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做鬼臉、頻繁眨眼、發出怪聲……警惕抽動症給孩子“搗蛋”

做鬼臉、頻繁眨眼、發出怪聲……警惕抽動症給孩子“搗蛋”

製圖\??慶慶

河南商報記者熊卓甜

進入開學季,學子們陸續入校,開啟幸福課堂。然而面對這樣美好的畫面,有人歡喜有人憂。清嗓子、頻繁眨眼、聳肩、異常發聲、做鬼臉……這群孩子在開學第二天就被老師“請家長”,說是擾亂了課堂紀律,太不聽話。可事實真是如此?

案例

我們不是“搗蛋鬼”,只是得了“抽動症”

開學季,本該是開心、充滿希望的日子,然而在鄭州市中醫院兒科門診,一位家長卻“火冒三丈”。

“平常在家裡,這孩子就總是發出怪聲,還動不動做鬼臉、眨眼,本以為上學就好了,沒想到,上學第二天我就被老師留下談話了。”門診室裡,一位媽媽向兒科主任王曉燕訴說著,臉上滿是不開心。

王曉燕說,這位家長是聽了鄰居的建議,想看看孩子是否有多動症才來就診的,可一番診斷之後發現,這個孩子是得了“抽動症”。

“現在得抽動症的孩子很多,經常會在門診接收到這樣的患兒。”據她介紹,這種病容易被家長忽視和誤解,孩子有時候也會因此而產生更嚴重的心理問題。

趁著開學季,王曉燕也想給大家講講“開學第一課”,更是替這些孩子發聲:我們不是“搗蛋鬼”,只是得了“抽動症”。

解釋

什麼是抽動症?誘因有哪些?

王曉燕告訴河南商報記者,大家常說的抽動症全稱為小兒抽動穢語綜合徵,是一種慢性神經精神障礙疾病,是指以不自主的突發的多發性抽動及在抽動的同時伴有暴發性發聲和穢語為主要表現的抽動障礙,主要表現為眨眼、擠眉、齜牙、做鬼臉、聳肩或踢腳、下肢抽動等,情緒緊張時加劇,精神集中時減少,睡眠時消失。

“有些症狀較輕的,家長往往會忽視,但如果症狀較為嚴重,是不能上學的。”王曉燕曾接收過一例典型抽動症兒童,十幾歲了才來就診,而這個女孩的症狀就是“異常發聲”,頻繁發出怪聲音,最終不得已休學。

據瞭解,抽動症狀先從面、頸部開始,逐漸向下蔓延。抽動的部位和形式多種多樣,只要有肌肉的地方就會發生抽動,而發聲性抽動則表現為喉鳴音、吼叫聲,可逐漸轉變為刻板式咒罵、陳述汙穢詞語等。

那抽動症可以自愈嗎?王曉燕介紹,如果抽動症沒能得到及時干預和治療的話,是不會自愈的。

“孩子的抽動症狀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抽動症的病情常有波動性,時輕時重,而且抽動的部位、頻度及強度在未乾預情況下均可發生變化。”王曉燕說。

目前抽動症的病因尚不明瞭。不過近年相關研究提示,可能是遺傳因素、神經生理因素、生化代謝及環境因素在發育過程中相互作用的結果。王曉燕也表示,臨床上家庭因素與精神因素的誘因佔比高達40%以上。

相關連結

抽動症VS多動症

很多家長對於兒童抽動症不瞭解,發現孩子擠眉弄眼就認為是多動症。那麼兒童抽動症與多動症到底有什麼區別呢?王曉燕說,可以根據症狀表現來區分。

1。多動症的表現:

注意障礙,注意力不能集中,上課分心,甚至亂走動;活潑過度,愛招惹人,興奮、話多、坐不住;衝動任性,情緒易波動,感情脆弱,不服管理,我行我素;動作笨拙,如系紐扣、繫鞋帶、削筆動作不靈活,走路不成直線等;學習困難,多動症兒童智慧並不低下,但有60%左右的學生學習困難。

2。抽動症的表現:

主要是頻繁“抽動”,比如眼部揚眉、皺眉、眨眼、斜眼、翻白眼、凝視等;面部咧嘴、噘嘴、扮怪相等;頸部點頭、搖頭、扭脖子、聳肩等;上肢甩手、舉臂、扭臂、搓手指、握拳;下肢抖腿、踢腿、踮腳、旋轉,甚至危姿走路、步態異常等。

最容易被發現的就是喉部發聲抽動。表現為異常發聲,如干咳聲、清嗓子、吼叫聲,或不停地吐唾沫,或口吃、不自主地罵人、說髒話等。

王曉燕提醒大家,兒童抽動症與兒童多動症是兩種不同的疾病,雖然部分抽動症患兒可同時合併有多動症狀,但是多動症兒童絕無抽動現象,這是兩者鑑別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