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學醫幾年,到底會經歷啥?

原創 明月 有來醫生

近兩天,各省高考成績陸續出爐,千萬考生家庭,迎來了最緊張的時刻。

幾家歡喜幾家憂,金榜題名的舉家歡騰,名落孫山的全家憂愁,但無論結果如何,都請你用力抱一抱身邊那個拼盡全力的TA。

分數出爐後,高考大幕仍未落下,擇校、選專業,更是一門值得深究的功課。

醫生,曾穩居“爸媽最喜歡的工作”top3,也是熱門專業之一,但有段時間,卻“跌落神壇”:“勸人學醫,天打雷劈”“我堅決不會讓我的孩子學醫”……

學醫幾年,到底會經歷啥?

從熱門心儀專業,到成為被吐槽超級多的“篩子”。為啥“醫學”類專業的前後“遭遇”如此大差異?

咱看看學醫幾年,到底會經歷啥?

學醫幾年,到底會經歷啥?

學醫幾年,到底會經歷啥?

咱就從報考醫學專業說起,一般我們常說的“大臨床專業”,學制是這樣的:

[Ⅴ]:一般指的是5年學制本科;

[5+3醫]:5年本科加3年碩士連讀;

[Ⅷ]:8年本碩博連讀。

嘖~嘖~咱就看看這比普通專業要長很多的學習時間。

而且你知道醫學行業有多卷麼?在全國有1/5的博士都是學醫的!這也就間接說明,大多數醫學生都會選擇8年的本碩博連讀。

“救死扶傷”不是一句空談,就像很多醫學專業老師說過的:“患者不會按照你的學習重點生病”,所以每個醫學生在成為醫生之前,首先得跟教材來一段藍色生死虐戀。

學醫幾年,到底會經歷啥?

但你以為熬完上學這幾年就可以了麼?

年輕人,想的不要太簡單,醫學是需要終生學習的,咱先不說醫學技術的快速更新迭代,就說你想進步就得考職稱,從住院醫到主治醫生,從主治到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每晉升一次,都不亞於再來一次“高考”。

重要的是,職稱不斷晉升的過程,也是不斷努力積累知識和經驗的過程,更是成為一名對患者負責、技藝精湛好醫生的必經之路。

學醫幾年,到底會經歷啥?

當很多畢業生30歲時,早已在社會中摸爬滾打多年,而對於醫生來說,事業才剛剛起步。

咱不說大學上了八、九年才畢業,畢業了進醫院還要經歷規培,實則就是個實習生,連手術刀都拿不了,接著就是要考試,各種資格考試。

據相關資料顯示,醫學生普遍要到35歲才完成積累,黃金階段則要到45歲左右。

或許,你曾經的同學已經走上人生巔峰,迎娶白富美時,學醫的你可能才完成人生中的第一臺手術。

學醫幾年,到底會經歷啥?

隨後,當你正式成為一名心繫蒼生、救死扶傷的醫生後,可能還要面臨很多問題,比如醫院內的人生百態、世態炎涼、醫患糾紛……

更重要的是,在很多人眼中醫生是高收入人群,但你知道麼?這些都是用頭禿的代價換回來的!

動不動就是多臺手術連軸轉,連口飯都沒時間吃;

動不動就是熬夜值班、學習、研究病例,沒時間睡覺;

動不動就是急救、搶救,一刀下去就關乎一條生命的腎上腺持續飆升時刻;

……

但實際上,醫生的職業週期是相對延遲的,以程式設計師為例,在很多段子中,程式設計師的職業壽命止於35歲,而醫生的職業生命則可能是終生的,就像鍾南山院士、李蘭娟院士……

當拿不穩手術刀時,可以作指導、做研究,可以傳道授業,可以授人以漁。

只要你足夠熱愛,足夠努力,醫生的勳章可以銘記此生。

學醫幾年,到底會經歷啥?

學醫幾年,到底會經歷啥?

是的,學醫、從醫真的需要用愛發電。

誠然,100個醫學生當中,可能有101個學醫的理由:不管是為了尋求一份安穩體面的工作;還是受家庭、影視劇的影響對這份職業無比神往;抑或是你想追逐你的情懷和理想。

不管是什麼理由,選擇什麼專業,請在做出人生這道選擇題的時候,多問自己幾個問題:為什麼選擇醫學專業?這麼漫長的求學之路我能否堅持下來?如此高強度的工作我能否勝任?……

學醫幾年,到底會經歷啥?

而且要考慮清楚,學醫有別於其他行業的一點是,不存在所謂的“成功”。

換句話說,不能以錢、名利、職位等世俗的物質標準去衡量你的價值感,而更多是一種精神層面的滿足感,這也許是一臺複雜手術的成功,也許是生死時速之下挽救一條生命,也許是患者的輕聲道謝,也許是瘟疫肆虐時的逆風出征……這些都是源於職業的成就感。

學醫幾年,到底會經歷啥?

學醫過程的確很苦很累,但我更想說:

人活於世,除了簡單的快樂和基本的生存之外,有時候更需要精神層面上的高遠追求和奮鬥目標。

這份追求,可能需要你耐住多年寒窗苦讀,熬得住反覆的技藝磨鍊,擁有面對變化莫測的病毒的勇氣……之後才能獲得。

過程雖然痛苦,但是它的收穫,可能值得你驕傲終生。

最後,希望每位填報志願的學子,都能遵循本心,追尋熱愛,擁抱熱烈,待年華逝去之時,回頭望去,能夠感慨一句:人生韶華,我此生不負。

學醫幾年,到底會經歷啥?