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真羨慕從沒讀過金庸的人啊!

張佳偉

真羨慕從沒讀過金庸的人啊!

這篇文是寫給從沒讀過金庸的諸位看的:

如果志在讀完十四部,是一回事。

如果只是想讀點有趣的故事(而並不想通讀十四部),那是另一回事。

以三聯版為準。

一本本來。

讀《書劍恩仇錄》,請別抱著太強的代入感。

因為主角視角是陸菲青時,山河破碎,身世浮沉;主角視角是陳家洛時,又身懷大任,不免磨嘰。

頗難讀得爽快。

所以周綺+徐天宏那段、文泰來為主視角那段,顯得格外有趣。

乾隆為主視角那段,是金庸所有小說中,除了《鹿鼎記》外,幽默感最豐富的。小時候不覺得,長大了回去讀,會發現字裡行間,都是笑意。

書劍有個隱藏好看處,是人情。

不同身份的人彼此相認;各級官僚之間推卸責任;幾組仇人相逢時鬥智鬥勇彼此權衡。

別把關注點只放在陳家洛身上,書就好看得多。

讀《碧血劍》,不妨記住一個總綱:

這本書其實袁承志不是主角。他只是一個攝像頭,帶著你看明末,負責擺平江湖紛爭、帶出金蛇郎君的命運、見識李自成、皇太極和崇禎,目睹明亡的那段。

真正想呈現的,是夏雪宜和明末群雄。一旦理解了這個,就不會為袁承志這個缺少個性、順得異乎尋常的主角煩惱了。

《射鵰英雄傳》純論故事講述和代入感,幾乎無與倫比。

因為這本書常有舞臺劇敘述結構,人物少而熟悉,而且總是會反覆登場——比如牛家村七日七夜,此前已出場過的人物和矛盾悉數出現退場一遍,矛盾聚集又解開,簡直神來之筆。

所以這本書不需要任何費心使力,就能讀得很愉快,而且能一再重讀,毫無壓力。

《雪山飛狐》的真主角不是胡斐。請把握住這點,讀起來會開心很多。

故事的重點,其實全在於前面你一言、我一語,湊出了此前的恩怨糾結。真正想描寫的人物,是胡一刀與苗人鳳,是田歸農之死。

胡斐的意義,主要是最後一幕。所以別太把心思掛在他身上。

只論劇情的糾結好看程度,陶子安、田青文和曹雲奇那組,反而特別值得關注呢。

《神鵰俠侶》,如果代入楊過太深,很容易讀糾結了。因為太多誤會和不平,很容易讀執了。

我跟朋友推薦過一個法子:把自己的視角設定為穆念慈。知道一切後,再讀楊過的歷程,能夠清晰地感受他的執著、歧路和反轉。到他終於對黃蓉說“你放心”時,會有一種看到他迷途知返的快樂。

一條暗線:全書其實從楊過入古墓→救陸無雙段落,以及楊過得到玄鐵劍後,才是真楊過傳。

其他段落,其實更像是射鵰後傳。尤其是開頭到楊過上終南山,以及大勝關到楊過斷臂段落,實是郭靖傳。

最好的郭靖完成體形象,實則在《神鵰俠侶》之中。

《飛狐外傳》,胡斐主角戲份變重了。

但他依然像一個攝像鏡頭,負責領略的還是苗人鳳那段故事——所以故事開頭和結尾,都是以苗人鳳和南蘭為結。

除了描繪苗人鳳,胡斐的另一個任務,是帶出程靈素的故事。

袁紫衣的許多動機其實很奇怪。這個角色存在的主要意義,是讓胡斐因為愛她,而辜負程靈素。所以程靈素與苗人鳳實是本書的實際劇情爆發點,胡斐依然是個書膽。

《白馬嘯西風》的妙處是,用李文秀視角讀一遍,是一個故事。

脫離李文秀視角,想清楚這個故事,是另一個版本。

所以“那些是很好很好的,但我偏不喜歡”,還有一重意義:經歷過這些後,李文秀依然能保持最初的執拗和純真。

《鴛鴦刀》是一本小型《鹿鼎記》,負責解構巔峰之前一切設定玩的。

真齣戲的其實是太嶽四俠和周威信周總鏢頭。他們是歡騰的喜劇角色,是本書真正的核心。

《倚天屠龍記》,好看在各色正邪對撞。正派俠客被妖女勾走、正派掌門追殺邪派蝠王、正派人士坑害張無忌、排難解紛當六強、天下英雄莫能當,以及四女同舟何所望,一個是帶毒姑娘,一個是西域間諜,一個是正派變邪派,一個是痴心小妖女。正派姑娘跟邪派大魔頭生了孩子,猶且不悔。

身份、立場、成見、誤解之下的愛恨。

多想想這些,就會不那麼在意張無忌的磨嘰了。

《連城訣》,記得把狄雲當成一個視角。

如果代入他當主角,就太苦太憋屈了,從頭到尾不舒服。把他當個視角,就會發現,金庸借他的眼睛,看到了最出彩的人物:他的三位師父師叔、丁典凌霜華、血刀老祖和花鐵幹,人物精彩極了——比起臉譜化的《碧血劍》,《連城訣》的人物真是太鮮活了。

只要別代入狄雲。

《天龍八部》,金庸先生怕人讀不懂,加釋名,加後記,就差手把手跟你說了:

記住每個角色都很苦,都很悲,都被某樣慾望孽情控制著,都被命運安排糾結著。

就懂這個森羅永珍的世界了。

《俠客行》,是一個純粹的童話。沒《鴛鴦刀》那麼戲謔,但宗旨類似:看看每個高手對天真無邪主角毫無辦法的樣子,是本書最大的樂趣。

《笑傲江湖》,有一個反向讀法。

想一想如果沒有令狐沖存在,或者說,令狐沖沒有主角光環,這最後會是個怎樣的故事?

令狐沖的主要功能,是從側面暗示出嶽不群和左冷禪的慘烈爭鬥,又目睹黑木崖上的風雲變幻。他自己藉助主角光環完成劇情殺,對付了嶽不群與左冷禪,然後劇情又強行幹掉了任我行。

想象一下沒有令狐沖這個理想角色的世界,江湖是什麼樣?

這是《笑傲江湖》的另一面。

《鹿鼎記》是一本康熙朝簡史,是俠客們的結束。陳近南之死對應著陳家洛。從陳家洛的反清復明,到韋小寶的“如果康熙是好皇帝,我們為什麼要反他”,是金庸先生自己的一個巨大轉變。一切設定都在這本書裡迴轉。一個不會武功的主角目睹了俠時代的結束。嗯。

《越女劍》是個純粹的故事,不提。

如果您志在讀完十四部,那我建議還是還是按年限讀。像《碧血劍》的青澀感太重;如果先看了《鹿鼎記》那麼純熟老辣又惡搞的文筆,再看《碧血劍》,根本看不下去。

我推薦的順序:

《書劍恩仇錄》,看個熱鬧。

《飛狐外傳》,順手接著書劍。

《雪山飛狐》,這樣把乾隆年間三部曲算是看完了。

《鴛鴦刀》,看之前三部大的,太憋屈了,看看《鴛鴦刀》散散心解解屈。

《碧血劍》,熱熱身。

《袁崇煥評傳》順手看完。

《連城訣》,緊緊情緒。

《射鵰英雄傳》,舒舒服服看最肥而不膩的故事。

《神鵰俠侶》,比《射鵰》憋屈,也緊,但能看看。

《倚天屠龍記》,勉強算大團圓,也收個尾。

《白馬嘯西風》,看完三部曲,拿這個散散心。

《俠客行》,上部結尾有點哀怨,歡樂一下。

《笑傲江湖》,清逸飄灑。

《天龍八部》,雄渾詭譎。

《鹿鼎記》,舉重若輕看完,收尾。

《越女劍》,迅速讀完,當最後甜點。

如果是已經知道劇情,重讀消遣的話,看代入感則《射鵰》《笑傲》,看感情則《倚天》《天龍》,看人情則《鹿鼎記》。

如果要看打戲,《雪山飛狐》——嗯,是的。

結尾那場打戲不提,中間胡一刀和苗人鳳的打戲,雖由閻基口述,但前後雙方風采絕倫,實在是金庸小說裡高手對決,風範第一。

最後,還是那句:

真羨慕從來沒讀過金庸的人啊:

我真的很想,穿越回那個年份,重回到“從沒讀過金庸小說”的階段,重新再嘗試一次那種,從頭開始一曲一折、一跌一宕的感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