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青聯人|周林平:滿懷“瓷”心,青春追夢

作者 |《中華兒女》 梁偉

編輯 | 華南

青聯人|周林平:滿懷“瓷”心,青春追夢

自新石器時代至今,陶瓷文化發展已有一萬多年曆史,源遠流長。

一千多年前,宋真宗把自己的年號“景德”,賜予這個青石鋪路、小橋流水、霧靄青山、窯火炊煙的江南小鎮;一千多年後的今天,這裡依舊是享譽世界的“瓷都”——景德鎮。

在這片流淌著“瓷文化”的土地上,有著世界上最好的陶瓷匠人,無數人滿懷“瓷心”,薪火相傳,歷久不息。江西省青聯委員、江西省高階工藝美術師、景德鎮市現代高溫色釉陶瓷研究所所長周林平就是其中一員。他說,“陶瓷文化是一種生活方式的綜合體現,不是單一的‘陶瓷’,而是個人審美方式的物化。我願意做瓷文化的傳播者和推廣者,我想讓那些還不知道自己喜歡陶瓷藝術的人‘遇見’陶瓷,並把陶瓷以及背後的陶瓷文化融入到越來越多人的生活當中”。

“做自己喜歡的事最幸福”

周林平不是土生土長的景德鎮人,甚至在2000年前都沒有去過景德鎮,但和陶瓷的“邂逅”卻很早。

1980年代,周林平出生於江西撫州臨川,在他兒時的記憶裡,家裡堆著很多盤子、碗、杯子……當然,這些都是陶瓷的,上面有各式各樣的花紋,“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就覺得好看”。這是他對瓷器的最初印象。

“我父親是賣瓷器的,那時候把所有瓷器全部運上船,他就到全國各地兜售。可能這一行程就得好幾個月,特別辛苦,那一船瓷器就是我們家最大的經濟來源。所以每次父親遠行,都希望停靠沿岸的人們能夠喜歡那些款式的盤子、杯子。”周林平說。

或許,兒時周林平完全沒有想到,數年之後,他繼承了父親的“衣缽”,也做起了瓷器生意,只不過,他不是坐船,而是坐著飛機將瓷器賣到海外。

2002年,周林平讀大學,學的是裝潢設計專業,因為家庭條件不好,周林平總想盡快步入社會,挑起家庭重擔。思考許久,他選擇創業,目光最終定格在瓷器上。作為古代絲綢之路經典的“三駕馬車”之一,陶瓷擁有跨越時間、跨越空間的不朽魅力,一如其千年不褪色的品質,在全球範圍內都擁有眾多粉絲,即便文化不同、習俗不同、經歷不同,但隨處可見陶瓷紮根於當地的文化土壤,並煥發出獨特的魅力。

20歲的周林平相當有魄力,從未走出過江西,還在讀書的他自己辦了護照,借債與朋友合夥湊幾萬塊錢買了一批瓷器,就坐上了飛往馬來西亞的飛機。

上飛機之前,周林平就做了最壞的打算,借了那麼多錢,倘若血本無歸,回來就找公司打工,給人做房屋設計,慢慢還債。到了馬來西亞,完全出乎他的意料,當地人特別喜歡瓷器,“怎麼會有這麼精美的花瓶”“我太喜歡這個杯子上的圖案了”“這個碗到底是收藏的還是用來吃飯的”……在周林平看來,國內司空見慣的瓷器,卻讓當地人愛不釋手,有的人一車一車地買。僅僅一個月,他就將帶去的200多件瓷器兜售一空,再一核算,淨利潤三萬多元人民幣。這對於當時還是學生的周林平來說,無疑是天文數字,他甚至不敢閉眼,害怕自己睜開眼睛的時候,發現這是一場夢。

有了第一次成功,周林平又帶著景德鎮瓷器去了新加坡、越南、泰國等地,雖然很辛苦,吃住也不習慣,但每一次都是滿載而歸。周林平說:“瓷器之所以能夠在國外如此受歡迎,就是因為瓷器是日常生活、商業和藝術的交集點,它一身三角,同時是實用品、商品和藝術收藏品。”

就在所有人都認為周林平會在這條瓷器海外銷售之路上越走越遠的時候,他卻來了個緊急剎車。究其原因,在與瓷器的接觸過程中,他發現自己真的愛上了陶瓷,這種喜歡是內心深處的,他想給喜歡陶瓷的外國人最好的陶瓷,甚至是自己做出來的作品。他不希望再去推銷千篇一律的盤子、碗和花瓶,他說自己有了新的追求,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是最幸福的。

做的“青蛙王子”

2004年,周林平有了新的開始。因為之前的經歷,在陶瓷圈子裡,他有很多朋友,這些人在他的陶瓷路上,都給了他或大或小的幫助。但他知道,所有的技術,還是得靠自己一點一滴磨鍊,他跟著拉坯師傅學習技藝。那段時間裡,他起早貪黑,最早來到作坊燒水,各位師傅來的時候,送上一杯熱茶,然後開始一次次地拉,遇到問題,就向師傅請教,然後接著練習,永遠是作坊裡最後走的那一個人。終於,他跟著師傅學得一手拉坯的好本領,對利坯、蘸釉等各種陶瓷工序也非常熟悉。

青聯人|周林平:滿懷“瓷”心,青春追夢

周林平作品《荷塘琴韻》

周林平說:“一個偶然的機會,看到一位老藝人做雕塑,看到一堆泥在他手上變幻出各種造型生動的小動物,一下子就被他吸引,並點燃了我藝術創作的激情。”

就這樣,他找到一位陶瓷雕塑的藝術家拜師學藝,和當時拉坯學徒一樣,周林平在陶瓷雕塑學徒中的幾年依然刻苦,師兄弟們還在睡夢中時,他便來到師傅的工作室學習,師兄弟都回到住處時,他仍在工作室內實踐。因而,在他學徒的第三個年頭,師傅把他叫到跟前:“我的本事,你都學會了,唯一欠缺的是火候。你回到父母身邊要不斷地練習,並要走出跟師傅不一樣的路子,才有發展。”

師傅的話一直在周林平耳邊迴響,怎麼才能做到不一樣?所謂術業有專攻,他想到的就是創作同類型的系列作品,最終,周林平決定做“青蛙”。他是撫州人,在撫州歷史上,流傳著王安石“呱呱叫”的民間傳說,直到今天,只要一說起撫州人,有的人就會脫口冒出一句“蛤蟆頭”。

為了做出最生動的作品,周林平買回來很多青蛙和蛤蟆,盯著它們看,一看就是幾個鐘頭。它們安靜的時候是什麼樣?有紛爭的時候是什麼樣?休息的時候是什麼樣?叫的時候是什麼樣?觀察它們的一點一滴,每一個神態、每一個表情、每一次跳躍……這樣的生活持續了很久,周圍的朋友都說他走火入魔,但周林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當他做青蛙塑形的時候,形神俱佳,大家都期待成品。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因為周林平對工藝把握不到位,燒窯時作品直接燒爆,不僅青蛙沒有燒製出來,窯爐內其他藝術家的作品也被損毀,周林平還要賠償別人的損失。不服輸的他接著捏,接著燒,結果又接連爆了好多次,他發現可能跟作品是實心有關,於是他開始捏空心的,結果還是爆。當時甚至有藝術家直接告訴窯主,“不要把我的作品和那個捏蛤蟆的一起燒”。慢慢地,周林平發現可能和水分有關,終於,青蛙被完整地“燒”出來。

“看到作品的那一刻,是灰色的,我的心也灰了”。周林平說,他開始四處拜訪專家,一點一滴尋求解決辦法。是不是燒製的位置問題、裡面是不是含有鐵元素,怎麼能控制釉的流動性……為了解決這麼多難題,倔強的他在樊家井附近租了一間月租200元的房子,一頭扎進研究高溫顏色釉的工作中。經過反覆實驗,求教各方人士,周林平最終獲得成功。他首創的高溫顏色釉青蛙,採用圓雕工藝,透過自然天成的窯變肌理,賦予靈動的青蛙自然的色調,作品一經問世,即轟動市場。

2005年,周林平在景德鎮陶瓷大世界開了第一個門店,裡面的作品無一例外,全是青蛙系列的創作,他也被人戲稱為“青蛙王子”。周林平說:“做什麼事要敢想,用心去做,一定會成功!”

這些年來,周林平創作的腳步從未停歇,他的作品《新四美》在杭州大師展上獲“百花獎”金獎;作品《新羅漢》獲“上海藝術節大師精品展”金獎;作品《荷塘情趣》獲工藝最高獎“百花獎”金獎……周林平說:“在當今氛圍下,陶瓷藝術可以有多元化的視覺呈現。它不再侷限於傳統陶瓷的工藝範疇,而是可以結合架上繪畫、雕塑、裝置等審美特徵,真正獨立成一門真正的藝術。”

“希望越來越多的人喜歡陶瓷”

時至今日,周林平的生活還是和陶瓷息息相關,他開辦了“頂呱呱”品牌工作室。裡面有很多年輕人,他手把手教授他們陶瓷工藝。每週一,天還未亮,他就會出現在景德鎮的“鬼市”,看看各路民間陶瓷愛好者出售的“藏品”。這些年,無論冬夏,在他的陶憶陶瓷廠裡,總能看到他與核心團隊共同探討,一起提高陶瓷創作水平……

青聯人|周林平:滿懷“瓷”心,青春追夢

周林平(中)指導徒弟

近年來,環保風暴已經在陶瓷行業盤旋許久,且絲毫沒有減弱的趨勢。可以說,因為“高汙染”這頂帽子,陶瓷行業成為這場“風暴”下的“重災區”,很多產區的陶瓷企業因為環保整治而被迫停產。這令不少陶瓷企業惶惶不可終日,但周林平卻成為“環保風暴”的擁護者。2015年,周林平牽頭景德鎮市環保志願者協會,他表示:“環保工作,勢在必行!”大家選舉,他全票當選首屆會長,至今環保志願者協會開展各式活動100餘次。從“愛我瓷都從我開始”“保護母親河愛我昌江行”“雙創雙修我們在行動”“親親家園”到“環保小衛士”“環保知識進校園”“環保知識進企業”……所有活動他都不缺席。

一路走來,周林平獲得很多人幫助,現在他也默默地幫助很多困境中的人。他喜歡景德鎮,熱愛瓷器,眷戀這片土地,會和每一位外地人講景德鎮的好。他沉迷於景德鎮用窯磚堆砌的房屋,景德鎮的陶瓷傳統文化、故事和技藝。所到之處,他一直是景德鎮陶瓷文化的傳播者。2020年,周林平獲得“江西省青年五四獎章”。

周林平說:“瓷器在世界上的地位無可比擬,它代表了我國古代的燦爛文明,是我國古代文化史、古代手工業製造史璀璨的明珠。到今天,我國對外交流、國禮中,瓷器也佔有相當大的比重。瓷器是我國傳播文明的使者,我也願意做陶瓷文化的傳播者。”

[ 本文刊於《中華兒女》雜誌2021年第15-16期 ]

作者/來源:中華兒女人物觀察

青聯人|周林平:滿懷“瓷”心,青春追夢

宣告: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