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一蓑煙雨,半壁江南……古城的時光,不可辜負的人間煙火

巍山,一蓑煙雨,半壁江南。

有的人在這裡忙於生計,朝露沾衣,踏月而歸,顯露出人生意味;

有的人在這裡洗滌靈魂,行走於古城的夜幕下,朝聖于山間的明媚裡,曠野為家。

這裡的一點一滴都不可辜負,無論是裊裊炊煙、朝暮晚霞,還是古老建築旁,那一條無人的小巷子。

一蓑煙雨,半壁江南……古城的時光,不可辜負的人間煙火

古城

古城的週末時光

□紫簫

週末,難得的清閒,拋開所有的繁忙與雜事,半個月亮約我去古街上“掃拍”。

說好了在拱辰樓下相遇。我先到,便在拱辰樓下的廣場上抓拍了一會。廣場上,幾個老人靜靜坐在那裡烤太陽,他們望著路人發呆,久久地保持一個不變的姿勢,就彷彿是陽光下一尊尊飽經滄桑的雕像。

半個月亮仍是一襲藍色的民族風格服裝,只不過這次她並沒有戴帽子,長髮,知性而又活潑。我一直覺得她的形象與氣質比較適合穿民族風格。

我倆從拱辰樓出發,一路向南,順著古街慢慢地拍了過去。古樓旁邊,有一家小店,專門出售各種竹編工藝品,有小筐、小籃、小篩子、小簸箕等。此時正值午間,生意清淡。一個老頭獨自坐在貨物之間,默默地抽著煙。在十字街口,看到有人在賣榛子,我們忍不住湊過去詢了詢價。

古街上,一家銀器店的門口,一個戴眼鏡的中年男人坐在店門外專心地加工著銀首飾。銀器店再走過去幾步,是一家老式的茶室,雖是午間,人卻很熱鬧。茶室外面的人行道上臨時擺放的小桌邊圍了幾個人,有人正在對弈,有人在靜靜地觀棋。桌子邊上放著幾隻青花茶缸,那是茶室兩元一杯的清茶,可以不斷續水,不急不徐地喝上一個下午。

古街上有一家民俗小店,店門半開著,不見主人,洞開的視窗邊懸掛著蒲扇、草鞋、馬燈、葫蘆等物件,很有特色。一家古董店門口的石磨、馬鞍、馬鈴吸引了我的目光。

我用心捕捉各種人文題材,不停地按下快門,將烤太陽的、下棋的、喝茶的全收錄進我的鏡頭裡。

在南街一家小店裡,我們遇上了一個叫“小雪”的漂亮姑娘,她穿一襲青色漢服,長髮飄逸,氣質溫婉,舉止優雅。之前,我曾在攝友的照片中見過她,實則她本人要比照片上漂亮得多。原來,她是這家茶室的老闆,平時打理茶室,閒時也兼職給一些攝影師們做模特。

我們在她的茶室裡歇息。乘著小雪給我們泡茶的功夫,我在院裡四處走走。

茶室的房屋是古城最常見的土木結構,灰瓦白牆,四方小院。院中有一圓形中門,將小院分隔成兩半,門上垂滿了凌霄花的青藤,桔色的花朵點綴在綠葉間。圓門裡邊,種植了許多花草。徑直向前,是幾間小屋,格子門和柱子一律塗成黑,上面描畫著紅色的圖案,黑與紅兩種顏色鮮明對比,給人強烈的視覺衝擊。穿過小屋中間的過道,一直往裡走去,裡面還有一個四方院落,土木二層結構。這樣的老式民居,開間茶室或小型客棧也是不錯的選擇。

茶泡好了,小雪自去忙了。我們坐在小院裡的躺椅上,悠閒曬著太陽,品茶聊天,一任冬日的陽光暖暖地灑在身上,一種說不出的閒適慵懶漸漸從四肢百骸散發開來,讓人舒服得只想將腦袋清零,什麼也不願去想。

普洱紅茶,湯色紅褐,滋味醇和,與平日喝的綠茶有所不同。潔白的瓷杯配上紅色的茶湯,光看著就已經是一種美妙的享受。飲一口,唇齒留香,煩渴頓消。忽聞聽一陣悅耳的古箏曲,清泠宛轉,似山間流泉,似雨打芭蕉,又恰似飛珠濺玉……原來是小雪在彈古箏。她一襲古裝,彈琴煮茶,倒也相得益彰。

古箏悠悠,心清神爽,紅茶飄香,妙不可言。

我們就那麼坐著,喝著茶,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著,任時光在推杯換盞間悄然流逝。想起《紅樓夢》中妙玉關於品茶的論斷:“一杯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飲牛飲騾了。”我們喝了一個下午,還不知要算什麼?

在小雪的店裡,見到了一個小夥,中等個兒,瘦瘦的,中長的頭髮隨意攏起在腦後打個結。半個月亮介紹說他是旁邊一家咖啡店的老闆,不但會吹簫,還會製作簫。他手中拿著一把剛買來的弓。

茶喝足了,我們離開小雪的茶室,到相鄰的咖啡館去轉轉。店主就是剛才拿著弓的小夥子,這個人話不多,卻有一種處世的淡然。突然間好羨慕他們:自由自在地經營著一個小店,閒時彈琴、煮茶、聊天,愜意、低調、無爭,我真喜歡這樣的生活!

一蓑煙雨,半壁江南……古城的時光,不可辜負的人間煙火

人間煙火

小城的人間煙火

□熊紹波

有人說,宵夜才是真正的人間煙火,它是一個地方最地道、最有人情味的食物。我不知道巍山小城的宵夜是從何時開始盛行的,只記得自我記事開始,每到夜晚,便有一種叫做“宵夜”的東西讓我垂涎欲滴。

小城的宵夜一般從晚飯後開始登場,而一些“迫不及待”的店主,也會趁著晚飯高峰期,早早地開啟店門。等夜幕逐漸降臨,所有的宵夜攤、店,便會紛紛加入這場宵夜盛宴。

小吃店,便是早早開門的宵夜之一。這種對於小城人來說,可以“從早吃到晚”的食物,在宵夜的派對上,依舊是主角兒。相對於作為早點的煮餌絲來說,滷餌絲和炒餌絲更受宵夜人民的喜愛。在油鍋裡,炒好肉片、韭菜、青菜,加入自家醃製的醃菜,再放入餌絲加工,一盤美味的炒餌絲就可以端上餐桌了。而滷餌絲,便更為簡單了,只需在開水裡過熟餌絲,撈起來,加入佐料,便可開始食用。店家還會舀上一碗熱湯,伴著餌絲入肚,那種美滋滋的感覺,讓所有人都為之嚮往。若是厭倦了餐桌上的飯菜,吃一頓炒餌絲也是極佳的選擇。在這裡,你可以肆無忌憚地大口朵頤,和朋友或是同桌的陌生人,甚至是開朗的店主隨意聊天。聒噪和喧囂是這裡的特色,但卻能讓你真正體驗這座小城的風土人情。

燒烤大概是整個中國最有名的宵夜食物了。俗話說,北有擼串,南有海鮮。小城的燒烤攤,卻是以蔬菜、山珍為主。小城的居民,日常生活中,對於蔬菜的要求頗為嚴格,同種蔬菜,必須區分“老品種”、“新品種”。可是,一旦上了燒烤攤上,便不管這些,只管縱情享受蔬菜帶來的口感。山林密佈,造就了菌類得天獨厚的生長環境,這也給小城燒烤攤增添了與其他地方不同的色彩。每到菌類成熟季節,燒烤攤總免不了推出幾種燒作的菌類,讓客人可以品味這種食材“另闢蹊徑”的處理方式。店家會提供燒烤服務,但最有意思的還是自己動手。一群人圍坐在燒烤桌前,一邊談天說地,一邊把食材擺放到燒烤架上,只感覺吃的不是燒烤,而是人生。

行走在小城街道上,若是渴了,可以尋一些飲品解渴。若要喝一點特別的,涼蝦是不二之選。涼蝦其實並不是蝦類,和蝦類毫不沾邊,大概是因為形狀和蝦子比較接近,才被稱為涼蝦。或許,將這種食物比喻為蝦,便是小城居民的可愛之處,也是他們對生活的喜愛。在涼蝦攤上往往放著兩個大盆,一個放涼蝦,一個放冰粉,中間還會放著一桶用玫瑰熬製的糖水。撈出涼蝦,舀起冰粉,再淋上玫瑰糖水,一口清涼,兩口解渴,一碗下去,全身的熱氣都被驅除殆盡,只想拿著碗對攤主說:再來一碗。也只有這時候,才會覺得,這個夏天所有的炎熱都是值得的。

餌塊是另外一種,小城居民必不可少的食物。夜晚的餌塊,內容豐富,味道多樣,油條、火腿腸、肉醬、肉片,甚至被稱為“土豪標配”的辣條,都能被夾在餌塊裡。一口咬下去,幾種味道在嘴裡旋轉跳躍,讓人慾罷不能。就如這座小城一樣,有著多種多樣的元素,能讓你流連其中,忘卻往返。攤位上,除了這內心飽滿的餌塊外,攤主還擺放了許多特別的小零嘴:燒洋芋、燒蠶豆、烤紅薯、烤玉米、燒豆腐……不想吃的太飽,就嘗幾個小東西,既滿足了腹欲,又不用擔心吃壞肚子。

朋友圈有個段子說,有個外國人發誓要一個月吃遍全中國,三年過去了,他依舊還在巍山。儘管是朋友圈拿來誇張表達的,但巍山小城的小吃真的是難以言盡。若是喜歡這座小城,大可隻身前來亦或是呼朋喚友,在古街上走走,去山林裡逛逛,在攤點上嚐嚐,這小城的小吃,必定會讓你不虛此行。

我不知道小城的宵夜還能存在多久,很久以後,是否還會有如此多的種類?但我知道,只要小城的居民在,小城的人情味在,小城的煙火還在,小城的宵夜就會一直存在!

一蓑煙雨,半壁江南……古城的時光,不可辜負的人間煙火

梨園

行走梨園,我想變成一隻貓

□烏蘭

走在春日梨園裡,置於一片素白花海中,我突然想變成一隻貓,一隻純白色的貓,輕輕地躍上梨花枝,慵懶地趴在上面,眯起一條線的眼睛,享受春天的暖陽,讓一束束陽光輕柔地為我按摩,讓一絲絲梨花香伴我入眠,讓我的夢裡一樹樹梨花開。

整個花期我都要趴在梨枝上,屈身花叢裡。每棵樹上都輪流爬一爬,看一看勤勞的小蜜蜂如何釆蜜?瞧一瞧漂亮的蝴蝶如何戀花?梨花紛飛時節,乾脆洗個梨花澡,我就成了香貓一隻,以後無論走到哪裡都將帶著梨花的香氣。這個春天我要與梨花朝朝暮暮相處,眼裡要滿了梨花的純白和梨乾的古銅色。與梨花相處的日子定會充滿柔情蜜意和詩情畫意,因著與梨花為友我的心也一定會變得甜蜜而柔軟。

梨花兒美,花期卻短,她的美麗終將淹沒在時光中,她的馨香也必將隨風而逝。可正是因為梨花的逝去,才有了秋的碩果累累。梨花曾經的素白化作了一顆顆綠寶石般果實,成熟之後就成了紅雪梨。梨花溫暖了歲月,點綴了初春乾渴的大地,激起了文人、畫家、音樂人創作的激情。當梨花遇見詩人,那片片潔白的梨花瓣就閃出詩的光芒;當梨花遇見畫家,那一樹樹花開就躍然紙上;當梨花遇見音樂家,每一朵花都成了跳躍的音符,每顆樹都奏出了春的樂曲;當梨花遇上我,我就成了趴在樹上的溫柔可人的小白貓。

在這裡我特別想寫一下當女作家遇上梨花的文字。女人本來就是花,當花遇上花,當然要比美了。女作家們的著裝與春天的風光相稱,同時透露出女性的知性美與優雅。她們的才情和溫婉與梨花的清柔的美相互映稱,她們與梨花的美在梨園裡顯得那樣和諧統一。梨花與女作家們皆典雅溫柔,梨花安靜地開放著或者在微風中輕輕搖動,女作家則輕盈地走在其中,或停、或行、或思都散發著連綿的書香氣,我知道她們正在與梨花交流,一篇篇優美的文章正在醞釀。她們笑盈盈地走出梨園,在梨花香裡輕飲一杯清茶便走進了廚房。

她們是巍山的女作家們,她們才華橫溢,她們是巍山的驕傲。巍山山傑地靈培育了她們的才情、才氣、才學,反過來她們的文學才華也給巍山增光添彩。她們左手煙火,右手文學,是一群讓我羨慕不已的活得非常精彩的女人們。她們在廚房裡忙卻不亂,分工明確、各司其責。那一天,她們負責做棠梨花粑粑,我第一次見到棠梨花,也是第一次吃棠梨花粑粑,心中自然充滿期待。向來都是看花容易繡花難。首先要燙棠梨花,然後要摘出花的老硬部分是為了確保囗感好,我又見她們有的切火腿、有的切茴香,都要切得很精細,因為要拌在一起,還有的在和麵。火燒開了油,開始炸粑粑,一個個炸熟的粑粑出鍋了整齊地擺在桌上的盤子裡,前來的文人朋友們有口福了,他們一邊品著美食,一邊暢聊著文學,美食與文學在梨園裡牽起了手。

三月早春,暖陽普照,梨花正開;一架陰涼,文人相聚,有花有詩;品美食,聊文學,人在自然中,又在人情裡,也在文學中,不亦樂乎!

讓孩子多些勞動教育

□劉冬

“這張是我挖地種大蒜的,我們要去看看它們長大了沒有,可不可以吃了……這張是我修剪吊蘭的幹葉子,我自己會用那種大剪子了……這張是我和爺爺幫小虎(小狗名字)洗澡的,它還甩了給我一身水,但我沒有生氣……”當與孩子翻看著這些記錄勞動時光的照片時,孩子手舞足蹈,拉著我急切地想把當時的喜悅與我分享,那些於他而言的難忘細節深深烙在了幼小心靈裡,我亦透過他澄澈的眼眸看到了勞動帶給他的快樂、收穫和成長。

作為一名教師,我始終踐行著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在勞動教育這種最真實、最純粹的教育方式中,讓孩子獲得真切的生活體驗,從勞動中獲得生活樂趣和實踐價值,培養自身對待生命、生存和生活的態度與方式;作為母親,我儘可能地鼓勵孩子自己與世界充分接觸,用身體、感知和情感去最大化地認識世界,尊重勞動又愛上勞動,從中愉悅身心,強健體格,增強韌勁,涵養心性。於是在閒暇時間,我經常讓孩子參加勞動,除了簡單的清洗輕小衣物、整理收納玩具、充當打掃衛生的小助手等日常家庭勞動外,我們經常一起戴著草帽揹著簍筐走近鄉野,走入田間,到大伯的果園和舅舅的山地裡摘桃梨、取蜂蜜、收核桃、剝板栗……我和孩子一起向工人師傅們請教學習,如何從蜂箱中取出整塊蜂餅,怎樣用鐵鉤子“摘”下核桃板栗,母雞要下雞蛋時的叫聲有什麼不同,什麼樣的絲瓜是發空了不能吃的,什麼樣的天氣容易捉到魚……家人們相互幫忙,團結協作,開心愉悅,充實滿足,縱若“親熱草”沾滿衣褲、泥土弄髒鞋襪、汗水打溼衣袖,或是不慎踩蹋跌倒、荊棘劃破手腳,比起從勞動中獲得的快樂和成長,早已不足掛齒。許是天性使然,兒子自小便似乎與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樂於親近土地,在大人的幫助下順適時令節氣在土裡埋下種子,隨後學著澆水、施肥、修剪,瓜蔓豆藤竟也爬滿了家中的陽臺欄杆,在金秋時節收穫了葫蘆、向日葵等許多果實,“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道理不覺間植入心田;秋收時到田間地頭,看農民伯伯如何割稻抖谷並參與其中,親手剝下曬乾的粒粒玉米,看著磨紅的小手沉默思考,一邊誦讀著“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一邊告訴我要乖乖吃飯不能再浪費糧食時,“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勞動艱辛似乎已淺嘗一二,收穫和成長,歷練與明理,欣慰如此。

“沒有親吻土地的孩子,沒有童年。”勞動教育不應窄化為簡單地做家務活,生存和生活技能不該等同於勞動教育,而應是父母對孩子進行的勞動技能和勞動情感教育,讓孩子透過遊戲在愉快的氛圍中進行勞動鍛鍊,走出家庭,寓教於樂,並在“勞其筋骨”中增強勞動意識,提高勞動技能,認識勞動價值和幸福屬性。清華附中的傳統“農訓”活動邀請專業人士、安排教師帶領學生走入稻田,觀察作物在地裡的整個生長過程,揮動鐮刀,親手體驗收割稻穗的辛勞,感受收穫的快樂,在“稻米香粥區”品嚐稻米熬製的香粥,在“皮影製作區”製作皮影,勞動之餘感受到了收穫的喜悅。雲南曲靖宣威西寧街道靖外明德小學的雷應飛校長帶領老師們用10年時間,在學校周圍承包土地建起了120畝的開心農場,帶領師生種植時鮮蔬菜,建起特種養殖區,實現了經濟獨立,讓全校師生一日三餐全免費,學校農場不僅成為了動物園、植物園,更是學生們開展豐富多彩的綜合實踐活動場所,每個班級在各自責任田裡翻地、播種、施肥、除草,到採收、送交食堂等環節均由學生參與完成,孩子們在勞動中收穫了快樂的童年,學習成績也不斷進步。這些孩子在歷經四季寒暑的學習和探索中感受到了自然與人文有機結合的共生教育,不僅接受到勞動的鍛鍊和艱苦奮鬥的實踐感知,更培養了對土地的深厚感情。

“孩子的智慧在手指上。”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勞動,勞動教育在人才培養中不能缺位,這種開放的、因人制宜的幸福教育,教給孩子以勞動獲取幸福生活、以智慧勞動創造生活。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多些放手,勞而有教,讓孩子去真正明白“幸福要靠自己奮鬥”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