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尼木:用藏鼓和扎念琴奏出動聽的非遺音符

近年來,在政府的大力支援下,尼木縣充分發揮文化的重要作用,以“非遺+扶貧”的模式在讓許多傳統技藝得到更好傳承的同時,助力越來越多的群眾走上增收致富路。

11月中旬,記者來到尼木縣雪拉傳統藏鼓手工製作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看到一位老人正盤腿坐在地上,他身旁散落著一地的木屑,不少製作藏鼓的原材料堆放在牆邊。他選好木料後,根據鼓的大小,鋸成一塊塊有規格和弧度的木料用來做鼓壁的模具。鼓的大小不一,鋸條也有粗細之分。鋸好的模具用刨子進行打磨,然後將磨得光滑平整的模具固定在鼓座上,圍成鼓身。

這位老人名叫嘎倫,是尼木縣塔榮鎮雪拉村二組村民,也是尼木雪拉藏鼓製作技藝的傳承人,今年近80歲高齡。嘎倫一家算是製作藏鼓的世家,從小耳濡目染,20多歲起便開始學習製作藏鼓,繼承了家族傳統手工制鼓的技藝。如今兒子洛桑旦增和孫子色曲多傑也繼承了衣缽,將雪拉藏鼓製作技藝發揚光大。

嘎倫說:“只要自己肯幹,加上國家政策又好,我們創作出來的作品就會被重視。”雪拉藏鼓傳統制作工藝繁瑣、週期長,一般一隻大鼓需耗時一週以上,製作程式包括選材、打磨模具、選皮、蒙鼓皮、定型、製作鼓柄、繪畫、上漆等。

作為發聲的一種工具,鼓聲好不好是評判做鼓成不成功的標準。在制鼓的流程中,製作真皮鼓面是最為關鍵、技術含量最高的一個環節。鼓面要用韌性極好的、新鮮的,外表牛毛有光澤、均勻、毛多而密,內層不能有刀傷的犛牛皮製作;製作時,鮮牛皮先要嚴格經過硝皮、曬乾、泡浸、鑽孔等處理,後用牛皮繩子把牛皮固定在鼓殼上,將牛皮拉力擴張成形,然後在鼓的邊緣粘上膠,就可以讓牛皮繃緊,保證鼓的音質。

“藏鼓的製作工序非常複雜,全都是純手工製作。主要工序有20多道,每個步驟遵循著古老的技術。工序當中最為複雜的也是最為重要的是蒙皮,一年四季有氣候的變化,我們去蒙皮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色曲多傑說。蒙皮之後便是製作鼓柄和繪圖。繪圖一般打紅色的底色,再用白色、藍色、黃色或金粉等繪畫。圖案最終設計和繪製完成後,還要用透明漆刷一遍,這樣可以對圖案起到保護作用,而且外觀會顯得更加靚麗。最後經過定形、油漆等工序,整個製作流程才完成,這樣的鼓敲起來聲音渾厚、純正,堪稱一件藝術品。“我是一名縣級非遺傳承人,首先要把這門技術傳承好、把它練好、製作好,在傳承好的基礎上才創新。我目前創新的產品有小鼓掛件、擺件,最成功的是一個藏式筆筒。”色曲多傑說。色曲多傑所說的藏式筆筒以白楊木為主要製作材料,包括花紋、祥雲等圖案,筒體為上面開口、底面封口,上下部內收,呈現出鼓狀結構。色曲多傑也憑藉著藏式筆筒的實用美觀性獲得了今年拉薩市第七屆青年創新創業大賽的第三名。在他看來,傳承雪拉藏鼓製作技藝是源於傳統文化的魅力,學習製作扎念琴則更多的是出於喜好。

“扎念琴製作技藝在2014年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去年底我們開始製作扎念琴。”如今閒暇之餘,色曲多傑會拿起扎念琴演奏一曲喜歡的曲子,悠揚動聽的扎念琴聲不時縈繞在小村莊中,一如藏文化的深沉、厚重。我們也希望藏鼓製作和扎念琴製作技藝像一曲悠揚綿長的藏歌永遠流傳於世。

【來源:拉薩日報】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