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朱瞻圻:《尚食》中游一帆原型,最終命運是成為父王朱高煦的棄子

前言:

《尚食》是今年上映的一部古裝宮廷美食劇,至於這部劇是不是古偶劇,筆者不予置評。但是劇中虛構了一個化名遊一帆,實際卻是漢王朱高煦次子的人物:朱瞻禮。這個就有些搞笑了。

朱元璋為第四子朱棣一脈的子孫制定了二十個字的世輩:

“高瞻祁見

厚載

常由

慈和

伯仲

簡靖迪先

。漢王朱高煦是朱棣次子,高字輩。他的兒子作為的朱棣的孫子,自然是瞻字輩沒錯。但是明代皇室除了字輩以外,名字中的最後一個字要遵循“火土金水木”這樣五行相生的規律。換句話說,所有瞻字輩的朱家子孫,名字中的最後一個字都要帶土。這個朱瞻禮的禮字,和土屬性有任何關係嗎?

但是你要說編劇沒讀過歷史呢,他看上去又讀過。因為發生在朱瞻禮身上的故事,確實在歷史上有一個對應的原型可以參考,他就是朱高煦的次子朱瞻圻。

朱瞻圻:《尚食》中游一帆原型,最終命運是成為父王朱高煦的棄子

朱瞻禮劇照

朱瞻圻:一個棄子的悲慘命運

究竟是嫡子還是庶子?

據某百科資料顯示,朱瞻圻生於公元1404年,即永樂二年,是漢王朱高煦嫡次子。這條資訊,怎麼看都有問題。

無論是《明史》還是《明太宗實錄》,抑或是其他明代史料如《弇山堂別集》、《國朝獻徵錄》、《名山藏》等等,都沒有提到朱瞻圻的出生年月,不知某百科是從哪裡查的資料。

在電視劇中,遊一帆,或者說朱瞻禮,是漢王朱高煦的私生子,換句話說他是一個庶子。那麼正史之中的朱瞻圻究竟是嫡子還是庶子呢?

漢王的老爹朱棣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受封燕王,封國北平。和生育能力驚人,擁有24個成年兒子的大明開國太祖朱元璋相比,朱棣在這方面簡直弱爆了,總共也只有3個成年兒子。長子朱高熾,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封燕世子。次子即朱高煦,洪武年間封高陽郡王。第三子朱高燧,洪武年間封號不詳。

朱瞻圻:《尚食》中游一帆原型,最終命運是成為父王朱高煦的棄子

朱棣一家全家福

在冊封燕世子的同時,兵馬指揮張麟之女張氏也被封為燕世子妃,這一年朱高熾18歲。按照這個年齡推算,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的時候朱高煦也已經年滿18歲,按理朝廷會冊封一位高陽王妃,然而史書中卻並沒有記錄。《明太祖實錄》最終稿成書於永樂十六年(公元1418年),此時漢王剛剛被貶黜到山東樂安州居住,按理也不至於刪除他在洪武年間的記錄。

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三月,高陽王朱高煦和大哥燕世子朱高熾,在駙馬都尉永春侯王寧和隆平侯張信的陪伴下,從北京來到京師南京。四月初四日,世子朱高熾被冊為皇太子,高陽王朱高煦則進封漢王,高陽王妃韋氏進封漢王妃。

朱高煦的長子名叫朱瞻壑,他應該就是漢王妃所生的嫡長子。理由很直接,因為朱瞻壑被封為了漢世子。《皇明祖訓》寫得明明白白,只有親王嫡長子才能被封為王世子。換句話說,如果朱瞻圻是嫡次子,那麼他的生母必然也是漢王妃韋氏。

朱瞻圻:《尚食》中游一帆原型,最終命運是成為父王朱高煦的棄子

漢王妃劇照

而在史書之中,朱瞻圻的生母死在了生父朱高煦的手上。如果他是嫡子,那麼漢王妃之死無論如何不應該史書被遺漏。何況日後漢王因為謀反被潑了無數的髒水,但其中並沒有哪一條指控他擅殺王妃。據此我們可以做出一個合理的反推,朱瞻圻並非韋氏之子,而是庶出。這一點《尚食》中將他描寫為漢王的私生子,倒也不能說不合理。

是,瞻

圻怨父殺

其母,屢發父過惡。成祖曰:“爾父子何忍也!”

—《明史

卷一百十八·列傳第六

無奈就藩樂安州

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十一月,朱瞻圻和長兄朱瞻壑一起在南京漢王府舉行了冠禮。按理冠禮是古代男子的成年禮,除了代表你已經可以成婚以外,也意味著你必須承擔起更多成年人的責任。另外提一句,如今的南京總統府,其前身就是漢王府。

然而明代宗室的冠禮年齡有時候是個謎,因為朱瞻圻的成婚時間是永樂十七年(公元1419年)八月,物件是中兵馬指揮王孜之女王氏。也就是說他在永樂九年大機率沒有成年,可能是朱瞻壑行冠禮的時候將他順帶捎上了。

朱瞻圻:《尚食》中游一帆原型,最終命運是成為父王朱高煦的棄子

朱棣與徐皇后劇照

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正月,漢王護送仁孝皇后的梓宮,由南京出發前往北京安葬。仁孝皇后即開國第一武臣、中山武寧王徐達長女,跟著朱棣由燕王妃一步步成為皇后。徐皇后在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去世,朱棣一直沒有在南京為她尋找墓地,打的就是遷都北京的念頭。本次漢王前往北京,隨行的除了世子朱瞻壑以外,還有朱瞻圻。

朱高煦出發之後不久,朱棣就於當年二月巡狩北京,父子祖孫在北京的相聚時間有大半年之久。然而對於漢王來說,南京才是根本重地,老是待在北京未免耽誤他的奪嫡大計。所以他不顧老爹的苦苦挽留,毅然決然地帶著兩個兒子於永樂十二年(公元1414年)正月返回南京,此舉也在父子之間留下了一道裂痕。

(注:即指朱棣)

在北京

時其世子

瞻壑及

次子瞻

皆在。高煦

屢辭還南京

,上留之不從。上欲留

瞻壑亦

不從

上覺其有異志。

—《明太宗實錄卷一百八十六》

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三月二十六日,朱棣離開南京前往北京巡狩。和以往不同,這次去了北京以後,朱老四就沒打算再回南京。所以說在此之前,還得解決一個心腹大患。三月二十日,漢王朱高煦被打發去了山東樂安州。

朱瞻圻:《尚食》中游一帆原型,最終命運是成為父王朱高煦的棄子

漢王劇照

漢王的奪嫡野心早就寫在了腦門上,朱棣一直容忍他到今天才去就藩,已經算很對不起皇太子朱高熾以及皇太孫朱瞻基了。好在這次朱老四革去了漢王左右二護衛,又把他安排在城池低矮、無險可守的樂安州,為日後朱瞻基平定漢王之亂埋下了伏筆。

又曰:

今可寘之何地耶?既不肯往青州,決不可復留於京師。雖

內之地亦不可容。吾今強狥汝意,不去其

處之近畿之地

一旦有變,可朝發而夕擒也。

於是有樂安之命。

—《明太宗實錄卷一百八十六》

新天子朱高

的手段

漢王到了樂安州以後並不安分,史稱他

深懷怨望,異謀益急

。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八月,漢世子朱瞻壑去世。祖父朱棣為他輟視朝三日,賜諡曰懿莊,給了一個此兒循良的評價。

懿莊世子去世後,朱瞻圻就成了漢王諸子中的老大,他也被父王委以重用,讓他時時前往北京打探訊息。

朱瞻圻:《尚食》中游一帆原型,最終命運是成為父王朱高煦的棄子

朱瞻圻劇照

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八月初二日,兩個神秘人物匆匆進入大內求見監國太子朱高熾。這兩個人一個是文淵閣大學士兼翰林院學士楊榮,另一個是御馬監少監海壽,他們七月十九日雙筆峰出發,星夜兼程十三天這才趕回北京,給朱高熾帶來了一個宛如晴天霹靂般的訊息:永樂皇帝已經於七月十八日在榆木川駕崩。

作為一個監國多年,富有政治經驗的太子,朱高熾在短暫的悲痛過後,立刻意識到眼前的形勢極其棘手。永樂皇帝在北征班師途中晏駕,意味著自己這個皇太子暫時還無法合理合法登基。倘若漢王指責自己“矯詔繼位”,甚至將大行皇帝的死因和自己聯絡起來怎麼辦?

為了爭取主動權,朱高熾接連做了幾手佈置。其一讓皇太孫朱瞻基帶著朱棣欽賜的東宮圖書,趕往開平接手行營軍務。其二讓寧陽侯陳懋和陽武侯薛祿率領精銳騎兵兼程趕回北京,手中有兵才能心中不慌。其三讓最忠心於自己的妹夫沐昕出掌南京後軍都督府事,同時命太監王貴率領下西洋官兵緊急趕赴南京協助守衛。

這幾條措施,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針對的物件就是漢王朱高煦。而此時身在北京城內的朱瞻圻也沒有閒著,朝廷的任何措施都被他打探得清清楚楚,然後暗中派人趕赴山東向朱高煦彙報,甚至於一晝夜之間發出的訊息有六七道之多。

朱瞻圻:《尚食》中游一帆原型,最終命運是成為父王朱高煦的棄子

朱高熾劇照

朱瞻圻的所作所為,他的大伯朱高熾看在眼裡,卻一直隱忍不發,因為他還有更重要的事:即位。八月初十日大行皇帝龍轝抵達大內,更重要的是皇太孫將北征大軍主力給帶了回來,這就給朱高熾吃了一顆定心丸。

八月十五日,皇太子朱高熾身著孝服到朱棣几筵前祗告完畢後,隨即換上袞冕服到紫禁城奉天門即位。直到登基大典順利舉行之後,新天子才於八月二十三日召漢王赴京。對於漢王來說,這是一個兩難的選擇。自己若是去了北京,自然是龍困淺灘的狀態,無異於任人魚肉。但自己若是不去,根據朱瞻圻傳來的情報:

議旦夕發兵取樂安

,朝廷大軍立刻就會發兵攻打樂安州。

最終朱高煦不得不在九月十二日來到北京參見新天子,但是誰都沒有想到他為了保全自己,竟然主動就把兒子朱瞻圻給賣了。朱高熾看到弟弟交上來的朝廷情報,內心很滿意,把侄子朱瞻圻叫過來大罵一通,隨即將他廢為庶人,打發去鳳陽守皇陵。

是,

悉上瞻圻

所遣報朝廷

事數十紙

有妄言朝廷議發兵攻取樂安城等事。仁宗皇帝召瞻

示之曰:

汝尚憑

離間

兄弟,

他人乎?

高煦言:

我其父也,尚於大行前

毀我。

陛下乎?其罪當

仁宗曰:

稚子不足

即日命往鳳陽守皇陵。

—《明宣宗實錄卷二十》

朱瞻圻:《尚食》中游一帆原型,最終命運是成為父王朱高煦的棄子

鳳陽明皇陵

據《明仁宗實錄》的記載,朱瞻圻去鳳陽這件事,發生在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二月。這個時間點,筆者以為是有疑問的。永樂二十二年十月,漢王其餘諸子分別被封為漢世子和郡王,朱瞻圻之所以沒有受封,自然是他已經被貶去了鳳陽。當然也不排除仁宗讓中都留守司分兵防護朱瞻圻這件事,確實發生在洪熙元年二月,但透過史官一支筆的聯絡,就不會讓人產生仁宗一即位就對弟弟咄咄逼人這樣政治不正確的聯想。

結語:

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八月,漢王還是在樂安州舉兵造反。此時仁宗已經駕崩,繼位的宣宗朱瞻基御駕親征,非常輕鬆地就把二叔給擒回了北京。根據史書的記載,漢王一家被安置於紫禁城西安門內。對於他們這一家子的結局,《明實錄》避而不談,《明史》給出的資訊是

高煦及諸子相繼皆死

。《國朝獻徵錄》則認為漢王是被宣宗用銅缸活活烤死。

那麼問題來了,此時已經在鳳陽被關押了兩年的朱瞻圻呢?他是被繼續留在皇陵,還是也被押去了北京?若是去了北京,自然和父王一起難逃一死。若是還在皇陵,說不定還能逃過一劫。只是被親生父親出賣的痛,不知朱瞻圻最終能否釋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