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破戒》:努力者衝破“圈層”限制,行走間不忘心中有“戒”

《破戒》講述的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期,日本一位小學教師瀨川醜松心裡藏著一個天大的秘密而惶惶終日,他從小受父親囑託和保證,絕對不對任何人講自己是“穢多”。

《破戒》:努力者衝破“圈層”限制,行走間不忘心中有“戒”

“穢多”是指賤民的後代,居於日本社會最低等級。1871年,明治維新過程中日本政府通過了“賤民廢止令”,廢除等級之分,恢復身份的人統稱為“新平民”,但是一般人對“穢多”仍然充滿歧視,

島崎藤村所寫的《破戒》正值新舊制度交替之時,瀨川醜松是舊時代的命運苦兒,也是新時代的思潮解放之希望,而他該如何做出態度面對這個世界,是島崎藤村所描寫的重點。

同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夏目漱石盛讚《破戒》為“明治時代真正的小說”,這本小說到底為何讚譽如此之高呢?

《破戒》:努力者衝破“圈層”限制,行走間不忘心中有“戒”

新舊破除階級制度下,出身相同的三種人不同的命運抉擇

父親說:“想在社會上出人頭地的穢多子弟的秘訣——唯一的希望,僅有的辦法,就是隱瞞自己的出身。”

宿命論者——父親

醜松的父親並未直接出現,卻很重要,他是醜松心中最初“戒”的來源。

醜松7歲時,父親舉家遷居到只有五十戶人家的小部落,教導醜松絕口不提“穢多”的身份,母親去世後,醜松出外求學後,父親隱匿農場離群索居,害怕給兒子帶來身份口舌之禍。

父親隱忍一世,卻沒逃脫人生的意外,慘死在種牛的獸性大發狂暴的牛角之下。

臨終前父親的遺言依舊務必牢記“穢多”身份不可告之任何人,絕不可破戒。

父親是

傳統封建思想的“宿命論”者

臣服於穢多身份的卑微低下,是醜松精神痛苦的來源,父親的命運暗示毫無反抗意識終將無疾而終的宿命。

島崎藤村故意把父親安排在醜松的回憶、叔叔和村民的回憶、以及醜松幻聽中相關聯,用意在於批判舊制度的腐化和正在消亡,立“戒”者的意外早逝暗喻著橫豎在日本人心中的精神“戒規”,終將撕毀散去,掙脫舊制度,破繭而出,人人平等自由的新日本。

《破戒》:努力者衝破“圈層”限制,行走間不忘心中有“戒”

“我乃穢多”

反抗者——豬子蓮太郎

豬子蓮太郎是醜松的精神之父,同樣出身為師的蓮太郎,在任教時被“講師之中,有賤民後代”的聲討議論中,大膽的承認自己是“穢民”身份,並辭職而去,致力於著書立說成為倡導反抗的思潮領袖。

“我不以穢多為恥”的思想深入醜松內心,使得他在經歷了一番思想束縛的掙扎之後,終於破繭而出,坦然的面對人生和他人的目光。

豬子蓮太郎是掙脫思想束縛,破除階級舊思想的先驅者,也暗喻著先驅力量的傳播,有容乃大,影響著年輕而彷徨一代人,充滿勇氣和實力為自身抗爭。

《破戒》:努力者衝破“圈層”限制,行走間不忘心中有“戒”

《破戒》電影

破戒者——瀨川醜松

父親塑造了醜松的人生觀,為出身定下了“戒”。隨著年齡的增長,認知成熟,越發無法承受心中的秘密。暗自貼近蓮太郎老師的思想薰染,苦於新舊價值的強烈衝突,掙扎在“隱瞞”與說出“真相”的痛苦抉擇之間,最終形成了自我價值觀,突破內心的“戒”,撕破虛偽的欺瞞,做回自己。

整部小說以醜松從“受戒”到“破戒”細膩變化多端的心理過程為主敘事,這也是島崎藤村寫的第一部小說就受到讚譽的原因,醜松揹負著枷鎖來自父親與社會,島崎藤村把醜松整個敏感懦弱的心思寫的真實而詳盡,而讓當時

更多的下層人民看到“戒”是無形的,更多來自心理上的束縛。

《破戒》:努力者衝破“圈層”限制,行走間不忘心中有“戒”

“破戒”,一念之間

“破戒”原指受戒僧道違反宗教戒律、戒約。醜松破除的是插在人們心中的劣等人的“心戒”。而諷刺的是,在小說中諸多階層人物卻一直在破壞道德的戒律,隱匿在偽善的上流社會。當然也有人因為醜松的勇敢與善良,突破人云亦云的口誅筆伐的封建思想,成為公正的守護者。

每個人都在“破戒”。

【色戒】

最令人意外“破戒”恰恰就是蓮花寺的主持高僧,作為佛教重鎮飯山佛教的先祖,高尚以“捨棄自我”信眾,可以娶妻生子,夫人是帶發尼姑,兩人多年無子。

諷刺的是這位德高望重主持破了“色戒”,私生活卻一團亂麻,淫亂於住宿旅店長女,幾年後又讓一年輕寡婦懷了身孕,十年後的今天又對養女志保動了邪念。

主持夫人講述丈夫的豔史一口一個“和尚的病”,尤讓人發怵,

沉香嫋嫋的寺院主持破了“色戒”

不是意念之執,品行不端,反倒成了“疾病”,可見封建社會思想的腐朽化,白說成黑,黑說成白,沒理硬是

“合理化”的迂腐。

《破戒》:努力者衝破“圈層”限制,行走間不忘心中有“戒”

《破戒》電影

【酒戒】

敬之進本是士族,作為小學教師混日子度日,同為藩士的前妻去世後,娶了農民子女為後妻,前前後後七個孩子,日子苦不堪言。

常常藉以醉酒弔唁曾經穩定、不需付出即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計程車族生活。終於扛不住生活之重,把女兒志保送給寺院住持夫婦寄養。

生活越苦,越沉迷整日酗酒,逃避現實生活。最後因酗酒抱病,妻離子散,家境悽慘。

敬之進代表的是舊制度下計程車族,享受了受高等教育的權利,卻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毫無抗壓精神。在新舊制度改革下,意志沉淪、任期發展。

“酒戒”反應的是選擇麻痺精神和振作意志的選擇,敬之進破戒沉淪,代表著毫無生存能力計程車族終究會消亡。

《破戒》:努力者衝破“圈層”限制,行走間不忘心中有“戒”

《破戒》電影

【殺戒】

高柳作為政治傢俬通姦商,行為卑劣,玷汙社會、侮辱人道,暗使幾位打手,背後偷襲正值坦蕩的蓮太郎老師。

一生為大丈夫的蓮太郎頂著封建輿論的壓力,高呼“我乃穢人”,昂首闊步反而被世人所認同,所尊敬。然而,卻沒躲過陰暗的政治家高柳的暗算。

高柳處處以“官”自居,熱衷於被追捧,熱衷於做官,滿足於做官,陶醉於做官,步步為營,精心設計自己的“升官”路線,不惜犧牲人命,大開殺戒,島崎藤村表達了對當代從政者的極度絕望。

【破戒】

“色戒、酒戒、殺戒”,佛教文化的“戒”,是約束、制約社會制度和倫理道德的方式,然而,亂世之中的上流社會人士,都因慾望而“破戒”,做出與身份為之相反事情。

除了醜松在結尾處跪地向世人宣佈,自己是穢多之子是“破戒”點題之意,豬子蓮太郎是“破戒”的先驅者,而銀之助和志保的新時代年輕人,對醜松能以客觀純淨之心以禮相待,並在危難之際,願意攜手相伴共渡難關,是作者島崎藤村對日本寄與的濃烈希望。

“破戒”破除人們心中的階級等級,指日可待。

《破戒》:努力者衝破“圈層”限制,行走間不忘心中有“戒”

受戒與破戒

宋元年間的大學者許衡,一次和旅伴頂著烈日趕路,由於路途遙遠,十分口渴,道路旁有一棵梨樹結滿很多梨子,大家都爭先恐後地去摘梨來吃,只有許衡一人端正坐在樹下,安然如常。

有人問他:“你怎麼不去摘梨來吃呢?”許衡回答:“那梨樹不是我的,我怎麼可以隨便去摘來吃呢?”有人譏笑說:“現在時局這麼亂,大家都各自逃難,這棵梨樹恐怕早已沒有主人了,何必介意呢?”許衡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胸口,誠懇地說:“梨樹沒有主人,難道我的心也沒有主了嗎?”

何謂有“主”?在許衡心中,“主”就是“戒”,堅持自己的原則,自律、自重、自愛,面對誘惑,因心中有“主”而不為所動,學會拒絕。

道德的戒,人人心中有,那就是價值觀和恪守的原則,無論行走何處,心中有“戒”,才能行之有界,做人之根本。

社會上還有一些“戒”,就是階級圈層,像《三十而已》的上層“太太圈”,門檻等級之分彰顯在包包之上,學區房面積之上,國際名校威名之上……這和父親為醜松下的“戒”有異曲同工之處,不平等和奢靡虛幻的設立讓許多年輕人懦弱自卑,不思進取,抱怨社會。

越來越多的人,屈從於胸無大志,只想順從社會的拿捏,找個安穩營生,然後循規蹈矩的過完這一生。從故事的一開始,就放棄了所有希望……

看到一條留言說:“我前半生所做的,就是給自己構築一個安全空間,不斷沉溺,然後淪陷。這一世就準備認命了,放棄自己的存在價值,退縮到自己的恐懼和陰影中……”

圍困於窮苦的出身,逼仄在狹小的人格里,為不努力找取多種藉口,這樣的“戒”大可破掉。

《精進》一書中寫的非常好:

“一個成熟的人,他的標準來自他的內心,而大多數人,卻受環境所左右。一個年輕人,進入一所不那麼優秀的高校,對自己的標準會不由自主的降低以適應這個環境,減少自身與環境的衝突,而這種做法對他們的人生也許是致命的。”

所以違背意願的時間只是虛妄,所有的隱秘都來自己內心的幽微的自卑,克服自我,才是改變的開始,就像醜松一樣,破戒需要勇氣,需要精進自己,正能量思想的傳遞。

《破戒》:努力者衝破“圈層”限制,行走間不忘心中有“戒”

作者介紹:榮榮

每本書都認真讀過,寫書評,推薦好書!歡迎關注~@榮榮家庭關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