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你可知道,這些年來智慧手機的包裝“縮水”了多少?

十年前,當時的小編才剛剛開始接觸“智慧手機”。而對於那時候的許多人(包括我自己)來說,安卓和iOS還都是比較陌生的概念,HTC的WM手機和諾基亞的N系列、E系列才是真正“高階”乃至“旗艦”的代名詞。

你可知道,這些年來智慧手機的包裝“縮水”了多少?

有意思的是,在當時的智慧手機業界,硬體的“效能”遠不像現在這般受到重視;相比之下, 螢幕是否夠大、按鍵手感是否夠好、外形是否夠創新才是更多消費者(和廠商)在乎的內容。而除了這些之外,還有一個能夠直接體現少數超高階手機“身份”的東西。

那就是豪華、大氣、上檔次的包裝

是的,諾基亞末代塞班商務旗艦E90的包裝是一個巨大的、內部整整齊齊擺放著大量附件的盒子,HTC傳奇神機鑽石(Diamond)的包裝內部是一個倒金字塔形狀、錯落有致的塑膠“飯盒”,索尼愛立信初代Xperia X1的包裝設計了一個夢幻的“對開門”結構……即便是今日來看,這些老旗艦們的包裝設計不僅極富創意,而且的的確確做到了讓人光是看到包裝就能理解“這個手機不簡單”。

你可知道,這些年來智慧手機的包裝“縮水”了多少?

平心而論,2007年誕生的初代iPhone在那時其實真的很“不起眼”——這不僅是因為全觸屏的操作方式最初還並不能被消費者所接受,還因為它光是看包裝,就不像是一臺高階手機啊(笑)~

你可知道,這些年來智慧手機的包裝“縮水”了多少?

然而,時至今日,我們再也看不到如十年前那些老旗艦手機一樣的碩大的、豪華的、充滿創意的、“倍有面子的”包裝了。反倒是以iPhone為代表的這種緊湊的、小巧的、甚至是看起來“略顯寒酸”的包裝風格佔據了整個消費電子市場的主流。

為了環保,廠商們真的犧牲了很多

兩年前(2017年)的三月份,一群環保主義者聚集到了MWC(世界行動通訊大會)的展館內外,他們手舉“再利用,再迴圈,請反思”的標語,呼籲消費電子廠商們應當考慮官方回收舊機,以避免大量的資源浪費和潛在的環境汙染。

你可知道,這些年來智慧手機的包裝“縮水”了多少?

舊手機、舊電腦對於環境的汙染有多嚴重?大家在網上搜索一下“貴嶼”,就能發現許多觸目驚心的報道和圖片,這裡就不再贅述了。而且,客觀地來說,電子產品(本身)內含的一些貴金屬和有毒物質基本上都屬於生產工藝或功能所必須,想要去除是不可能的。也正因為如此,廠商們近年來更多地將“環保化”的努力集中在了產品包裝的材料和設計革新上,而這,正是以往那種“豪華包裝”消失的真正原因。

你可知道,這些年來智慧手機的包裝“縮水”了多少?

當然,僅僅是將豪華的大盒子換成緊湊的小包裝,將難以降解且加工過程汙染嚴重的塑膠材質換成天然可降解、加工過程也相對環保的紙質只是一個開始。如果大家有留意這幾年的手機包裝風格,還會發現更多為了環保而做的犧牲。

比如說,當前包括蘋果iPhone、三星Galaxy在內的一些旗艦手機包裝都越來越“素”,繁複的彩印圖案是越來越少了:這是因為廠商們使用了無毒無害的、由大豆製成的特殊油墨。它的色彩很淺,印刷效果並不好,但是卻能避免傳統合成染料對人體和環境的毒害。

你可知道,這些年來智慧手機的包裝“縮水”了多少?

又比如說,將包裝盒的外殼、內襯全部從成形塑膠換成硬紙板甚至是摺疊的紙盒材質,這當然會降低包裝本身的抗衝擊能力。而萬一紙質包裝在沾水、碰撞之後汙損甚至破裂,更是會給廠商帶來直接損失。

除此之外,諸如三星、戴爾等廠商更是宣佈了全面採用回收材料或生物基材來製造產品包裝的計劃:這類材料固然硬度較紙質更高、作為包裝材料強度是大大足夠的。但它們卻也有一個致命的缺陷,就是色彩不夠“乾淨”,因此很難做出純白色的包裝,大多都為了遮掩回收材質的本色而必須要染成黑色使用。從包裝美觀的角度來說,顯然還是有一定負面影響的。

當然,同樣的代價,消費者也是要付的

過去,買個兩千多的手機,包裝盒就能大如枕頭,豪華得讓看到的每一個人都知道“你買了個手機”;而如今,即便是萬元旗艦,包裝也是低調得猶如肥皂盒了……當然,我知道有些人肯定會想“反正廠商們也從中節約了成本嘛~”

真的是這樣麼?

可能大家會有一種錯覺,認為以“回收材料”為代表的一些環保包裝,其成本必然是要低於一手新材料的。這隻能說是大家被一些諸如“每x質量報告”之類的節目所誤導了:劣質的、小廠出品的回收材料成本的確是非常低廉,但對於那些真正為環保著想的消費電子企業來說,他們使用的“回收材料”可真的未必比一手材料成本低。

你可知道,這些年來智慧手機的包裝“縮水”了多少?

就拿三星來說,他們於近日發表宣告,計劃到2030年為止總共回收750萬噸丟棄的產品,使用50萬噸再生材料製作新產品的包裝——這些再生材料本身還要符合相關環保組織的種種認證標準,不僅不能省錢、反而會帶來包裝成本的上升。

你可知道,這些年來智慧手機的包裝“縮水”了多少?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PC大廠戴爾身上:他們用“回收塑膠”來製造膝上型電腦包裝中必要的托盤元件。但這些塑膠的來源可不是你想象中的廢品回收站,而是數個與戴爾建立了合作關係的海洋清潔公司——他們耗費極大的人力物力,從海水中打撈和過濾可能會影響生態環境的塑膠廢棄物,然後再製成可供再次使用的“海洋塑膠”原料。此類回收塑膠的成本會有多高?說實在的超出了大部分人的認知範圍。但是為了環保,廠商們也樂於承擔這份社會責任。

對於消費者來說,這意味著什麼呢?很簡單,那就是採用了種種環保材質和技術之後,如今的消費電子產品(包裝)成本反而是大幅上升的。而這部分成本,當然也會轉嫁到消費者的身上來——只不過,和一般意義上的“羊毛出在羊身上”不同,對於因為環保而產生的代價,我們還是應該有足夠的包容心的。

畢竟,無論是面子還是錢包,都沒有綠水青山來得重要啊。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