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儲能在戶用、電錶前端等應用場景的潛力及成本?

儲能在戶用、電錶前端等應用場景的潛力及成本?

本文內容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

儲能在戶用、電錶前端等應用場景的潛力及成本?

Q:儲能在戶用、電錶前端等應用場景的發展情況、潛力及成本?

A:2021年全球裝機約30GWh,使用者端5GWh,表前新增25GWh,來自新能源強制配套,最主要的市場是美國(佔60%)和中國。

中國:1)前年開始做強制配套,去年新增較多,2)工商業側去年出了很多政策,峰谷價差進一步拉開差距,商業模式處於臨界點,江浙滬、廣東、北京、天津、海南等地裝了約500MWh,3)廣東省作為儲能示範基地,裝了1。2-1。3GWh,中國21年整體裝了5-6GWh,22年能超過10GWh,中國沒有戶用儲能(因為電價低)。

美國:1)光伏增加儲能,按4小時配套,約8GWh。2)之前透過燃氣做調峰,21年儲能調峰的度電成本略低於燃氣電站,很多電力公司透過儲能做調峰,約7-8GWh。3)戶用儲能:商業模式較簡單,取決於電價差異,中國居民用電價格低(5毛5),沒有戶儲,歐美居民用電價格高,美國1塊/度,德國2塊/度,光伏增加儲能成本遠低於1塊,美國戶用儲能裝機1+GWh,歐洲1。5GWh,日本接近1GWh、其他國家幾百MWh(合計2GWh+)。

中美外的市場儲能沒有大規模建設,其他主要是參與電交易市場的英國。22年產能新增裝機肯定超50GWh,25年至少100GWh(有人說200GWh,持保留意見)。

Q:1GWh產能專案的安裝成本?

A:各國差異大,中國初始建設成本20年底2塊1/Wh,21年底1塊2/Wh,現在1塊5/Wh,海外至少30美分/Wh。度電成本,中國新能源強制配套,沒有商業模式,沒有所謂的度電成本。海外度電成本5-6毛/度。

Q:今年大電站裝儲能什麼時候能啟動?

A:電站裝儲能21年就啟動了,新能源增加儲能折算到光伏每瓦增加成本10%,光伏本身實現了平價,新能源企業建設光伏增加儲能後能達到過會的最低IRR水平。儲能建設成本從20年2塊1降到21年1塊2,所以21年裝機增加較多,但大家對儲能質量沒有特別要求。中國推出的2個細則,明確了儲能是可以參與發電側的電力輔助服務市場,預計22年終在各省會落地,對於儲能是利好的方向。有些大電站專案滿足條件的已經啟動了,黃河水電的大基地專案明確了增加儲能,配置小時數從2小時做到了4小時。

Q:共享儲能的業務模式、國內進展情況?對電站來說收益率更高,對風電光伏專案成本增加有限?

A:共享儲能出來的背景:新能源強制配套儲能,是成本的增加,沒有商業模式,推出共享儲能,把規模做大,降低單瓦時的成本。我們認為共享儲能只是過渡,不會成為未來的發展方向,可能建設到今年,明年就很少甚至消失了。隨著儲能定位的確定,可以參與後期收益,新能源配套儲能就會成為收入來源,他們就願意自己去建,而不是寄希望於共享儲能的形式(租)。共享儲能最擔心的問題是收不到錢,電力公司不給錢,租賃方也不給錢。我們認為共享儲能未來的發展趨勢是變成獨立儲能,和新能源完全脫鉤。新建儲能,自由參與電交易市場、電力輔助服務。

Q:未來會有更大規模的對於儲能的補貼政策嗎?

A:應該不會有。補貼力度不會變強、也不會有更多地區願意補貼。大家都認為儲能是朝陽行業,價值量也很高,補貼核心是地方為了讓儲能產業專案落地,不會是國家層面的。

Q:國內戶用儲能未來2-3年的增長?

A:2-3年都不會起來,除非補貼,但目前看不會補貼,因為中國居民用電價格低,儲能就5毛以上的度電成本,只增加儲能不行,必須加光伏,獨立增加儲能不具備任何經濟收益。沒有光伏的話,儲能放電只有5毛5的收益,充電來自電網,5毛5充進去,一次迴圈後一塊多的成本,一定要有便宜的輸入來源,就是光伏。海外對於家庭一定是光伏加儲能,而不是隻有儲能。國內現在光伏加儲能成本也是高於5毛5的用電價。

Q:儲能市場各環節(電池、PCS、整合)的競爭環境?

A:電芯、pack、PCS、箱變、溫控等。電芯廠家主要是CATL、比亞迪、億緯鋰能、國軒高科、力神、中航鋰電、瑞普、鵬輝,動力電池專做儲能電池。動力電池競爭比較激烈,但電力儲能競爭並不那麼激烈,市場規模相對比較小,所以動力電池毛利率水平較低,電化學儲能毛利率水平還可以。導致電芯變成賣方市場,不是有錢就能買到。Pack主要由裝置整合廠家做設計,找代工,欣旺達、富士康都可以做代工。PCS之前主要盛弘股份、索英電氣等廠家做,現在光伏逆變器也進入這個行業,光伏逆變器和儲能PCS架構層面非常相像,光伏逆變器廠商做起來比較容易,陽光、華為、固德威、錦浪、古瑞瓦特、上能、特變、正泰進來後對索英和盛弘形成了比較大的競爭壓力。箱變主要還是藍海華騰、白雲電器、泰開等傳統箱變廠家做,因為和儲能行業沒有強相關的東西。另一個和儲能強相關的是溫控,做汽車空調、IDC溫控解決方案的廠家會轉做,英維克、黑洞、高瀾、申菱環境、同飛,市場空間沒那麼大,競爭也沒那麼激烈。

Q:整合環節門檻低一些?現在做逆變器、電池的也做整合,新企業做整合會比較難?

A:目前做儲能裝置整合的分三類廠家。第一類是電芯類廠家,CATL、比亞迪,CATL之前做裝置整合,慢慢變成只做電芯、pack,比亞迪一直有做整合。第二類是光伏逆變器廠家,以PCS為核心競爭力,向下買電芯、溫控、消防做成一整套的系統。第三類是完全做裝置整合的,沒有做電芯、PCS的能力,這種廠家國際上多一些,特斯拉、Powin Energy、Fluence,目前市場規模做的比較多的是特斯拉、Fluence,因為之前60-70%的儲能市場空間來自美國,往後的發展對於特斯拉等廠家有變化。

電芯類廠家後面可能會聚焦做電芯,因為1)電芯毛利率水平較高,但裝置整合毛利率較低。2)在整個裝置整合中,只有電芯是電化學行業,其他都不是電芯子行業,電芯廠商算是跨了行業。3)責任劃分問題,現在不管電池做到什麼程度還是面臨安全隱患,如果整個裝置由他們提供,責任人就是他們自己,如果只負責電芯,其他部分讓別人做,出了事故可以躲在整合廠家後面。

光伏逆變器廠家後面會聚焦做整合,之前在逆變器行業做的比較好,去做PCS從技術角度沒有問題,客戶同源。三類廠家中,逆變器廠家會是後面發展最快的,佔比會比較多。

第三類廠家,裝置整合沒什麼難度,電芯、PCS都能買到,除了電芯、PCS外沒有什麼技術門檻,他們沒有特別的競爭力,往後發展規模會越來越小,新進的廠家或沒有構築核心競爭力的廠家不會過的特別好,面臨的競爭壓力會越來越大。

Q:戶用儲能競爭格局?華為、陽光電源、正泰等大企業會進入戶用儲能市場嗎?

A:戶用儲能比較好,商業模式在歐美天然是成立的,不像電網側、發電側商業模式還在摸索,因此成本不是第一考慮因素,而是看整個系統的效能,所以戶用儲能價格比較高,35-40美分/Wh,在發電側、電網側是翻倍的價格,所以戶用儲能毛利率比較高,目前各個廠家都在進入這個行業,固德威、古瑞瓦特、派能都在做戶用儲能(錦浪只做PCS),陽光一直在做戶儲(核心聚焦點不在)。華為戶用儲能後面是重點發展方向,20年11月把戶用儲能產品開發出來,21年達到900MWh,22年2GWh發貨,華為戰略方向由大型地面電站走向分散式,再由分散式走向儲能。

Q:固德威最早做逆變器,後面做儲能,派能從電芯做,這兩種路線哪種更有優勢?

A:有各自的優劣勢。逆變器廠家在客戶側同源,銷售渠道存在重疊(60-70%),戶用儲能一定是光伏+儲能,涉及光伏逆變器。電芯廠家的核心優勢在於電芯自研,毛利率水平更高,上升趨勢,光伏逆變器廠家做儲能毛利率必然較低。

Q:儲能發電側和電網側可能會參與電力輔助服務,使用者側跑通的是工商業賺峰谷價差,這三塊商業模式之後會如何演變?

A:產品角度看,儲能和光伏差不多,面向大型的地面電站產品,就是發電側和電網側。面向使用者側是工商業和戶用。

工商業是峰谷套利,目前真正能實現峰谷價差的就是中國和越南。例如晚上電價較低,適合存電,中午用電高峰時放電自用(不是賣給電網),取代高價從電網買電,相當於節省部分電費。峰谷次數越多,收益越明顯。現在儲能做到1塊5/Wh,峰谷價差達到6毛5,每天充放電2次迴圈,能算過經濟賬。目前,海南、廣東、浙江、江蘇、上海、天津、北京已經具備該條件。

電網側和發電側,目前新能源強制配套沒有任何收益。配套儲能可以平滑新能源的輸出,其他時間段電網少電,電池存電,電力公司按放電量給錢。中國電網頻率50HZ不是穩定值,是調節的過程,發電和用電相等時頻率時50HZ,發電、用電不平衡時頻率是變化的,傳統方案是火電機組減少煤電轉子轉動達到平衡,有專門的火電機組做這個事。供需不平衡和發電側強相關,所有發電側要自己出錢給排程公司,執行一年把這部分錢賺回來。排程機組越好,參與調頻的響應效能越好,賺的越多,甚至比交的錢還多。中國21年末出臺兩條細則,明確儲能也可以參與調峰調頻、從中賺錢。

Q:參考海外成熟經驗,儲能配置比例多少比較合適?

A:海外市場維持在10%-20%,備電時長存在延長趨勢,從2小時到4小時甚至更長時間,海外主流是美國的4個小時。

(以上內容來自券商的交流會,僅供參考,據此操作,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