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吹哨人的故事,各個行業裡都有

吹哨人的故事,各個行業裡都有

這兩天一直回想起《哈利波特》裡鄧布利多對著霍格沃茨學院全體學生公佈塞德里克被殺真相的場景。

誠實地說,其實我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羅琳書迷,系列電影倒是都看過,印象最深的卻仍是這個場景。

吹哨人的故事,各個行業裡都有

小說裡,鄧布利多說,“有些同學的家長可能會對我的做法感到震驚——這或者是因為他們不能相信伏地魔真的回來了,或者是因為他們認為我不應該把這件事告訴你們,畢竟你們年紀還小。然而我相信,說真話永遠比撒謊好。”

就憑這個場景,鄧布利多始終是我在系列裡最尊敬的人物。

當然,在魔法世界裡,鄧布利多是超能之人。今天,我還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普通人的故事,他們做了在自己的位置上該做的事,敢於說出自己所知的真相,即使陷入被質疑、惡意揣度甚至極端孤立的境地。對他們而言,自己只是盡了自己的本分,做了自己認為對的事。但,就是這些也許並不逾出本分的對的事,拯救了許多人的生命,很多事物也因此而默默改變。他們,就被稱作“吹哨人”。

《黑水》:為了一群陌生人,你願意堵上20年嗎?

普通的職場一份子,接到案子時甚至還有點不樂意,在瞭解受害者,一步步調查的過程中一點點將自己浸入進去,花費漫長時間死耗案卷、實地調研追查線索,到最後甚至可以堵上自己的全部。

吹哨人的故事,各個行業裡都有

《黑水》,根據1998年俄亥俄州化工汙染的真實事件改編。綠巨人演的男律師羅伯特已經當上了律所合夥人,這天,兩個幼時農場的鄰居大叔抱著一箱錄影帶找到了他。只接企業案件的羅伯特拒絕了他們,卻不曾想到,這將會改變他的後半生。

羅伯特一開始是沒理由蹚這趟渾水的,更何況被告方的化工巨頭是律所一直服務的大客戶。不同於很多英雄敘事中,主角獻身的動機不足從而讓人覺得距離遙遠,難以親近,《黑水》中羅伯特從一開始的抗拒,到逐漸意識到事情嚴重性,再到接下案子,再到最終決定堵上自己的事業甚至家庭幸福,整個心路轉變的過程都有具體的事件支撐著,脈絡特別清晰:

·回鄉看奶奶,發現農場變墳場、奶牛全死亡,鄰居大叔各方維權沒結果——羅伯特初次上心,找到化工巨頭的法律顧問,讓對方拿檢測報告,想小事化了。

·報告把責任全推到農場管理上,羅伯特親眼目睹一頭倖存奶牛發瘋死亡,去考察化工廠房外的環境——開始意識到嚴重性,回律所看完錄影帶,決定接下案子。

·花一年無用功查資料後,收到整整40多年間的一屋子資料,從一個奇怪化學式入手,發現這種碳氟化合物現用於大量製造不粘鍋,而工廠將廢料直接扔進俄亥俄河,或在偏僻地掩埋。(鎖定氟化物的過程像破案一樣靠線索層層深入,從化學家提到氟,想起家鄉騎單車向自己笑的滿嘴黑牙的女孩,過量會染黑牙齒,早早埋下伏筆)

近40年間,大量工人病倒,但一年10億美元的利潤永不會讓工廠停工——真正意識到對手的有恃無恐和自己的無力,勸大叔搬家,才知道大叔和妻子都已得了癌症,“沒人治得了他們嗎?”——羅伯特給環境保護署、司法部、衛生和公共部發郵件,等待漫長的聽證,同時見數百受害鎮民,收集大量證據——決定在律所反對下,提起7萬人的集體訴訟。

正式開庭,漫長拉鋸;6年後法庭組建科學小組檢測化學物是否影響到訴訟群體的健康,採集69000人的血樣,又是漫長等待;求助11年後,大叔因癌症去世,幾千鎮民向他施壓——陷入了一個人對抗一整個利益集團的漫長消耗戰。

他因此放棄了什麼呢?在接下案子的那一天,作為律師,就已經在站在了許多大客戶的對立面,優渥的收入、行業中佼佼者的地位都會隨之遠去;而同時,他也是個丈夫,是三個孩子的父親,各項家庭開支、來自妻子的心理壓力已經讓他病倒。

吹哨人的故事,各個行業裡都有

正式開庭8年後,當科學家給羅伯特打來電話時,他已經在漫長的等待裡忘了對方是誰。血樣檢測終於有了結果,可確定有6類嚴重疾病與持續接觸氟化物相關,7萬人的訴訟群體有3535人患有以上疾病。就在羅伯特和觀眾都以為可以直接在法庭上要求賠償時,對方卻突然抵賴,根本不認研究結果。

吹哨人的故事,各個行業裡都有

又是3年過後,身體逐漸好轉的羅伯特重上法庭,誓要和對方死磕到底。電影中就此結束,現實中的故事仍在繼續,羅伯特的原型共為他的3535名委託者爭取到了6。7億美元的賠償。

一名律師,花費了將近20年時間與強大的利益集團相搏,即使前方險灘密佈,暗礁束手,漆黑無光。

電影的結尾並不如很多人想象中那些激情澎湃,正義哐當戰勝了邪惡大快人心,而是在平靜中發人深省,有種“於無聲處聽驚雷”的效果。就像影評人桃桃林林說的,“這部電影的反高潮處理是最大特色了,並沒有給你足夠多的慷慨激昂與嚴厲譴責,而是聚焦於主角日常的枯燥與痛苦,或者,這樣才更看出他的偉大。”

《危樓愚夫》:被民眾踩翻在地的管道工

吹哨人的故事,各個行業裡都有

電影的開頭是俄羅斯底層貧民爛泥一般的生活紀實:酗酒的男人找不到藏起來的最後一點錢,痛打老婆無果後又去掐女兒的脖子,老婆擋在女兒面前,用長滿厚繭的手掌和酒鬼廝打,被掀翻在地頭破血流。像極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裡常見的景象。

還好此時管道工上門來檢查破裂的水管,才阻止了悲劇的發生。鏡頭隨管道工的視線說明了這座筒子樓的情況:住滿820名住客,牆體已經出現一條明顯的裂縫,樓體已經歪斜,連地基都發生了位移。管道工回到家中,用電腦查閱相關資料,發現樓體超過十度的傾斜已經遠超規定最高值的五度,更可怕的是,這棟公寓樓已經有20多年曆史,而且據管道工的經驗,建造之初就是豆腐渣工程。

年輕的管道工迪馬,一家五口生活在不到二十平的小房子裡,可迪馬仍沒完地就著十幾年前舊電腦的螢幕自學建築學知識,夢想成為建築師,典型的身在汙泥卻仰望星空型男主。判斷出危樓在24小時內隨時會倒塌後,迪馬不顧已是深夜,立即打電話想要上報市政官員,回答卻是,女鎮長正在某酒店慶祝生日。

筒子樓髒汙不堪,迪馬的小房子逼仄寒冷,距離不遠的酒店內卻是另一個世界。上演了一會兒拍馬大戲後,醒酒的女鎮長召集起消防、警察、醫療和建築等幾個部門主管緊急開會。

以下是災難片經典路數:官員們開始不以為然,駁斥迪馬一個小卒敢胡說八道別有用心;迪馬用資料說話,鎮長派出消防和建築主管和小哥一起巡查後才相信,隨即陷入慌亂:是隱瞞還是緊急處理?

緊急疏散吧,安置這幫人需要兩億六千萬,可財政赤字已高達一億,之前的修繕款早已被各部門瓜分,於是互相推諉甩鍋和揭黑起底的重頭好戲上演了:建房款被誰多貪汙了,誰家住四層別墅,誰兒子六次被捕還能出國上豪華私立大學,誰賣掉了新買的一般醫療裝置全進了自己腰包……一片惡臭,看得人窒息。女鎮長即將卸任,這件事會摧毀她數十年的仕途努力,她質問在場眾人:“誰的手是乾淨的?”

冷靜下來的女鎮長向建築商求借一棟還沒入住的新樓安置居民,被拒絕後幕僚提出了兩個選擇:第一,任它倒塌——只會落得失職的罪名;第二,疏散居民——一系列貪汙問題都會隨之曝光,你鋃鐺入獄,繼任者則繼續貪汙。

吹哨人的故事,各個行業裡都有

片刻良心發現之後,在官僚體系中浸淫並獲利良久的人必然選擇前者。恢復冷酷面具的鎮長當即決定殺人滅口,殺掉知情的迪馬和建築主管、消防主管,製造畏罪自殺的假象,這樣其他官員都能全身而退(這裡留個懸念,鎮長讓警察局長把三人送到大樓,就在兩位主管發現方向不對時,觀眾也才反應過來,我當時看得是脊背發涼,沒想到女鎮長那麼狠)。

如果故事只到這裡,其實也就是個中等水平。結尾的處理才真正把電影推到了傑作的水平。

建築主管被殺前存了善念,向警察局長求情放走迪馬,“他只是個管道工而已”。迪馬留了一條命,條件是連夜帶家人離開這座城市,永不再回。

驚慌帶家人出城的迪馬卻在經過安靜的危樓時停下了,這是他的兩難時刻。可就像他會管閒事上報一樣,他還是選擇了去挨個通知住戶,讓妻子帶著孩子離開。妻子代表大多數觀眾的立場打了這個傻子一耳光,可迪馬這個木訥工科男的幾句話一下子讓人物有了弧光。他並不是不知道自己的渺小,不知道“幹我屁事”,只是他知道,沒有人是一座孤島,現在這樣以萬物為芻狗的局面,也有每個人的責任。

吹哨人的故事,各個行業裡都有

當然,最諷刺的卻是,天亮了,樓沒塌,小哥被他保護的居民們痛毆一頓踩翻在地。結束。

迪馬這個人物讓我想起很多經典的文學形象乃至歷史人物。房龍的《寬容》裡告訴人們外界真相卻被當作異類殺死的年輕人,劉慈欣原著小說《流浪地球》里正確預測出太陽閃爆卻被當作野心家凍死在海面的五千少數派。

相比其他幾部電影,《危樓愚夫》的核心在於刻畫出官僚體系的反應滯後、互相包庇的滴水不漏、謊言成性,試圖去剖開這個體系的問題根源所在。

《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

一個保安,只是做了培訓中的交代事項,從沒覺得自己是英雄

吹哨人的故事,各個行業裡都有

如果說《黑水》和《聚焦》講的都是有光環的職業——律師和記者,那麼《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裡英雄的職業聽起來就有點太接地氣了——公園保安。

電影改編自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前夕的真實事件。理查德曾是警察,但因為失誤丟掉了工作,現在只能做保安;將近200斤的體重,多走一會兒就氣喘吁吁,就連巡查公園時都會被喝多了的小混混羞辱。最慘的是,30多歲了還能媽媽住在一起。你說他拿錯了《小丑》的劇本也不是不可能。

就是這麼一個人,在幾千人聚在公園狂歡的夜晚,留意到座椅下一個普通的卡其色書包,證實無人認領後迅速通知巡警。巡警一副“你不就是個臨時工嗎,操這麼多心幹嘛”的不以為然,禁不住他的反覆提醒一確認,好傢伙,慌了,趕緊叫拆彈專家。

就在專家來之前,理查德已經跑上過離炸彈最近、正在直播演唱會的塔樓一次,向

每個工作人員提醒,可能有炸彈,趕緊撤!這次,所有人都愛理不理;等拆彈專家臉色發白,通知疏散時,他第二次跑上塔樓,也幸得如此所有工作人員才躲開被炸碎片的悲劇。

下了塔樓,理查德馬不停蹄地參與疏散人群,讓距離炸彈最近的狂歡人群離開中心位置。就在這時,炸彈爆炸,數千人陷入恐慌,數百人受傷倒地,理查德自己也被震倒在地。

理查德作為最先發現炸彈並及時採取措施的人,意料之中成為當地乃至全國讚揚的英雄。可危機也在此時埋下。電影后半段聚焦的是媒體、公權力在沒有證據、缺乏調查之下,對個體公民的隨意踐踏。僅因為有縱火犯是為了當滅火英雄,就懷疑所有救火者都是縱火犯,這樣的邏輯顯然是行不通的,而更可怕的是明明還在合理懷疑階段,調查人員就把訊息洩露給媒體,媒體頭條刊出,昨日英雄一夜成罪犯,家中被監聽,門口日夜堵滿記者。

印象最深刻的有這樣幾個場景。記者第一次採訪英雄理查德時,他臉上沒有一點自豪,只是說,我本來可以再早一點疏散人群的。

罪犯理查德的家被FBI清掃檢查時,情緒即將崩潰的媽媽不理解為什麼要拿走她所有的保鮮盒,理查德平靜地一一為她做合理的解釋,媽媽大怒,你為什麼要替他們說話?他說,因為我曾是一名警察,我信任這個制度。

最終,讓他放棄對這個體系的信賴,不是因為對他本人的野蠻,而是,“你們不去調查抓捕真正的罪犯,會有更多的人受傷或死去。”

普通人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始終懷有警醒之心,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的錯誤,這就是英雄,也是你我今日能共勉的。

以上三個故事的重點各有不同,或講述普通人挺身而出所付出的沉重代價,或剖析正直之人要對抗的巨大機器的內部運作,或陳述媒體和烏合之眾對本分之人的摧毀。

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聚焦》講述真正的記者面對敏感選題,不被輿論和強權壓倒也要挖掘真相到底。《切爾諾貝利》講述一個民族甚至人類要為一個謊言付出多少代價(這部強推,我還沒看完,太太虐了,大家有時間可以看看,絕對不後悔)。《血疫》講述在美國政府還對埃博拉病毒掉以輕心時,一名獸醫在猴體上檢測到病毒後,憑團隊之力警醒各方,阻止病毒蔓延至人類;、特別之處是雙時空敘事,還引出幾十年前獸醫導師在非洲收集埃博拉病毒血樣的驚險過去,讓人感受到醫生在愚昧和強權之下的種種無奈與退讓。

這樣的故事,各行各業,各類題材,我們也可以書寫。如果你有這樣的故事,記得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