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如果你只關注《贈汪倫》最後兩句,證明你未深入理解踏歌聲的意義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兩句詩相信大家是再熟悉不過了,是出自唐代詩人李白的《贈汪倫》中最後兩句。記得當年自己背誦這首詩的時候,同樣深深被這最後兩句折服。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自己對這首詩逐漸有了一點新的領悟,就是這首詩的真情流露之處,其實是在“踏歌聲”上!

如果你只關注《贈汪倫》最後兩句,證明你未深入理解踏歌聲的意義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這踏歌聲是怎麼流露出真情的呢?這樣我們首先就需要來了解一下什麼叫“踏歌”。踏歌是源於我國古代民間的一種歌舞形式,遠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就已經興起了,更是風靡盛行於唐代。歷來對於踏歌的解釋不一,但大都鍾情於“手挽手,踏著節拍跳舞唱歌”這一說法。

如果你只關注《贈汪倫》最後兩句,證明你未深入理解踏歌聲的意義

我也比較認同這一說法,因為這總能讓我想起這樣一種場景,大家在一起手挽手,圍成一個圓圈,中間點上一堆篝火。人們有節奏地邁著相同的步伐載歌載舞。這在我們不同的民族身上,都有各自不同的特點,但有幾點幾乎是共同的,都是比較隆重的,非常開心的,尤其是在對待朋友的時候。

如果你只關注《贈汪倫》最後兩句,證明你未深入理解踏歌聲的意義

如果你也贊同這一種說法的話,哪你就可以想象到李白和汪倫在一起的時候,汪倫一定是用踏歌為李白接風洗塵,或是用踏歌的形式讓李白感受過難以忘懷的快樂。所以李白才會在聽到汪倫以踏歌相送的歌聲後,感慨汪倫的情誼勝過桃花潭水深。

如果你只關注《贈汪倫》最後兩句,證明你未深入理解踏歌聲的意義

其實我個人認為“踏歌”這兩個字也可以這樣理解,如同“踏青”一樣,踏著歌聲相送。古有“送君千里,終須一別”的說法,即是送別親朋時,不忍相離,送了一程又一程。心中難以割捨,那份摯感真情。

如果你只關注《贈汪倫》最後兩句,證明你未深入理解踏歌聲的意義

試想一下,李白乘上即將遠去的小船,忽然聽到岸上的汪倫唱起了曾經一起踏歌時所唱的歌謠,小船慢慢離去,而汪倫邊唱邊走,試圖拉近這漸行漸遠的距離。此處既可以指踏著歌聲相送,也可以指聽到曾經踏歌時歡樂的歌聲。

如果你只關注《贈汪倫》最後兩句,證明你未深入理解踏歌聲的意義

【有聲完整版】唐詩可以小時候先背下來,尤其在這個記憶力比較好的年齡段,意思可以自己慢慢理解

檢視

此情此景,站在船頭的李白,深深被這送別的情景感動。心中不免有些氣惱,你這讓我與汪倫相隔漸遠的桃花潭水啊,莫要得意,哪怕你水深千餘許,也不能阻隔我與汪倫的友情。小船愈行愈遠,歌聲也若即若離,唯一能見到的,只有汪倫晃動的身影。

如果你只關注《贈汪倫》最後兩句,證明你未深入理解踏歌聲的意義

所以我也在想,李白之所以用踏歌聲,或許正是因為,汪倫踏歌晃動的身影能比歌聲相送得更遠。也只有這踏歌聲才能表達出摯友相別時的那種不捨,“摯友相別離,一步未肯棄。桃花潭水阻,踏歌送君去!”,不好意思,這是我借汪倫之情,寫的《送李白》。

如果你只關注《贈汪倫》最後兩句,證明你未深入理解踏歌聲的意義

雖然汪倫最終也將消失在李白的視線中,但我相信,假如是我們站在船頭,有這樣一位友人如此相送,也一定會被深深感動。所不同的,不過我們寫不出來李白這樣讓人難忘的詩篇而已!

不過,雖然李白有李白的才華,但我們也有我們的優勢,想朋友了,打個電話,發個資訊,哪怕只是翻一翻朋友的朋友圈,也是一件開心的事情。

如果你只關注《贈汪倫》最後兩句,證明你未深入理解踏歌聲的意義

這就是我對踏歌聲的理解,不知道大家是否認同。其實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什麼標準答案,每個人都有自己對事物的理解,我們都知道一加一等於二,這不是因為二是標準答案,只是因為現階段我與你的想法一致!

如果你只關注《贈汪倫》最後兩句,證明你未深入理解踏歌聲的意義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歡迎大家留下你對這首詩的感悟。我始終堅信,每個人的感悟都是一粒種子,或雄渾,或落寞,或典雅,或飄逸,可曠達,亦可清奇……當它在適合的大地上落地生根,發芽,待到花開時,你將擁有世界上最美麗的花園!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易品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