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於登雲和長征七號火箭總設計師範瑞祥當選中科院院士

(觀察者網訊)11月18日,2021年兩院院士增選結果正式公佈,中國科學院增選院士65人,中國工程院增選院士84人。

在新當選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也出現了兩位來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長期奮戰在我國航天工程一線的專家,分別為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於登雲和長征七號運載火箭總設計師範瑞祥。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網站介紹,經此次增選後,目前該集團公司共有36位兩院院士。

範瑞祥:長征七號總設計師

2021年3月12日,長征七號A遙二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發射場點火升空,將試驗九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標誌著我國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家族又添一位新成員。在這一成功的背後,則是總設計師範瑞祥帶領的整個研製隊伍的辛勤付出。

公開資料顯示,範瑞祥1991年投身航天科研工作,先後參與長征二號F火箭等多個專案研發。2001年,他先後任長征二號丙系列運載火箭副總設計師、總設計師。

2008年,範瑞祥又主持了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長征七號的研發工作,帶領研製隊伍走過了立項綜合論證、完成方案、初樣研製及試樣研製的全過程,實現了全三維數字化研製等一系列重大技術突破。

2016年6月,長征七號運載火箭首飛成功,標誌著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研製取得重大突破。此後,長征七號運載火箭承擔了天舟貨運飛船等一系列發射任務。

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於登雲和長征七號火箭總設計師範瑞祥當選中科院院士

長征七號A運載火箭總設計師範瑞祥(資料圖) 圖自澎湃新聞

同年7月,範瑞祥做客央視節目《開講啦》時,還分享了研製團隊的幕後故事。在光榮成就的背後,是航天人肩負的沉甸甸的使命和巨大的心理壓力。但範瑞祥表示,他領導的航天團隊並不是孤獨奮戰,有強大的祖國和人民關心支援。

在長征七號取得成功後,範瑞祥又投身長征七號A的研製工作,成為該型火箭的總設計師。2021年3月12日,長征七號A遙二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發射場點火升空,為我國中型運載火箭家族再添一位新成員。

據央視新聞報道,長征七號A能滿足中、大型高軌衛星高密度發射需求,未來在地球同步軌道上,它將和具備5。5噸運載能力的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具備14噸運載能力的長征五號一起,形成更加最佳化、合理的運載能力佈局,大力提升中國航天進入太空空間的能力。

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於登雲和長征七號火箭總設計師範瑞祥當選中科院院士

2021年3月12日,長征七號A遙二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發射場發射升空 圖自中新社

成功首飛僅僅只是一個起點,未來長征七號A火箭還將根據任務需求研製更大直徑的整流罩構型。據《中國青年報》報道,範瑞祥介紹說,中國將以長征七號A火箭為基礎,透過增加上面級等方案,實現零度軌道傾角衛星發射任務,執行探月、探火和小行星探測等深空探測任務,為航天強國建設提供堅實保障。

“實際上,創新也是長征火箭大家族共同的‘家風’。”範瑞祥說,早在航天事業誕生之初,航天人就靠著自力更生開創了“兩彈一星”歷史偉業。同樣通過幾代航天人的大膽創新,中國航天相繼取得了載人航天、月球探測、北斗工程等多項受世人矚目的壯舉。

於登雲: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

另一當選中科院院士的專家於登雲,則長期奮戰在我國月球探測工程的一線,參與了自探月工程起步到我國探測器成功採集月壤返回的發展歷程。

根據公開資料,於登雲於1988年參加航天系統工作,參與多種型號衛星、載人飛船等專案的研製。2008年,於登雲擔任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當時距嫦娥一號發射才剛剛過去一年時間,我國的月球探測專案還處於起步階段。

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於登雲和長征七號火箭總設計師範瑞祥當選中科院院士

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於登雲(資料圖)

2010年,繞月人造衛星嫦娥二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為後續探月工程的“落”和“回”奠定了基礎。2013年,中國碳月工程二期的月球探測器嫦娥三號發射升空,成為中國首個在月球軟著陸的探測器,中國首次實現了地外天體軟著陸和巡視探測。

而時隔五年後,2018年12月發射的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更是成功於2019年1月在月球背面軟著陸。這是人類第一個在月揹著陸的探測器,實現了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勘察。

在這一步步實現“探月夢”的過程中,於登雲及探月工程研製隊伍付出了諸多努力。據《湖南日報》2019年報道,在嫦娥三號探測器的研製過程中,為確保登月任務萬無一失,研製隊伍在地面儘可能地進行了充分的驗證。

於登雲介紹說,探月工程科研團隊建立了包括月表地形地貌模型、月塵模型在內的多個模型,並透過系統模擬進行初步分析與設計。他們還在西北沙漠中找到力學特性接近月球表面的沙子。

嫦娥四號研製工作面臨的困難還要更多。“月球背面是一塊從未被開墾過的處女地。登月困難更多,意義也更大。”於登雲告訴《湖南日報》,距離更遠、無法直接與地球通訊、缺少可借鑑資料,這些都是嫦娥四號研製遭遇過的難題。“儘管前期我們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但心裡還很忐忑。”

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於登雲和長征七號火箭總設計師範瑞祥當選中科院院士

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圖自澎湃影像

中國探月工程並未就此停下腳步。2020年11月,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升空,並於12月在月球表面著陸開展采樣工作。同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返回器成功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著陸,我國首次地外天體取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

這些成就也為中國科學家贏得眾多榮譽。去年6月,於登雲和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嫦娥四號任務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孫澤洲共同獲得國際宇航聯合會年度最高獎“世界航天獎”,這也是該國際組織首次將這一獎項授予中國科學家。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