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北京冬奧會閉幕:折柳送別,生生不息|新京報快評

北京冬奧會閉幕:折柳送別,生生不息|新京報快評

▲2月20日,北京冬奧會閉幕式舉行煙火表演,“天下一家”綻放在鳥巢上空。圖/新華社

當孩子們用雪花燈籠點亮世界,當十二生肖冰車滑動雕刻出一個巨大的中國結,當開幕式的那朵雪花穿上了流光溢彩的中國新衣,當依依楊柳匯聚成春天的顏色……北京冬奧會閉幕式上國風再現,用中國人獨特的情感表達向世界傳遞出“天下一家”的美好願景。

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特別的是,那朵雪花“穿”上的中國結與以往不同。北京冬奧會閉幕式導演沙曉嵐說,“中國結的設計汲取了中國的多個元素,有景泰藍、青花瓷、絲綢、紅絲帶,還有雪凇和霧凇。”“透過中國結把大家連在一起,更加能夠體現這種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

結,凝結著人與人之間最原始的關懷。繩線的一纏一繞,都是編結者內心聲音的無言的訴說,中國結巧妙地將自然的靈性和人文精神結合在一起。在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中國結依然可以散發獨特的溫暖的光芒,喚醒人們對於質樸、自然情愫的追求和渴望。

北京冬奧會閉幕:折柳送別,生生不息|新京報快評

▲2月20日,北京冬奧會閉幕式,演員們圍繞著場中央的中國結進行表演。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可以說,冬奧會上的中國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次創新,是具有象徵意義、凝聚力、感染力和傳播力的民族文化符號。這樣的符號傳承和創新,也是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發揮其影響力和輻射力、增強文化自信的積極實踐。它也告訴世人,這是一個“絲絲相連、環環相扣”的美好世界,是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

開幕迎客松,閉幕折別柳。閉幕式上,最令人動容的一幕是折柳寄情環節,導演用“一首曲、一群人,一捧柳枝、一束光、一片綠蔭、一起向未來”的六個“一”唯美表達了莊嚴的儀式。正如北京冬奧會開閉幕式總導演張藝謀所說,“我們沒有太多的悲傷,更多的是一種深沉的紀念和一種綠色的希望重新升起。”

這種紀念在“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的感懷裡,這種希望在“惟尺斷而能植兮,信永貞而可羨”的情誼中。柳者,留也;絲者,思也。由最初寫意式的模糊簡要描寫到窮形盡相式的工筆細描,一捧細細的柳絲代表了送行者依依不捨之情,成為了中華民族集體認同的詩歌原型意象,也負載了中國人內心的諸多美好情感。

北京冬奧會閉幕:折柳送別,生生不息|新京報快評

▲北京冬奧會閉幕式上,“折柳寄情”環節。圖/新華社

楊柳和中華民族溫柔敦厚的民族性格是一致的。事實上,古人不僅有“折柳贈別”之風,還有“折柳寄遠”之俗。錢鍾書先生曾分析折柳的職能有兩途:一為送別,一為寄遠。而詩中用於贈遠、寄遠的折柳恐怕也多半隻具象徵意義,並不一定有實質性動作,但這卻是中國人富於詩意性情的重要體現。

尤其是當《送別》的旋律響起,文明的河流再一次在奧運舞臺上奇妙地交匯。《送別》是中國音樂家、教育家李叔同於1915年填詞的歌曲,曲調取自約翰·龐德·奧特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這樣的音樂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是“問君此去幾時還”的中國思念,也是“Home,Dear home,childhood happy home”的世界夢想。

“含煙惹霧每依依,萬緒千條拂落暉。為報行人休盡折,半留相送半迎歸。”雖然,這一屆“真正無與倫比的冬奧會”已經徐徐落幕,中國豐厚的文化意蘊卻遠遠沒有展示結束,它等待著每一個嚮往它的人去發現、去享受、去沉醉。

特約評論員 | 趙清源(媒體人)

編輯 | 徐秋穎

實習生 | 韋英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