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逃亡8年的神父,最終選擇為信仰獻身,證明錢不是最終的信仰

最近跟朋友討論了一個話題,就是現在的很多年輕人,都沒有信仰。他們可能會反駁道:“錢才是最終的信仰”。但這種說法,是徒有其表的信仰,其本質就是貪慾。當然,我們這裡討論的信仰不是迷信,也不是客觀唯心主義,而是一種道德底線和規範。

格雷厄姆·格林的這本《權力與榮耀》,在我看來,正是書中人物在各自信仰的引導下,所發生的羈絆糾葛。

逃亡8年的神父,最終選擇為信仰獻身,證明錢不是最終的信仰

尤其是書中的神父,令我印象深刻,

在權力與榮耀的拉扯下,最終選擇為自己的信仰獻身。即便他懦弱的本性早已敗露無疑,卻使得他人性的光輝更加真實和耀眼。

神父——所有人都有權力獲得寬恕與救贖

這本書的內容,就是神父在逃亡8年的最後階段所經歷的一切。

逃亡的路上,他既有出於求生的本能,也有人性的懦弱和自私,未能盡心履行神父的職責。

逃亡8年的神父,最終選擇為信仰獻身,證明錢不是最終的信仰

最讓人心碎的,莫過於神父和自己女兒相見時的情境。因為半瓶白蘭地而導致的“罪”的結果,布莉吉塔並未是神父和瑪麗亞的愛的結晶。所以,當神父初次見到女兒的時候,得到的是她

銳利又輕蔑

的目光。

而瑪麗亞,那個自認為被神父“寵幸”的女人,期盼能以此得到身份地位的提升,結果卻讓自己和女兒處在村子的“輿論”風暴之中,也直接導致了她女兒性格的極度叛逆。

可以說,

瑪麗亞和她女兒布莉吉塔的不幸,都是神父褻瀆信仰所造成的後果

逃亡8年的神父,最終選擇為信仰獻身,證明錢不是最終的信仰

但神父在歷經多次精神啟悟之後,思想上有了轉變。

比如,當中尉為了找到神父而抓人質的時候,所有人都沒有出賣神父,即便他們並不覺得神父能給他們的悲慘生活,能帶來怎樣的解救(

彌撒和告解都不能讓他們脫離現實

)。那時,神父備受愧疚,既不能從自己尊崇的職業上,給予村民幫助,還給他們帶來了無妄之災。

諸如此類的幫助,在神父逃亡期間不斷髮生,思想從量變到質變,他醒悟了。所以到最後,他明知有被出賣誘捕的可能,

仍為了心中的信仰

,前往警方佈下的羅網,為不認識的美國逃犯做最後的告解,最終被以叛國罪執行了槍決。

所有人都有權力獲得寬恕與救贖,這是神父的感悟,即便如他這類違背教義的威士忌神父,也能追求屬於自己的救贖之路。

其實,

現實生活中,已犯下累累錯誤的我們,又何嘗不是在信仰的指引下,於救贖之路上跋枉獨行。

逃亡8年的神父,最終選擇為信仰獻身,證明錢不是最終的信仰

中尉——理想主義者,為信仰而不擇手段

在《權力與榮耀》中著力描寫的另一個象徵性人物是警察中尉。

他堅信任何一個神父的危害性,都遠遠超過一個劫匪,所以他在小說中,對於追捕神父是不遺餘力的,甚至是不擇手段——到各個村子扣押人質,並且用槍殺來逼迫村民交出神父。

逃亡8年的神父,最終選擇為信仰獻身,證明錢不是最終的信仰

其實,瞭解中尉的童年經歷,就知道他偏執性格的形成是有跡可循的。中尉的童年生活相當悲慘,而教會不但沒有緩解這種悲慘的生活,反而雪上加霜。

中尉和神父的談話中提到“這家人要是捱餓也是他們自找的,因為他們是社會主義者,而神父的注意力則集中到某人是否在復活節領聖體,給教會獻過金”。

所以,在中尉看來,神父都是不勞而獲的存在,甚至是罪惡的幫兇。而他不惜冒著前途不保的風險,不與貪汙的上司同流合汙,也要消除童年時間自己經歷過的迷信所帶來的苦難。

尤其是,小說裡不止一次寫到,

中尉內心裡充滿對孩子、對窮人的愛,希望能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消滅舊社會一切的糜爛和迷信

,給底層人們和孩子,都能享受美好的新生活,這就是中尉的信仰。

逃亡8年的神父,最終選擇為信仰獻身,證明錢不是最終的信仰

小說中,還有許許多多出色的人物,我就不一一道來。只是讀完之後,心緒仍久久無法平息,回過頭來討論開頭的那句話,“錢才是最終的信仰”,我又想起小說中出賣神父的“混血兒”的那副可憎模樣。

是呀!當信仰不再是信仰,只是成為貪慾的道德外表,人們所能觸及的道德底線,將會是各種血肉饅頭堆砌起來的噱頭。

逃亡8年的神父,最終選擇為信仰獻身,證明錢不是最終的信仰

權力與榮耀 圖書

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