一兩白銀可以換取一吊錢,一吊錢也就是一千文錢,但是到了道光二十年,爆發了鴉片戰爭,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其中就有很多賠款的地方,這樣算下來,國庫必然會空虛,由於賠款銀兩,將直接導致了貨幣市場的起伏,一兩銀子可以換到1600文錢。到了咸豐年間,銀價又開始猛漲,一兩白銀竟然可以換到2300文錢。

古人吃完飯後,只在桌子上留下一錠銀子就走,為什麼店主不阻攔?

既然銀兩可以換到上千文錢,有的朋友還是沒有一個確切的概念,但是如果把銀兩和銅錢折算成人民幣,我們就會一目瞭然。事實上,唐代的一兩銀子,大概相當於現在人民幣132塊錢左右,到了宋代,由於錢幣制度混亂,一般沒有一個固定的說法,有的說宋朝的1兩銀子,可以折算成900到1800塊人民幣,有的則認為1兩銀子在600到1300左右。

到了清朝,1兩銀子的價格 又回到了200元左右,而1兩黃金等於10兩白銀,也就是說1兩黃金的價格在2000左右。根據資料記載,唐朝九品的俸祿是一個月是十兩銀子,也就是1000塊錢,到了清朝的六品官員,年俸祿是45兩銀子,經過折算後,大概是9000塊錢左右。

古人吃完飯後,只在桌子上留下一錠銀子就走,為什麼店主不阻攔?

在明朝萬曆年間,一兩銀子,是可以買377斤的大米,如今我們吃大米,一斤在2元左右,可以估算出明朝的一兩銀子等於現在人民幣660塊錢。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考慮一開始的問題,古人吃個飯,就算是滿桌山珍海味,也不過是百十來文錢的事,而隨手掏出一錠銀子放在桌子上轉身而走的客人,店主自然知道人家是出手闊綽,不需要找零,還哪敢上前去阻攔呢。就好比我們去麵條店點了一碗牛肉麵,吃完後在桌子放上100元錢一樣。

古人吃完飯後,只在桌子上留下一錠銀子就走,為什麼店主不阻攔?

其實銀兩往前追溯,從一開始的貝幣和銅貝,到秦朝的“半兩錢”,又到了漢朝的“五銖”,最後演變成銀兩元寶,在到我們今天用的硬幣紙幣,這中間有著4000多年的發展史呢。

今日話題:如果你是店主,看到別人扔下一錠銀子轉身而去,你是去攔阻非要找錢給他呢,還是默默地把銀子拿起來塞到懷裡呢?歡迎在下方留言,我們一起交流。

文 | 國學大觀園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國學大觀園

古人吃完飯後,只在桌子上留下一錠銀子就走,為什麼店主不阻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