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於佩爾不怕變態,斯特里普沉溺於如痴如癲,鞏俐到火車逼近時才跳出軌道……

於佩爾不怕變態,斯特里普沉溺於如痴如癲,鞏俐到火車逼近時才跳出軌道……

猶記得3年前,法國演員伊莎貝爾·於佩爾來滬,為現場觀眾朗讀瑪格麗特·杜拉斯名著《情人》。正式演出前,有幸與之就有關表演進行交流。於佩爾堪稱歐美文藝電影寵兒。以其靈氣與聰慧,若投身於商業電影,或許早就成為全球巨星。但“佩姨”天生任性,生活中簡單如水,卻偏偏要在銀幕上挑戰各類高難度角色,以至於被貼上“文藝片女王”標籤。這其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在非電影愛好者中,甚至在好萊塢的知名度。不過,“佩姨”完全將名韁利繩拋諸腦後,只在乎如何完成一次次角色靈魂探索之旅。就拿其代表作《鋼琴教師》來說,儘管以世俗觀點來看,人物關係異常扭曲,甚至有人將其視為“變態”;而“佩姨”卻認定這仍是一個愛情故事,並且從服飾、化妝、髮型、鞋子以及走路步態,去尋找自己與角色的某種關聯,即實現“我”“我的現實”與虛構故事間的完美邂逅。

於佩爾不怕變態,斯特里普沉溺於如痴如癲,鞏俐到火車逼近時才跳出軌道……

與通常演員運用“代入”法不同,“佩姨”總是著力於構建角色與自我的框架關係。“所有角色對我而言均為陌生人,但我必須與之形成某種情感對應關係,直至連自己也難以分清彼此。”譬如《鋼琴教師》有一經典場景:當華特彈奏舒伯特時,鏡頭長時間聚焦於鋼琴教師愛莉卡(於佩爾飾)臉上。鋼琴教師幾乎就要愛上華特了,但她突然發現華特演奏音樂的方式與其表達愛慕的方式相類似,瞬間意識到勾引與愛的巨大差別。於是,她感到憤怒,因為稍有不慎,便會墮入深淵,她的情感天平在疑惑與感動間反覆搖擺,表情細膩入微,精妙絕倫。“音樂有夢幻般魅力。拍攝時,耳邊彷彿可以聽到音樂,這是她跌入愛河關鍵時刻,因為她像愛上音樂那樣愛上華特,但同時又心生恐懼和緊張,臉上同時要表現兩種相反的感覺。”時隔多年,當回憶起那一場景時,“佩姨”仍沉浸於角色間,難以自拔。

世人皆以為於佩爾之成功,來源於她靈感四射的表演天賦,但她卻自認,其實得益於平日裡細心觀察。無論是徜徉於大街之上,抑或端坐於咖啡館裡,“佩姨”習慣於審視周圍人外貌、穿著、語音、語調以及五花八門的肢體語言,盡力揣摩人物背景、情緒變化、彼此關係。“現實中有人表現得比想象來得激烈,有時卻異乎尋常的波湧不驚。”或許正因為如此,於佩爾才能夠詮釋諸多“非正常人”,將貪婪、狡詐、瘋狂、陰騭集於角色一身。可一旦迴歸現實,立刻變得真切簡單,散發迷人氣質。這也是她持續保持永恆魅力之秘訣。

於佩爾擅長搭建角色與自我的通路,梅麗爾·斯特里普則乾脆生活在角色之中,呼吸人物空氣,從鏡中將自我與角色重疊,併為此付出艱鉅的案頭勞作。譬如拍攝《克萊默夫婦》時,她住曼哈頓上東區體察民情,關注年輕母親間對話;籌備《蘇菲的抉擇》時,苦學波蘭語與法語,努力瘦身6公斤;為更符合《廊橋遺夢》中村婦一角,不僅從昔日鄰居、一位義大利移民女子身上汲取靈感,還不惜“損害”外貌,刻意增重10公斤;更不可思議的,一個美國人居然惟妙惟肖地扮演了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對她來說,和撒切爾夫人不僅有容顏的差異,生活經歷亦相去甚遠,故她閉關數月,躲避於撒切爾故鄉林肯郡,從海量影象與資料中體悟撒切爾夫人神韻,連工作人員也只得將食物放至門口,以免干擾其工作。故此,最終銀幕上的撒切爾夫人,不管是盛年時的意氣風發,還是垂垂老矣時的蹣跚無助,均神形兼備。記得采訪“梅姨”時,她曾說過,表演時,她很少意識到自己的存在,也從不加以理性思考,只是竭力感受人物的內心世界。“我把所有夢想、瘋狂和激情都放在表演之中。”因此,為達到準確表演狀態,她可以在冰袋裡靜臥半小時,以展示凍僵效果,嚇得劇組成員真的誤認為她昏死過去;也可以不顧安危,在激流中拍攝划船鏡頭,以至於跌落湍急水流中,生死懸於一線;拍攝《法國中尉的女人》時,由於故事裡套著另一個故事,又一人分飾“戲中戲”裡性格命運截然不同兩個角色:一個是感情逃避者,一個是愛情捍衛者。“那兩個角色幾乎將我逼瘋,但電影表演的確是一種幻覺,可將觀眾帶入一個理想化狀態。故此,即使如痴如癲,亦在所不惜,因為表演教會我如何生活。我又從兩者間汲取精華,催促自己努力成為一個好演員。”“梅姨”如是說。

於佩爾不怕變態,斯特里普沉溺於如痴如癲,鞏俐到火車逼近時才跳出軌道……

同樣,鞏俐對角色亦充滿敬畏之心。觀《奪冠》時,常常會陷入恍惚,分不清眼前所見,究竟是鞏俐還是郎平?照理說,她倆從外形上並不相像。然而,不管從外在形象塑造,如短髮、眼鏡,還是細部動作,如肩膀略微端起、走路背駝、豎大拇指,甚至眼神、說話口吻乃至聲音,兩者均高度重合,連郎平的女兒都覺得,鞏俐酷似自己母親。這固然與演員天賦異稟有關,但更在於她捨得把自身投入到角色之中做到物我兩忘境界。

在《金陵十三釵》片場,曾聽張藝謀與劉恆談論電影《秋菊打官司》。劉恆說,當他得知張藝謀起用鞏俐飾演“秋菊”一角,表示難以下筆,因為他實在無法在時尚女神與土得掉渣的農婦之間畫等號。鞏俐並未爭辯,而是換上土布衣裳,扮作孕婦,與電影中扮演她丈夫的劉佩琦一道下鄉,與農民同吃同住,頂著烈日,穿梭於村寨與集市,還向當地人學習陝西方言。數月之後,連當地人也難以分辨,誤認為他倆真是兩口子,見鞏俐頭髮散亂、面板粗糙,還囑咐劉佩琦須悉心照拂媳婦。而且鞏俐謹記導演要求,行為舉止突出一個“慢”字,將孕婦行動不便的特點生動展現出來。由於張藝謀採用紀錄片方式拍攝這部電影,在演員體驗生活時,已將攝影機隱藏於人群之中進行偷拍,故電影看起來極為逼真可信,以至於秋菊“討個說法”的口頭禪一時間風靡全國。

於佩爾不怕變態,斯特里普沉溺於如痴如癲,鞏俐到火車逼近時才跳出軌道……

其實,體驗生活對鞏俐並非新鮮事。拍攝《紅高粱》時,下鄉月餘,練習用扁擔挑水,雙肩磨破仍不吱一聲;拍攝《藝伎回憶錄》時,前後花費5個月練習扔扇子,每天扔2000餘次。這次拍攝《奪冠》,又跟隨女排與郎平征戰四方,苦練排球技藝,從主攻、副攻到二傳手、自由人,各個位置均反覆體驗,力求將排球與自身黏合於一體。鞏俐始終篤信羅伯特·德尼羅表演信條,即“要想演好角色,就要努力成為那個人”。故而,鞏俐有時會因為演戲而將生死置之度外。她接受《可凡傾聽》採訪時,曾經說起拍攝《周漁的火車》的往事。其中有場戲,鞏俐飾演的周漁站在火車軌道上玩耍,看到火車徐徐駛來,快要逼近時才跳下來。正式拍攝前,導演反覆測試火車速度,精確估算鞏俐跳離鐵軌的時間,以求萬無一失。然而,實拍時,鞏俐為求更為逼真驚險,希望火車離得更近些才跳出去,全然不顧導演口令,直到火車駛至安全距離邊緣時才離開,嚇得導演與工作人員驚慌失措,目瞪口呆。男主角梁家輝連呼瘋狂。所以,《霸王別姬》裡縱身一跳及《邁阿密風雲》裡水上摩托艇格鬥命懸一線,與《周漁的火車》相比,則相形見絀。

《走出非洲》導演西德尼·波拉克曾如此評論梅麗爾·斯特里普:“誰要是演她的情人,真的會愛上她。誰要是演她的情敵,就會恨她,她具有改變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魔力,我從來沒看過任何演員能夠做到這點。”鞏俐、於佩爾又何嘗不是如此?

欄目主編:黃瑋

本文作者:曹可凡

文字編輯:黃瑋

題圖來源:邵競 製圖

圖片編輯:邵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