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武安君白起名震天下,為何要坑殺40萬趙國降卒?原來是替別人背鍋

白起為何要坑殺

40

萬趙國降卒呢?

說實話,歷史上所有兵家名將基本上都保持一個原則:不殺降兵,唯有白起例外。而白起一生也只殺了這麼一次降兵,也是他人生中最後一戰,就名留千古!

不殺降兵,這是戰場上不成文的規定。軍人拼的就是一口氣,一口不服輸的氣。而投降就說明已經沒有這口氣,就不再是軍人,只是一個平民,軍人不殺平民,這是身為軍人的傲氣與原則。兩軍對壘之時,那是生死拼殺,各為其主,而投降之後手無寸鐵還要殺,動手計程車兵也會心生怨言,消磨意志,因為誰也不想自己投降之後還要被別人殺。所以名將不殺降兵。

武安君白起名震天下,為何要坑殺40萬趙國降卒?原來是替別人背鍋

而白起身為一代名將,怎麼會不知其中道理?

那麼白起為何要坑殺

40

萬趙國降兵呢?

其實都是當時秦國的統治思想和當時的秦國現狀所決定的。

白起,又稱公孫起,戰國時期秦國郿縣人,中國古代著名的將領、軍事家。

白起出生的年代,秦的國力就已經十分強大了,秦昭王十二年,秦國制定了東進擊敗三晉圖謀天下的大戰略,強將成了秦國最急需的人才。而白起順應時勢出現在中國歷史的舞臺上。

武安君白起名震天下,為何要坑殺40萬趙國降卒?原來是替別人背鍋

公元前

266

年,

范雎

接替了魏冉的國相之位後,從

“十攻魏而不得傷”的經驗中,進一步明確提出了“毋獨攻其地而攻其人”的新戰略,要攻城而兼攻人。

這一思想在後來的戰爭中都得以體現。

公元前

293

年,

伊闕之戰

,白起大勝韓、魏聯軍,斬首

24

萬;

公元前

279

年,

鄢之戰

,白起引水灌城,淹死楚國軍民數十萬;

公元前

273

年,華陽之戰,白起大勝

趙魏

聯軍,斬首

15

萬;

公元前

260

年,長平之戰,白起坑殺趙軍主力

45

萬。

其他較小規模的戰爭不計,只就這四次白起指揮的大戰而言,秦軍所殺死的三晉和楚國士兵已經在一百萬以上。從此,白起名震天下。

武安君白起名震天下,為何要坑殺40萬趙國降卒?原來是替別人背鍋

秦國在軍事上是既攻取東方各國的土地,又大量殺傷各國的人力。殺戮的背後,是秦國大一統思想的直觀體現。這些戰爭,嚴重的削弱了東方各國的戰鬥力,奠定了此後秦國統一戰爭勝利的基礎。

再說回長平之戰,長平之戰,從堅守的戰術目的來看,廉頗是成功的,秦國在上黨之地白白的消耗了三年,無論怎麼攻打都突破不了丹河防線,秦趙兩軍形成對峙局面,戰爭持續了三年,秦軍損兵折將。

秦國出兵接近

60

萬,按一人一天一個燒餅,一天就要

60

萬個燒餅,按這麼推算一個月差不多就消耗一個國家

3

個月的糧食儲備。基本上秦國

10

年的糧食儲備已經吃的空空如也。

《戰國策

·齊策二》記載:“秦攻趙長平,趙無以食,請粟於齊而齊不聽。”趙國已經如此,秦國就算比趙國好也好不到哪裡去,也是“國虛民飢”。

武安君白起名震天下,為何要坑殺40萬趙國降卒?原來是替別人背鍋

秦軍糧草已經嚴重不足,再加上大一統這一戰略思想的指導,而且為了防範軍隊因缺糧而產生譁變的可能,白起坑殺了趙國降卒。

此戰,

秦軍先後俘獲

斬殺趙軍共

45萬人

趙國上下為之震驚,從此元氣大傷,一蹶不振。

白起這一生,都在為坑殺那麼多人而心存愧疚,其實也是當時秦國大一統思想和當時秦趙兩國現狀所造成的。

白起晚年被秦昭王賜死時,拿起劍自刎,仰

天長

嘆:

“我對上天有什麼罪過,竟落得如此下場?”過了好一會兒,他又說:“我本來就該死,長平之戰,趙軍降卒幾十萬人,我用欺騙的手段把他們全部活埋了,這就足夠死罪了!”說完,自刎而死。

一代名將,就此謝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