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三舉措”讓農家書屋更接地氣

閱讀,能提升一個人的內涵,改善一個村寨的氣質,趙恆的七言律詩《勵學篇》裡也曾說過“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近年來,我國普及的農家書屋給了農民一個汲取知識、農閒放鬆的好去處,重視讀書的風氣蔚然興盛。

根據地方特色,選擇更接地氣的書籍。現如今農家書屋的書籍多為捐贈書籍,捐贈書籍的群體從在校學生、在職中青年到退休老幹部,捐贈的圖書涵蓋了各類知識類書籍、文學類書籍、“三農”相關書籍、小說等,圖書由上級部門統一協調分配,導致一些靠河流沿岸的村寨分到了許多林地知識、社會科學類圖書,一些沒有水域的村寨卻分到了許多關於河流養護、魚類養殖的圖書,偏離了農民的生產生活“軌道”。圖書分發到各村各寨的農家書屋之前,應先由各村寫明圖書需求種類,上報彙總後由上級按照各地方特色習俗進行分配,讓進入書屋的圖書接地氣,提高農民群眾閱讀的積極性。

加強農家書屋管理,書屋不“閒置”。在一些偏遠的鄉村,農村書屋的資金落實困難,配套裝置不規範,無特定管理人員,都是村幹誰在誰去管理,無法按時長期開放,有事因上級下發緊急工作任務,便將鎖上書屋下村入戶開展工作,容易導致書屋變“閒置”。我們身為基層幹部,應加強對農家書屋的創新管理,落實村幹部輪流坐班制,在寒暑假期間號召喜歡閱讀的在校學生到書屋進行協助管理,保障書屋能夠長期對老百姓開放。

加強創新多元化,多形式讓書屋接地氣、入人心。現在進入了大資料時代,農村書屋也要跟隨“潮流”,走向大資料時代,先下許多農民群眾在農閒時會使用手機上網衝浪,刷刷短影片、聽聽有聲圖書,而農村書屋依舊還延續著最原始的“圖書館模式”,僅有文字類圖書,而一些識字少的村民難以通篇閱讀理解,我們可以在寒暑假時期,利用返鄉學生資源,在農村書屋內為老人翻找圖書、解疑答惑,並且教老人們怎麼使用手機去查詢相關影片來進行學習,以此來提升農民群眾對農村書屋興趣,讓“閱讀方式”越來越接地氣,讓農民群眾願意走進農家書屋沉下心、學入心。

“三舉措”讓農家書屋更接地氣

宣告: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