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屠龍少年與惡龍:論董卓死後的長安亂象

屠龍者,終成惡龍。

初平三年(192)四月二十三日,王允、呂布刺殺董卓。六月一日,關中諸將攻破長安,王允被戮,呂布敗走。

《英雄記》諸書,(呂)布以四月二十三日殺卓,六月一日敗走。——裴松之

因為平話作品的普及性,王允、董卓、呂布等人的事蹟,即使對三國曆史不感興趣的讀者,大抵也有耳聞。然而梳理董卓之死,仍然可以抽離細微線索,彌補史料空隙。

其一,董卓之死是派系之爭。

董卓之死的本質,是幷州集團(王允、呂布、李肅)與涼州集團的利益衝突反映,並非王允等人公忠體國、心存漢室。

其二,行兇時間曾被精心策劃。

幷州集團行刺董卓,特意選擇了郭汜、李傕等涼州將校不在長安的時間節點。彼時關中諸將被遣赴關東攻打豫州,董卓的女婿牛輔則屯駐弘農以東的陝縣,距離長安亦遙遠。

其三,新掌權的幷州集團,比舊日的涼州軍更加腐敗。

董卓與王允之死,相隔不足四十日,而中間竟經歷了蔡邕下獄、李肅被殺、將相失和、談判破裂與賈詡亂武等諸多事件。可知幷州集團對異己勢力的清洗,與對本陣營的內部肅反,更為急躁且血腥,甚於董卓。

幷州集團粉墨登場不足四十日便黯然下野,究其根由,是因為他們的執政水平比董卓更加糟糕。

本文共 4500 字,閱讀需 9 分鐘

① 派系之爭

董卓之死,源自並、涼二州的派系傾軋。

並、涼集團的矛盾,始自中平六年(189)董卓上洛。彼時在洛陽能與董卓分庭抗禮者,便是故幷州刺史、執金吾丁原。

卓又使呂布殺執金吾丁原而並其眾,卓兵士大盛。——《後漢書 董卓傳》

丁原麾下的呂布(幷州五原)、張遼(幷州雁門)、張楊(幷州雲中)等悍將,是董卓無法忽視的勁敵。隨著丁原被殺,呂布、張遼、張楊相繼歸順董卓,幷州集團與涼州集團,完成了一次被動的合流。

尚書鄭泰在描述董卓軍隊構成時,曾提到董卓麾下的六種武士。即:

幷州人、涼州人、匈奴人、屠各人、湟中義從與八種西羌。

天下之權勇,今見在者不過並、涼、匈奴、屠各、湟中義從、八種西羌,皆百姓素所畏服,而明公權以為爪牙。——張璠《漢紀》

屠龍少年與惡龍:論董卓死後的長安亂象

董卓麾下有匈奴、屠各、八種西羌

其中涼州人、湟中義從(大月氏別種)與八種西羌,是董卓自西涼帶來的嫡系。

而幷州人、匈奴人、屠各人(南匈奴別種),則是董卓兼併丁原故將之後的新兵。

因此,在董卓幕府佔據重要地位與重要比例的幷州系,便特別不能被涼州系所容。

在抵禦孫堅(191)時,大都督胡軫(涼州武威)與騎督呂布(幷州五原)便公開內訌,胡軫甚至威脅要“斬一青綬祭旗”。

(胡)軫字文才,性急,預宣言曰:“今此行也,要當斬一青綬,乃整齊耳。”——《英雄記》

所謂青綬,即銀印青綬,指彼時身為騎都尉(銀印青綬)的呂布。史書稱之為“呂布、胡軫不相能”。

(呂)布與(胡)軫不相能,軍中自驚恐,士卒散亂。——《後漢書 董卓傳》

隨著東漢朝廷遷往長安,隨遷的幷州人士也便逐漸走到了一起。以王允(幷州太原)為首,呂布(幷州五原)、張遼(幷州雁門)、李肅(幷州五原)等人團結在其周圍。至於地方藩鎮,又有河內太守張楊(幷州雲中)為外援。

聯絡線索即“溫侯”。

世人皆知“溫侯”是呂布的封爵,實際呂布之前的溫侯,是王允。

二年,(董)卓還長安,錄入關之功,封(王)允為溫侯,食邑五千戶。——《後漢書 王允傳》

更有趣的是,彼時的溫縣,實際被張楊所控制,就在其治所野王縣的南側。可見幷州小集團確實在內外串聯。

② 行兇時間的選擇

幷州人行刺董卓的時間,是經過精心策劃。彼時牛輔在弘農,李傕、郭汜在潁川,長安無比空虛。

初平三年(192)四月二十三日,漢獻帝號稱“大病初癒”(應該是司徒王允策劃的藉口),召群臣入宮。

董卓行至半途,遭遇呂布與李肅的伏擊。呂布持矛、李肅持戟(見《九州春秋》),十餘死士一時俱發,當場刺死董卓。

(呂)布使同郡騎都尉李肅等,將親兵十餘人偽著衛士服守掖門。布懷詔書。卓至,肅等格卓。——《魏書 董卓傳》

呂布與李肅出身幷州五原,不僅是“州里人”,還是“鄉里人”。至於二人攜帶的“親兵十餘人”,毫無疑問也是家鄉的子弟兵,應該都來自幷州五原。

屠龍少年與惡龍:論董卓死後的長安亂象

呂布、李肅手刃董卓

董卓遇害後,其滯留長安與扶風的親屬,遭到了血腥夷滅。

其老母年逾九旬,在郿塢徒步逃命,遭到斬首;其孫女池陽君董白,年未及笄(十五歲),亦被殺。其弟董旻、其侄董璜一併遇害,三族皆滅,闔門盡死。

(董)旻、(董)璜等及宗族老弱悉在郿,皆還,為其群所斫射。卓母年九十,走至塢門曰:“乞脫我死”,即斬首。——《英雄記》

僥倖生還者,唯有領兵在外的董卓女婿牛輔。

此處便產生一個問題。

昔日董卓入京、鞭撻宇內,操弄權柄,可謂說一不二。為何初平三年四月被殺時,竟簡單得如屠豬狗,毫無反抗能力?

因為彼時涼州主力,根本不在長安。而在關東豫州。

按《荀彧傳》記載,當時李傕、郭汜、張濟等西涼將校,被董卓派遣去陳留、潁川等地與關東諸侯交戰。

卓遣李傕等出關東,所過虜略,至潁川、陳留而還。鄉人留者多見殺略。——《魏書 荀彧傳》

潁川是豫州刺史治(刺史孔伷是袁紹盟友),陳留是酸棗聯軍的屯駐地,因此一併處在打擊範圍當中。

考慮到路途遙遠,李傕等人離開長安的時間應該比較長,乃至從關東歸來時,發現“日月換新天”。不僅董卓已死,竟連牛輔都死了。

比(李)傕等還,(牛)輔已敗,眾無所依,欲各散歸。——《魏書 董卓傳》

屠龍少年與惡龍:論董卓死後的長安亂象

董卓死時,涼州諸將屯兵位置

由此可見,謀殺董卓的計策,恰恰選擇了西涼軍主力前往關東,而長安城內守備空虛的時刻(192)。幷州集團抓住戰機,因此一擊得手。

③ 幷州集團的腐敗統治

雖然因為文學作品的“先入為主”,以及太原王氏在當時(魏太尉王凌是王允侄子)以及後世(北國高門五姓)的地位影響,王允總被塑造成心存漢室的忠良;實際就歷史記載來看,其水平還不如董卓。

在幷州集團統治的四十日間,長安城中可謂雞飛狗跳,烏煙瘴氣。他們對內殘酷鎮壓,對外剛戾自大,最終引發了滔天兵禍,本就搖搖欲墜的東漢王朝也徹底崩潰。

(1)幷州軍對內鎮壓

特別要強調一點,幷州集團的對內鎮壓,主要是鎮壓自己人,即幷州人。說得難聽一些,就是內訌。

首先就是王允與呂布的內訌。

王允是司徒,已高居三公(萬石);殺董卓後又“錄尚書事”,即總攬朝政,實際取代了昔日董卓的地位。

呂布是騎都尉(比二千石),殺董卓後晉升奮武將軍(二千石),儀同三司,與王允共秉朝政。

但王允對呂布極端輕蔑,乃至“以劍客遇之”。即用對待僱傭兵的禮節來對待呂布,導致呂布心懷憤恨。

(王允)素輕布,以劍客遇之。——《後漢書 王允傳》

屠龍少年與惡龍:論董卓死後的長安亂象

王允素輕布,以劍客遇之

在如何處理董卓舊部一事上,二人又有衝突。呂布主張招安,王允卻主張剿滅(見《後漢書 王允傳》),最終將相失和。

可知董卓死後,王允徹底忘乎所以,政治嗅覺竟比呂布更差。

其次就是呂布與李肅的內訌。

董卓的女婿牛輔,因為領兵在外,僥倖逃過了最初的大清洗,因此幷州集團派遣李肅進攻牛輔,欲斬草除根。

結果李肅反被牛輔打敗,而呂布落井下石,藉口李肅作戰不利,竟將其斬首。

呂布乃使李肅以詔命至陝討輔等,輔等逆與肅戰,肅敗走弘農,布誅殺之。——《後漢書 董卓傳》

須知,李肅是呂布的同鄉(幷州五原),二人還共同參與刺殺董卓。革命的友誼,也敵不過現實的利益,可見城牆都是從內部崩塌的。

李肅在今日所見的史書中記載有限,不過成書於元代的《三國志平話》(即《三國演義》藍本),卻將李肅與呂布並列為董卓麾下的左右手。或許元代學者能看到一些彼時尚存的原始史料,佐證李肅的地位。

用文者有大夫李儒,用武者有呂布、李肅,三人輔佐董卓。——《三國志平話》

屠龍少年與惡龍:論董卓死後的長安亂象

呂布、李肅,折衝左右

按《後漢書》所載,董卓死前,李肅與呂布官職相同,均為“騎都尉”。可知二人的資歷與定位,應該大抵相似。最終卻在利益相爭中,以悲劇收場。

(2)幷州軍對外清洗

幷州人對自己的內部成員都如此昏庸殘暴,對外人如何,也便不難想象了。

典型例證就是蔡邕之死。

蔡邕是當時的大文豪,受董卓殊遇,遂投靠涼州集團。就是這樣一個筆桿子,都難以逃脫幷州軍的清洗。

幷州集團的頭目王允,藉口蔡邕修撰《東觀漢記》時“作謗書流毒後世”,汙衊其陰謀顛覆朝廷,竟將蔡邕這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下獄處死。

(王)允曰:“昔武帝不殺司馬遷,使作謗書,流於後世。方今國祚中衰,戎馬在郊,不可令佞臣執筆在幼主左右,後令吾徒並受謗議。”遂殺(蔡)邕。——謝承《後漢書》

蔡邕黨附董卓,固然有罪;但其所作所為不過是草擬文書,歌功頌德,罪不至死。如果考慮到彼時李傕等人還在回軍的路上,那王允迫不及待地誅殺蔡邕,無疑是挾私報復了。

對待涼州餘部,王允舉動亦失策。

彼時瀰漫關中的“幷州人慾盡誅涼州人”並非空穴來風,王允與李傕等人溝通時,不僅不肯赦免涼州將校,口氣還相當猖狂,罵辱“關東鼠子欲何為”。

既無赦書,而聞長安中欲盡誅涼州人,(關中諸將)憂恐不知所為。——《魏書 董卓傳》

及李傕之叛,(王)允乃呼文才(胡軫)、整修(楊定)使東解釋之,不假借以溫顏,謂曰:“關東鼠子欲何為邪?卿往呼之!”——《九州春秋》

此處特別強調一點,涼州將校都是關西人,之所以被王允稱作“關東鼠子”,是因為牛輔等人屯駐的陝縣,在弘農(故函谷關)以東,是董卓防備獻帝逃回關東的預留後手。

王允的自大,其實有所倚仗。因為彼時鎮守陝縣的牛輔(董卓女婿),已經死於內訌(被胡赤兒所殺),涼州軍群龍無首,李傕等人兵馬不過千餘,且剛剛經歷關東大戰,氣衰力竭,無力對抗。

就在王允准備坐享勝利果實的時候,牛輔部將賈詡成功煽動了董卓殘部,諸將風雨兼程,晝夜疾行,準備殊死一搏,奇襲長安。

屠龍少年與惡龍:論董卓死後的長安亂象

關中諸將破釜沉舟、奇襲長安

涼州軍出發時,兵馬僅數千;抵達長安時,已經膨脹到十萬。

眾以為然,於是共結盟,率軍數千,晨夜西行。——《後漢書 董卓傳》

(關中諸將)用賈詡策,遂將其眾而西,所在收兵。比至長安,眾十餘萬。——《魏書 董卓傳》

可見幷州集團的統戰工作有多麼失敗,竟逼得關中地區的涼州人,紛紛與叛軍走到一起。

甚至呂布麾下的“叟兵”都臨陣倒戈,偷偷開啟城門,放關中諸將入城,導致長安淪陷。

(李傕)與卓故部曲樊稠、李蒙等合,圍長安……呂布軍有叟兵內反,引傕眾得入,城潰。——《後漢書 董卓傳》

須知,叟兵是西南夷,是益州的少數民族武士,與涼州集團並無瓜葛。連叟人都公開反叛幷州集團,可見王允等人的統治有多麼不得人心。

最終西京淪陷,王允被殺,呂布出逃。幷州集團的快活日子過了不到四十天,就煙消雲散了。

④ 小結

董卓之死人所共知,但對其死亡始末,尤其是其死後長安城中的風雲變幻,歷來鮮有關注。

其實董卓敗亡,本質是並、涼集團的相互傾軋。董卓在世時,勉強能夠鎮得住場面,但矛盾日積月累,最終不免要爆發。

而暗殺董卓的計劃,無疑經過精心策劃。王允等人能夠一擊得手,得益於涼州主力鏖戰豫州,長安空虛的契機。

但掌權之後的幷州集團,既沒有公忠體國,也沒有安撫叛軍,反而發了瘋般地爭權奪利。一方面內部自相殘害(呂布李肅),將相失和(王允呂布);另一方面又構釁外敵,先殺蔡邕,又拒絕李傕的請降,竟不肯有絲毫通融。最終逼得窮寇作困獸之鬥,盛極一時的長安,也在野蠻的戰爭洪流中被徹底粉碎。

如果考慮到上述諸事,僅僅發生在短短的四十日之內(還包括了攻城的八天),那幷州軍的腐敗程度,可謂遠超董卓。

須知董卓掌權足足三年(189-192),王允掌權不過三十餘天。

在誅殺董卓之後,幷州人心態失衡,面目可憎,給後世留下了深刻教訓。從這個角度看,王允的提前謝幕,也未必不是好事,起碼保全了忠臣的名節。

所謂屠龍者最終難免化作惡龍,何其精洽!

我是胖咪,百家號歷史原創作者。漫談歷史趣聞,專注三國史。從史海沉鉤中的蛛絲馬跡、吉光片羽,來剖析展開背後隱藏的深意。

Thanks for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