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魯迅書中提到的閏土,晚景悲涼,他的孫子卻成了魯迅研究員

《贈衛八處士》詩曰:“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魯迅先生在《故鄉》中對兒時夥伴閏土的描寫,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文章中分別描繪了閏土青年和中年人的面貌。第一次見面是閏土十一二歲的時候。當時閏土是來幫助魯迅的。閏土帶著魯迅到雪地裡捉鳥,

在沙灘上拾貝,瓜叉。那時的閏土活潑靈活,知識豐富,視野開闊。在父母的呵護下,健康快樂地成長。

魯迅書中提到的閏土,晚景悲涼,他的孫子卻成了魯迅研究員

而多年後的再見,他已不是記憶中那個快樂的少年。

而是變成了一個沉默、麻木、唯唯諾諾的傀儡,會對魯迅恭恭敬敬地喊出一聲大師,渾身上下,充滿了生活艱辛的印記。後來,魯迅走後,兩人再也沒有見過面,後來閏土的處境十分慘淡。那麼,魯迅的年輕伴侶閏土晚年過著怎樣悲慘的生活呢?

魯迅書中提到的閏土,晚景悲涼,他的孫子卻成了魯迅研究員

閏土,原名章運水,魯迅稱其為閏土,因為在紹興方言中,“潤”和“雲”是諧音。而“水”和“土”都是五行。閏土的父親叫章福慶,是個竹木匠,家住海邊,到處都是沙土。農忙時會在農村種些瓜、豆、棉花等。魯迅的家人在節假日或需要幫助的時候,就來幫忙。魯迅在《故鄉》中也介紹了他與潤土相識的原因,後來魯迅曾祖母去世,在新年的葬禮上,恰逢當年犧牲,於是章福慶建議兒子章運水去幫忙。潤土比魯迅大約大兩三歲,生性樸實忠厚,又活潑開朗,所以兩人很快就玩到了一起。

魯迅書中提到的閏土,晚景悲涼,他的孫子卻成了魯迅研究員

章福慶世代都是貧苦農民,家裡的主要經濟來源是父親章福慶。他靠竹編手藝做長工,加上自己種地的收成,勉強維持一家人的生活。閏土就生活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從小就跟著父親做力所能及的事,看瓜田、網魚、曬稻穀,學竹編。在魯迅家中,他帶著魯迅四處遊玩,兩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即使分別時也依依不捨。魯迅甚至大哭一場,魯迅在文章中寫道:可惜正月已過,閏土要回家了。我急得直哭,他也躲在廚房裡,哭著不肯出去,但最後還是被父親帶走了。他後來讓他爸爸給我帶了一袋貝殼和一些很漂亮的鳥羽毛,我也給了他一兩樣東西。但

從此沒有再見面。"

魯迅書中提到的閏土,晚景悲涼,他的孫子卻成了魯迅研究員

當我們年輕的時候,我們的友誼純潔而珍貴,因為那時我們不知道為什麼事情會變。

為什麼我們不知道所謂的生活,沒有大的煩惱,沒有對生活的無奈,我們想吃瓜,想做魚。後來有機會見面,魯迅幾乎認不出閏土。也不是他記憶中的閏土,那個機智勇敢,活潑利索的年輕人變成了被生活壓彎了腰、沉默麻木的中年人。

魯迅書中提到的閏土,晚景悲涼,他的孫子卻成了魯迅研究員

魯迅後來的文章沒有說他和閏土的結局如何。

當時魯迅家裡也不落後,就賣了房子帶著母親走了,把幹活的工人都遣散了。包括閏土。失去了賺錢的唯一途徑,不久後父親因病去世,閏土挑起了一家人生活的重擔。閏土生活不易,家裡有5個孩子需要撫養,開銷很大。他只能靠祖上留下的田地,養活一大家子人,可這一方田地,閏土辛苦耕作了整整一年。糧食收成也非常慘淡。

1934年,紹興發生大旱,閏土大地幾乎顆粒無收。

這讓本就貧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家裡沒有任何積蓄,而且當時還要繳稅。閏土只好忍痛賣掉僅有的一塊莊稼地,湊夠了錢才付了款。後來,他只好靠打零工和租地種地的方式生活,他不太愛說話。一天到晚手腳不停地扛土搖船幹農活,實打實的辛苦了農民。由於生活貧困和積勞成疾,

閏土在50多歲時,背上長了個惡瘡。由於家庭貧困無錢治療一直拖著,導致傷口化膿,無法癒合。而在感染越來越嚴重後,終於在1936年,閏土57歲在貧病中離開了這個冰冷的世界。

魯迅書中提到的閏土,晚景悲涼,他的孫子卻成了魯迅研究員

閏土走了,但活著的人還得繼續活下去。閏土有5個孩子,大兒子名叫章齊生,是“老鄉”中年時到閏土周家拜訪的。

章齊生的命運很悲慘,出生在家庭最貧困的時候。

閏土有一個快樂的童年,但水生不僅沒有快樂的童年,沒有愛他的父親。而且一家人的生活重擔都落在了他的肩上,這使得他的性格十分陰鬱。在生活的打擊下,張啟勝生病去世了,留下了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小兒子的名字叫章貴。當時他只有三歲。後來,小女兒因無錢治病去世。最後只剩下年幼的章貴和弟弟,做童工維持生計,境況十分悲慘。閏土的其他兒童大多因戰爭而死亡或流離失所,他們的狀況不明。

魯迅書中提到的閏土,晚景悲涼,他的孫子卻成了魯迅研究員

他的祖父閏土和父親齊生雖然生活艱苦,時代的變遷,加上個人的努力,章貴終於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新中國成立後,雖然人民生活還比較貧困,但由於沒有戰爭,國家太平,人們終於可以在一個穩定的環境中尋求生活。已經16歲的張貴從小沒有上過學,卻很不甘心一輩子不識字。於是,他白天打工賺錢,晚上去讀掃盲學校。1954年,他得到了在魯迅紀念館工作的機會,並見到了自己的貴人,也就是他的伯樂——魯迅的兒子周海嬰。周海嬰一直聽父親講述張氏家族的故事,因此對父親的玩伴孫子照顧有加。乍一看他們就像老朋友一樣,在同樣的年齡,他們來了又走,成了好朋友。

魯迅書中提到的閏土,晚景悲涼,他的孫子卻成了魯迅研究員

章貴了解祖父與魯迅之間的往事,一直很崇拜大文豪魯迅。

於是在周海嬰的幫助下,張貴刻苦努力,學習越來越刻苦,

終於在自己的努力下,從一個農民文盲變成了魯迅研究專家。直到1956年,他在報刊上發表了多篇研究魯迅的文章,寫了幾十萬字的作品。併成為紀念館副館長。

時隔多年,周家與章家的關係在他們這一代又有了新的聯絡。周海嬰和張軌的友誼非常親密,就像當年的閏土和魯迅。但不同的是,在這個和平年代,真誠的友誼有一個圓滿的結局。也是對當時那份純真友誼的紀念和延續。現在章貴的兒子在證券公司做經理,女兒當了老師,退休在家的張貴。正過著平靜而幸福的晚年生活。張家能擺脫貧窮的生活,離不開和平年代的大背景。離不開國泰民安的政治環境,

離不開閏土與魯迅的深情厚誼。但也離不開章貴個人的努力鑽研。

魯迅書中提到的閏土,晚景悲涼,他的孫子卻成了魯迅研究員

底層窮人的悲慘境遇讓我們同情和悲嘆,但今天我們能用雙手為個人和家庭謀幸福,這是一種福氣。珍惜現在,是對所有付出的最好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