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體罰”是否有必要?中式、西式教育吵翻鍋,最後結論家長得知道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前段時間,有位孩子的家長髮私信找到我,希望我可以解答他的困惑,下面是私信的主要內容。

“你好,我是一位10歲孩子的爸爸。近年來,老師‘體罰’學生的報道可謂層出不窮,我個人也是比較反對‘體罰’,畢竟孩子還小,不應該遭受這樣的對待。

但是,有時候孩子實在不聽話,必要的體罰可以讓他們更好的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對此後問題的改善也大有幫助。因此,我想問一下尼莫媽媽對於‘體罰’的看法。”

關於“體罰”,相信不同的父母會有不同的看法。誠如這位家長所言,“體罰”有著一定的教育意義,這一點我們無可否認,但同時,“體罰”本身是對孩子的一種傷害,這也無可狡辯。

其實,中西方不同的教育體制已經在為“體罰”一事作出了表態。

“體罰”是否有必要?中式、西式教育吵翻鍋,最後結論家長得知道

體罰在中西方的“待遇”

西式教育中,"體罰"已然牽涉法律

在西方國家的認知中,孩子年紀尚幼,不應該受到“體罰”。

在以浪漫著稱的法國,禁止“體罰”孩子首次被寫入民法,規定“排除一切殘酷對待兒童、侮辱或貶低兒童人格的做法,包括一切體罰”。這也就意味著,老師、家長對於孩子的“體罰”是違法的,會被追究相應的責任。瑞典、加拿大等國家對於“體罰”也相繼立法杜絕。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西方國家都禁止“體罰”。在美國,有23個州允許“體罰”學生。儘管如此,對學生的體罰同樣需要走法律程式。簡單來說,這23個州雖然同意體罰的存在,但是必須家長簽字同意,教師才可以施以體罰。

總而言之,在西式教育體制中,絕大多數國家對於體罰孩子還是予以高度的重視,要麼立法禁止,要麼定規限制,不存在隨意體罰學生。

中式教育中,"體罰"已然成為一種教育手段

我國自古就有“棍棒底下出孝子,黃荊條下出好人”的說法。在很多家長的眼中,必要的“體罰”是為了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為了保障孩子更好的成長。

根據一項網路問卷調查顯示,超過60%的網友表示理解與支援“體罰”行為。這也就意味著“體罰”行為在我國大部分地區是十分常見的。

值得一提的是,有不少的老師、家長對孩子的“體罰”絕不只是讓孩子長教訓這麼簡單,孩子常被打得傷痕累累、泣不成聲,已然超過了打罵教育的限度。

那麼,面對中西式教育對待體罰的態度,父母究竟應該持什麼樣的態度呢?

“體罰”是否有必要?中式、西式教育吵翻鍋,最後結論家長得知道

體罰是一把“雙刃劍”

我認為,“體罰”對於孩子的成長,既有可取之處,也有應該注意的地方,不恰當的體罰不但達不到教育的效果,還會引起諸多不良反應。

“體罰“的有利影響

建立起父母的威信

有些孩子生性比較頑皮,對於家長老師苦口婆心的教導常常表現出不以為然,這一點無可否認。

孩子之所以不聽勸導,更多時候是不服氣父母老師的教導,必要的”體罰“可以讓老師與父母建立起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

“體罰”是否有必要?中式、西式教育吵翻鍋,最後結論家長得知道

讓孩子意識到錯誤所在

對於孩子而言,他們的認知是相當有限的。他們做錯事情時,很多時候並不能意識到自己究竟錯在了哪裡,對於父母老師的說教也就很難聽得進去。

面對孩子的”頑固不化“,一味的說教是沒有用的,孩子不願妥協,自然也就不會去反思自己的行為。”體罰“的存在能讓孩子重新審視自己的行為,找到自己犯錯的地方,這也利於錯誤的更正。

讓孩子不敢再犯

對於教育,我一直崇尚軟硬並施,並不是因為”硬“式教育多利於孩子成長,而是有時候”軟“式教育並不能起到太好的作用。

孩子對於情緒的感知是比較薄弱的,他們或許會聽取父母、老師的說教,但並不能體諒父母、老師的良苦用心。因此,”軟“式教育常常會讓孩子產生僥倖心理。因為他們認定,自己的行為招來的只是一頓說教罷了。

在這種心理的作用之下,孩子就會有重蹈覆轍的可能性。而”體罰“所帶來的效果恰好是相反的。孩子在經受說教以外,還會捱上一陣皮肉之苦,這種真實的感覺會讓他們引以為戒,每當有再犯的想法時,這種痛楚所引發的畏懼感會讓孩子三思而後行。

“體罰”是否有必要?中式、西式教育吵翻鍋,最後結論家長得知道

“體罰”的不利影響

影響與孩子的感情

不恰當的”體罰“行為對於孩子來說就毫無教育意義可言了,在他們看來,這是一種無端的傷害。

在這種傷害的作用之下,父母也好,老師也罷,他們與孩子之間的感情會迅速下降至冰點。這種感情變化對於雙方的相處是十分不利的,孩子會在這其中產生叛逆心理,這對孩子的成長也是一種危害。

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

過度的”體罰“會讓孩子產生巨大的恐懼感,而這種恐懼感會讓孩子的性格產生很大變化。

根據一項問卷調查顯示,有高達78%的人們認為我國的”體罰“是過度的,這其中有28。38%的人認為,過度”體罰“會對自身性格產生影響。

從這些資料不難看出,孩子在受到過度的體罰之後,其性格也會產生一定的變化與影響,本來外向開朗的孩子會變得內向孤僻,不願意與別人接觸。這種性格轉變會讓孩子的童年失去該有的色彩。

“體罰”是否有必要?中式、西式教育吵翻鍋,最後結論家長得知道

容易造成"屈打成招"

有些家長、老師一旦認定是孩子的錯就不管其他施以”體罰“。這種模式之下,孩子很難有勇氣再為自己辯解,有時候就會導致”屈打成招“。

“體罰”有度,趨利避害

儘管“體罰”有著顯著的利與弊,但是它的存在對於教育而言還是相當有必要的。因此,如何趨利避害也就成為家長老師需要考慮的首要問題。

我認為,對於“體罰”的運用,應該把握好三個度。

不能有錯就罰

“體罰”更多時候是無奈之舉,它並不應該成為教育的首選方法。

對於孩子的錯誤,家長與老師應該視情況而定是否採取“體罰”。我們不能因為孩子打碎一隻碗、忘帶一次作業就對他們大打出手,這是對“體罰”的一種濫用,是應該被制止的。

“體罰”是否有必要?中式、西式教育吵翻鍋,最後結論家長得知道

不能隨性而罰

當我們不得不對孩子施以“體罰”時,我們應該明確,“體罰”的首要目的是讓孩子知錯、改錯,而不是讓孩子受到多麼嚴重的懲罰。單純的懲罰對於孩子的成長而言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此外,有些家長、老師常常下手不知輕重,甚至帶上了主觀的情緒。這是不應該的,孩子有錯當罰固然不錯,但並不代表可以隨性處置。

不能越事而罰

父母、老師對孩子進行體罰,常常會導致雙方都在這其中產生不良的情緒,但是這種情緒應該得到控制。

父母老師不能因為孩子犯了錯就對孩子愛答不理,合理的“體罰”應當是就事論事的。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有決心更正自己的錯誤,那麼教育的效果就已經達到了,父母老師不應該再被這種不良情緒左右而忽視孩子的感受。

我是鯨魚媽媽,也是3歲寶寶的媽媽,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